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天喝2~3杯绿茶可以强壮骨骼,防止骨质疏松症,降低髋骨骨折危险。茶叶中氟化物可增强骨密度。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是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骨骼疾病。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来体现。研究发现,茶叶中的某些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促进新骨骼的生长,如氟化物、钙和其他矿物质可增强骨质密度,使骨骼更加强壮。喝茶不要超过5克。科学家也表示,每天的饮茶量不宜超过5克,因为过量摄入  相似文献   

2.
中亚五国都是饮茶国家,因其共同的地理区域和类似的历史经历,形成了一个比较共同的政治文化区域,因而也造就了中亚共同的茶文化。在中亚地区,茶一直被视为不可或缺的民族饮料,因此这一地区茶叶消费量巨大。但中亚五国基本不产茶叶,只有哈萨克斯坦自产少量茶叶,尚且不能自给自足,因此中亚地区茶叶主要依靠进口。中亚各国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均离不开茶,不仅每天喝茶,甚至每顿饭都要喝茶。茶是中亚居民交际的重要媒介,以茶会友,以茶交友,喝茶聚会是生活中重要的交往方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  相似文献   

3.
我们伟大的中国是茶的祖国,种茶、制茶、饮茶都始于我国,自古以来,“茶”早就被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随着人民生活结构的改变和营养、保健、审美水准的上升,茶叶的饮用价值已越来越被各国消费者对它有了应有的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上茶叶生产国只有50多个,而喝茶的国家就有160多个,几乎遍及全世界都喝茶。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人因喝茶而引起什么过敏等不良反应。茶叶被公认为是世界性的无酒精保健饮料,确是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有1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饮茶,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但最早种茶、制茶、喝茶的是我们中国,其他国家的茶树、种茶及制茶技术和品饮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人的。世界各国均尊称中国为“茶的祖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消费者日常饮茶习惯,为人们科学健康地饮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青岛市为调查地域,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方法,对消费者的饮茶习惯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消费者日常泡茶器具主要以玻璃杯和瓷壶为主;泡茶水质以山泉水和纯净水居多;茶叶在壶中开水浸泡后再倒入茶碗饮用的人数占66%,茶叶直接放入茶杯中边浸泡边喝的人数占28%;喝茶时间主要选择在下午,一般在饭后饮茶;在对喝茶环境的选择上,主要以朋友一起喝茶的人数居多;消费者对茶叶的风味和香气关注度较高,认为茶叶的主要功效为消食化腻。[结论]消费者在饮茶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对茶叶的保健功效认识不足,应该提倡科学健康的饮茶观念。  相似文献   

6.
《福建农业》2012,(7):40-40
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周末休闲的时候,慢慢地泡一壶茶,享受假日的休闲。不过,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喝茶养生的。我们来看一下,哪些状况下不宜喝茶。 发烧忌喝茶:茶叶中咖啡碱不但能使人体体温升高,而且还会降低药效。  相似文献   

7.
毛里塔尼亚饮茶习俗江西省委组织部舒惠国等毛里塔尼亚,是一个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全国领土有90%以上是沙漠地带,因此素有"沙漠之国"称号。干旱酷热的沙漠气候,及其以牛羊肉为主食的生活习惯,使毛里塔尼亚人民对茶叶有特别的爱好。他们都喜欢喝茶,而且要喝好茶。...  相似文献   

8.
国外饮茶习俗邢湘臣据“FoodDictionany”载。茶叶源于我国,目前茶叶已传到世界各国,喝茶有了世界性,五花八门的喝茶习俗、煮茶方式便应运而生。阿富汗人认为“中国茶叶世界第一”,他们最爱喝中国茶,在阿富汗的茶馆里到处可见。人们以茶代酒,生活无论...  相似文献   

9.
孕妇每天适当喝点茶特别是淡绿茶,对增强心肾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消化、预防妊娠水肿有一定益处。但是,孕妇如果喝茶太多、太浓,尤其是饮用浓红茶,则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茶叶中含有一定的咖啡因,浓红茶中含量更高。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系统作用,饮茶过多会刺激胎儿,增加胎  相似文献   

10.
<正>夏天喝茶解暑降温,是众所周知的,但对于怎么喝茶却不一定人人了解,其实夏天喝茶也是有很多学问的。1.不同的茶特点不一样在茶叶市场有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等。这些茶特点各异,适宜人群也不同,比如红茶适合运动量大的人;绿茶适合运动量小的人,常喝还可减肥、降血脂等;而用脑过度、脾胃虚寒者则适合饮用花茶;喜食肉类的人可选择乌龙茶;便秘者则饮用蜂蜜  相似文献   

11.
近代后期诗书画家张大千先生一生能诗赋 ,善书画 ;既有兴酣高谈 ,又善作羹品茗。大千先生毕生喜欢品饮茶叶 ,他平日喝清茶或其他上等好茶 ,但是最爱喝的是铁观音、祁门工夫红茶和乌龙茶等。张大千先生一生嗜茶如命 ,他宁可一日不吃饭 ,不可一日不饮茶。据他身边的人士透露 ,大千居士每天生活内容就是“摆龙门阵” ,品茗、作画、游花园。依此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自然成了他一生中的生活习惯。大千先生平日有早餐需饮茶和下午必喝茶的嗜好。大千虽然长期旅居异国他乡 ,但他自始至终保留着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情调。他的早餐吃的并不是营养丰富的…  相似文献   

12.
饮茶七注意     
《云南农业》2005,(2):37-37
茶是大家熟悉的饮品,饮茶还有专门的茶道,讲的是茶礼、茶艺、茶文化。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喝茶需要注意的事情还真不少,如果饮用不当也会影响您的身体健康。患有便秘的人不宜饮茶因为茶叶的多酚类物质对肠胃粘膜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因此便秘患者若饮茶会加重便秘。患有神经衰弱或  相似文献   

13.
茶树的种植     
一、茶叶的发展史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秦汉以前,巴蜀是我国茶叶的摇篮。饮茶在秦朝统一后传播开来。到了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到现在为止,喝茶养生已流传了几千年。二、茶树的生长条件对于任何一种植物,它都有一定的生长条件,茶树也是如此。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多云雾对茶树生长比较关键。另外,它主要受温度、光照、水分以及土壤等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东方寿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在寿学研究中,我有这么一个选题.研究的关键词是饮茶益寿,喝茶喝出不少百岁寿星. 一 中国古代,寿至期颐者大都善于饮茶,此说在古书和媒体中多有记载与报道."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国公."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氏(公元前3220-3079年),是中华民族的农业之祖,医药之祖,也是茶叶之祖,享寿141岁,可见饮茶益寿,上古皆有矣.  相似文献   

15.
如今,人们喝茶讲品牌上档次,名优茶叶卖500克逾1000元的高价也不愁卖,低档次茶叶哪怕每500克卖5-10元也不一定好卖。茶农种茶要上档次,创品牌,必须改进低档茶园,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现根据实地调查,造成低档次茶园的原因主要是:①新建茶园质量低,普遍  相似文献   

16.
"蔬菜、瓜果上有农药残留,食用前要经过多次清洗、浸泡,才能将农药残留洗掉。每天喝的茶叶也不例外,上面也有农药残留,所以喝茶前最好洗一下茶。"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头泡茶最好倒掉,否则就会把农药喝进肚里。洗茶是否有必要,头泡茶能否洗掉茶叶上的农药残留?听听业内专家怎么说。炒制茶叶就是杀菌过程  相似文献   

17.
谈茶     
<正>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茶。"我总是怀疑,这"茶"指的应该是水,白开水,而并非茶叶的"茶"。茶水,茶水,南方人茶水不分,无论饮水或喝茶,都叫"吃茶"。不像北方人,饮水是饮水,喝茶是喝茶,饮水和喝茶不是一回事。茶可以不喝,水是一定要饮的。我一直把"吃茶"当作"饮水"解,活了六十多岁,真正爱上喝茶〔茶叶的"茶"〕,还是近十来年的事。小时候,我家境贫穷,家境贫穷的主要原因是兄弟  相似文献   

18.
茶叶与养兵     
唐朝茶叶与养兵 1.饮茶唐朝始盛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在阶级社会里,茶叶的运用得到发展,在中国古代,茶叶有医药、解渴、祭祀等功能。但饮茶之风的盛行则是唐朝才开始的,唐朝饮茶之习俗开始在民间普及。在唐代,人们已认识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乏,唯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在市里巷陌、寻常百姓之家,饮茶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不可更改之习俗。 2.茶税之始正因为唐代,尤其是唐中期以后,饮茶盛行,茶叶的消费大增,封建统治者便开始注意到茶叶之利益,茶税  相似文献   

19.
邓雅婷 《农业考古》2019,(2):117-120
在西藏,人们每天都要饮茶,茶叶主要由内地供给,故茶叶成为了西藏与内地之间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本文以茶叶贸易为切入点,研究茶马互市与茶马古道以及它们的产生对古今历史及现实的意义,剖析茶叶在内地与西藏的贸易往来之间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4,(2):145-146
一、福州茶桌茶文化概貌福建自古产茶 ,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 ,出售茶叶的商店遍布大街小巷 ,而福州人也自古养成了饮茶的习惯。他们有的喜欢喝早茶 ,有的一天喝好几次 ;有的喜欢在家喝 ,有的喜欢上茶馆喝 ;有的喜欢独自品茗 ,有的则喜欢三五成群围着茶桌 ,边饮茶边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 ;有的喜欢单纯喝茶不必茶配 ,有的却喜欢点一二样甚至三五样茶配 ;有的喜欢喝花茶 ,有的喜欢喝红茶。饮茶的习惯各有特色 ,真是五花八门。由于喝茶已成习惯 ,因此 ,福州人无论在学习和工作中 ,还是在休闲和娱乐中 ,都喜欢配以饮茶 ,增添精神与乐趣。二、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