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降雨侵蚀力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雨侵蚀力(R)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土壤侵蚀定量预报的重要环节。从模型最小估算单位尺度、指标类型和精度2个方面分别将目前降雨侵蚀力模型分为次降雨侵蚀力(R_t)模型、月降雨侵蚀力(R_m)模型、年降雨侵蚀力(R_a)模型以及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模型,次雨量模型、日雨量模型、月雨量模型、年雨量模型和综合指标模型,并逐类分析各指标和模型的特点、优劣,为降雨侵蚀力计算时选用合适的指标和模型提供参考。针对现有模型的不足,提出建立基于日雨量的综合指标模型,提高估算精度。综合R因子的研究现状,提出直接观测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气象风险预警指标的确定是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业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根据临夏市政部门2006—2015年城市内涝资料及相应时段临夏城区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雨资料,综合分析了临夏城市内涝的情况和造成内涝的几大因素,对内涝进行了等级划分,并研究了积水深度与降雨强度的关系。结合单站临界雨量法和P-Ⅲ型频率分析法,为城市内涝气象预报预警提供了依据,并建立了具有科学性、本地化、指标数量适度、适于量化的反映城市内涝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醴陵市地质灾害危害现状,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探讨了基于临界雨量模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技术方法。提出了醴陵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思路,为今后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统计2012—2018年墨脱县地质灾害和降雨资料,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方法。开展区内地质灾害进行预警报研究,并提出合理可行的预警预报模式,实现地质灾害的提前预测,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确定泥石流激发雨量阈值以及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等级是泥石流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就2008—2013年汶川灾区群发性、局部地区暴发的泥石流雨量过程进行分析,分别得到北川、清平、都江堰、映秀4个地区泥石流暴发的“雨强-历时”阈值。其中,都江堰地区阈值较高,映秀最低;北川地区群发性泥石流阈值较局部地区要高,而其他3个地区不明显,部分地区群发性泥石流I-D值还低于局部地区泥石流I-D值。根据群发性和局部区域泥石流暴发的雨强-历时、前期降雨+实时降雨关系,初步建立了以上4个地区的预警预报等级,以期能为该区泥石流预警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荔县国土局地质灾害易发生性分区资料,分析得出大荔县山洪地质灾害主要位于安仁镇、范家镇和段家镇;大荔县1968—2010年90%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在5—10月,与降雨关系密切,强降雨及连阴雨均可诱发地质灾害;对其中23条地质灾害样本分析,得出本县域内临界雨量及地质灾害统计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日光温室气温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建立日光温室中短期气温预报模型,以2个冬季生产季的日光温室实时气温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BP神经网络建模和曲线拟合的方法,对日光温室1~7d气温预报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以室外气温为输入要素的温室气温预报模型,最高气温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符合度指数(D)为0.68~0.93,均方根误差(RMSE)为3.1~6.3℃;2)最低气温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符合度指数(D)为0.81~0.95,均方根误差(RMSE)1.5~2.2℃;3)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预报绝对误差小于2℃的预报准确率Rate(≤2℃)为78%~95%;4)逐时气温预报模型预报值与实测值的符合度指数(D)为0.95~0.99,均方根误差(RMSE)为1.0~2.8℃,逐时气温预报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结合目前气象台站"周预报"结果,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报温室内1~7d最低气温,并模拟日光温室内气温的逐时变化,可为冬季日光温室低温灾害预警及室内气温调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降雨特征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云南东川国家泥石流野外观测站对蒋家沟30场泥石流的观测资料,通过对降雨观测数据和泥石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降雨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将降雨指标分为间接前期雨量 、直接前期雨量、1 h雨量和过程雨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数据拟合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不同雨量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结果发现:过程雨量和间接前期雨量对泥石流总量的贡献较大,其次是1 h雨量。过程雨量、降雨综合得分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和0.828;其次是间接前期雨量和1 h雨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14和0.360;直接前期雨量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最差,相关系数仅为-0.013。同时,随着过程雨量和降雨综合得分的增大,泥石流总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在过程雨量小于15 mm及降雨综合得分小于0.1的情况下,泥石流总量随二者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减缓,当过程雨量大于15 mm及降雨综合得分大于0.1时,泥石流总量随二者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加大,泥石流总量与二者之间具有指数关系。据此,该文提出在进行泥石流总量计算时,应考虑降雨特征因子,为建立合理的泥石流总量计算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统计2011—2014年汉中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检验质量、跟踪服务效果的基础上,探讨定量评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的方法,提取预报准确率、预报服务覆盖率、预报服务时效、可能预防能力4个评估因子建立评估模型。通过实例评估,得出汉中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效益评估为72%,说明风险预警准确率和服务时效是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水平的两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1—2010年湘西自治州历次山洪地质灾害的降雨资料,对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降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呈现中北部大于南部,5—7月出现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非常大。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和降雨量与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小时雨强越大,累计雨量越大,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风险越高。6 h降雨量对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指示性更好,可以作为地质灾害预测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陈艳梅  胡引翠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48-5350
总结了河北省生态灾害的主要特点,对生态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灾减灾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033+5044-5033
临沂市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五年来临沂市汛期降水情况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指出了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任务时段,为临沂市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暴雨严重危及铁路运输的安全。利用统计的方法推出了在铁路的地形地质等条件基本相同的区段内,发生水害的机率与降雨量值的多少成正相关的结论;从铁路线路的地形地质、设计标准、施工质量等方面探讨并确定了铁路水害临界雨量值。  相似文献   

14.
在实际生产中,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暴露出信息无权威性、信息分散、预报信息无针对性、信息获取和发送人工化等问题。分析了中国石油各企业的预报需求,提出服务定制模式,自主研发了气象与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平台。该平台以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为目标,及时获取权威预报预警信息,经系统自动分析后,通过多种渠道快速发布专业的气象、地质灾害预报信息,实现提前12h乃至更长时间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针对本企业的预报预警信息,为企业减灾防灾和辅助生产调度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油气长输管道维抢修预警分级响应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立武 《油气储运》2012,31(5):390-393,407
为增强管道区域化保驾和应急响应能力,做到快速响应、有效控制和妥善尽处理管道事故,针对油气长输管道维抢修预警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按照管道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将管道事件的预警信号分为3级,依次为黄色、橙色和红色,制定了相应的响应要求。提出了从维抢修资源准备,到预警发布、分级响应的体系方法,并通过油气管道气象与地质灾害预警分级响应案例,验证了该体系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管道气象与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付立武  贾韶辉  郭磊 《油气储运》2012,31(4):307-309,313,326,327
每年汛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严重威胁我国上万公里管道及附属设备的运行安全。对管道气象与地质灾害预警技术进行研究,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将预警分类及响应标准固化到气象与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实现了预警信息的收集、发布、共享、通知的集成。同时通过多种传递方式,实现了灾害预警信息的直达传送,使基层单位的生产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所属企业的受灾害影响程度。以管道气象与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实例应用,验证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长输管道的应急抢险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可以提高应急反应效率,又可以有效节省人力、物力,指出抢险的重点方向。阐述了管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管道泄漏模拟分析、管道应急三维分析、管道应急专题图、PIS管道应急数据支持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方法和原理,给出了实际应用案例,包括兰成渝管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秦皇岛装船线原油泄漏入海模拟、温泉水库溃坝对涩宁兰管道危险性影响三维分析、唐家山堰塞湖溃坝对兰成渝管道影响三维分析,表明了信息化技术在管道应急抢险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管道应急信息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雅斌  刘安麟  曲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51-12655,12689
提出了基于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的流域总降水高分辨估计方法,结合灾情定量指标计算和水文资料,对2011年西安世园会期间陕西3次暴雨过程影响地区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是陕南灾害预警重点地区,流域内过程总降水明显增大是引发陕南次生灾害的主要因素;汉江上游和下游流域同时出现较大总降水时,由于上游降水对下游水文地质灾害的重叠效应和下游水情对上游自然排洪能力的影响,相关地市灾情将有所加重;同时,降水随时间的不均匀性和突发性也是引发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58+9111-9058,9111
[目的]分析安康市汉滨区43年的暴雨特征。[方法]利用安康市汉滨区1961~2003年逐日降水和小时降水资料,对该区43年中暴雨天气的发生规律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安康市汉滨区暴雨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暴雨日最早出现在5月,6月开始增多,频发于夏季的7、8月份,9月逐渐减少,最晚结束于10月中旬末;1961~2003年安康市汉滨区暴雨量和暴雨日均呈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其中暴雨量在20世纪70~80年代末是较多时期,暴雨日在60~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期较少,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以后较多;暴雨日小时降水时间分布特征明显,主要以单峰型为主,时间多集中在白天,以短时强降水居多。[结论]该研究为准确预报暴雨发生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