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农村生态社区是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讲究社区人性化和生态化的统一,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居民的生活和消费都注重可持续性和生态性。在"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主要围绕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理念和生态化环境展开。现阶段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主要存在建设理念落后,缺乏统一评价标准和村民参与热情低等问题,但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社区走向了衰落,甚至趋于解体.美丽乡村的提出是我国农村建设路程上的一次升华,也是党和国家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做出的科学调整.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是美丽乡村的重要依托,但是目前政府和理论界对于农村生态社区的认识还存在诸多模糊和分歧,因此,正确认识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理念是目前推进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过程必须要搞清楚的一个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的提出是我国加强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的一次科学决策,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村民的积极共建和共同努力。本文通过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参与共建意识存在的问题,并从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实现村民有效参与、发展乡村服务机构等方面提出了增强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共建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生态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德国、美国和日本3个国家生态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做法,总结了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研究发现,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共同经验是:以具有指导性的发展策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空间形态规划为基本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态技术为支撑手段,以公众参与为基本条件,推动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结合中国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完善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规划及政策法规、优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区的划分管理、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启示。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农民生活品质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工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农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是整项治理工作任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以房山区为例,对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分析发现村民对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需求强烈,但参与意愿不够强,主要原因是村民个体认知能力低和村干部引导互动少。基于此,从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个体方面提出了提升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整治意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治理深刻内涵在于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落实,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快速实现乡村振兴。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仍然需要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民参与程度低、专业化人才匮乏等一些困难,且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缺失,农村地区广大民众缺乏生态意识。因此,在中国国情下,农村社区治理需要深入挖掘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并逐步健全法律法规,积极培养农村广大民众的主体意识,全面推动农村地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村庄内生秩序与农村生态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爱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432-2434
当前在我国农村由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型时期,由传统村落内部携带而来的内生秩序,正不可避免地对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施加着特有的影响。在阐述村庄内生秩序对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积极影响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制约因素,提出了村庄内生秩序与农村生态社会的和谐共进的机制构想。  相似文献   

8.
美丽乡村建设,政府是引导,村民是主体。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为了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更新乡村文化机理,复兴乡村文化,让乡村具有自我保护和再生的能力。因此,村民的自觉参与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造血细胞。本文借鉴福州永泰"嵩口模式"在建设中村民参与的有效经验,探讨乡村原住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角色扮演定位及功能发挥情况。  相似文献   

9.
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公众参与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据调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公众参与还存在公众参与的途径少、缺乏主动性,参与意识薄弱、参与的主体少等问题。提出调动村民力量,提高参与意识和能力,疏通公众参与途径,改变公众参与的固有模式、完善相关法律的措施、鼓励公众全程参与,从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结合浙江省淳安县“十二五”期间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把淳安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对美丽乡村的认识不够、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资金保障、工程建设与运维关系处理不当、村民主体意识不强。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强调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网络;加大政策扶持,推动示范引领;加快产业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创新工作机制,引导全民参与;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督查考核;转变建设理念,注重农村实际。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6):133-134
村民自治是农村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以上杭县为例,对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中村民自治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障碍,提出消解的办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开展,对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开展过程中公众参与能有效地提高村民对项目认知度和参与度,这已成为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对目前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分析,针对公众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存在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知晓度低、公众参与反馈渠道不畅、意见被忽视、公众参与方式单一、内容呆板、公众参与组织发展滞后、影响有限等问题,提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培养公众参与意识、拓宽沟通渠道、引入社会工作组织等对策促进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焉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整治情况的分析,发现村民对人居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部分村庄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道路、亮化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厕所、自来水等改建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村民人居环境认知存在不足,主动参与家园建设的意识还不够强。  相似文献   

14.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延续、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党中央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其目标是农村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村民文化素养提升、产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健全、农民生活幸福。本文从保护乡村原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乡村养老服务、生态生产等方面论述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措施,以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农村美丽人居环境的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存在、村民垃圾治理意识不强、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滞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政府宣传管理力度不够等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成为美丽人居环境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仅需要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完善各项制度体系、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同时还要注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的公平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河南省栾川县、修武县、新县美丽乡村建设,总结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模式,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农民致富、村民就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及产业融合"五大效应",以期为农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6):139-140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容,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起点,是统筹城乡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但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村庄布局混乱,农村环境卫生差等现象,尤其是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进程慢,因此,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加大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力度,规范农村村民建房,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村资金投入,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是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新一轮的改造提升,意在串起沿线各村,将美丽乡村盆景化为风景,增强沿线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发展好农村经济。本文在分析现有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美丽乡村精品线沿线村民及体验客双角度,探讨如何将"人本位"思想运用在项目规划建设上,并通过项目实例论证该思想运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美丽乡村不仅外在美,还要内在美,这就需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思想认识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质的改变。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按照白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的安排部  相似文献   

20.
台湾村民参与农村再生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为促进整体农村地区之发展,于2010年颁布"农村再生条例",明定农村再生之推动以现有农村小区为基础,兼顾"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整体规划之原则,并注重农村文化之保存与维护及农村景观之绿美化。同时依据村民之需要拟定农村再生计划,推动由下而上的村民参与制度,使农村规划建设之结果,符合村民之期许。可知农村再生政策理念的基本关键是由下而上的村民参与制度;推动村民参与农村再生才是"农村再生"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该文之目的乃探讨现行农村再生推动过程中,村民参与农村再生面临之问题并提供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