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张炬红  高宝嘉  刘军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05-11607
[目的]揭示转双抗虫基因741扬对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效应规律。[方法]用转基因741杨不同系号在室内饲养杨扇舟蛾幼虫,研究取食转基因741杨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以及不同世代的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结果]转基因741杨对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的杨扇舟蛾幼虫均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但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致死效应降低。发育天数少、低龄幼虫的死亡率高,发育天数多、高龄幼虫的死亡率低。转基因741杨对取食2代的杨扇舟蛾幼虫也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且高于取食1代的杨扇舟蛾幼虫。[结论]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幼虫的发育,取食时间的延长,杨扇舟蛾幼虫对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抵抗力增强且逐渐适应,但随着取食代数的增加,致死效应则加强;转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抗性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张军  耿小雪  程微  刘婧敏  孙文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38-11639,11674
[目的]探讨2-十三烷酮、槲皮素和单宁酸3种植物次生物质与杨扇舟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关系。[方法]用0.01、0.10和1.00 mg/ml浓度的2-十三烷酮、槲皮素和单宁酸处理的杨树叶子分别饲养杨扇舟蛾幼虫,测定喂饲后72 h内杨扇舟蛾虫体GSTs的活性。[结果]低浓度的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对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升高,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又略有回升,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而单宁酸的浓度越大,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越低,不存在诱导作用。[结论]为杨扇舟蛾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银灰杨接种外生菌根真菌(Paxillus involutus)对食叶害虫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期取食菌根化杨树叶片,显著降低了低龄期幼虫(2龄和3龄)的头壳和体重并显著延长了幼虫的发育历期,但对高龄期幼虫以及蛹期和成虫期的各项发育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因此,菌根化杨树苗抑制了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幼虫发育历期的延长增加其被天敌昆虫捕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杨扇舟蛾对杨树不同叶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及其发育和繁殖适合度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杨树枝条的第1、3、5、7叶位叶片室内饲养杨扇舟蛾初孵幼虫至化蛹,观测其对杨扇舟蛾幼虫发育和繁殖适合度的影响.[结果]不同叶位叶片对杨扇舟蛾幼虫历期(27℃下14 d)、蛹历期(6 d)和产卵前期(17 d)无明显影响,但对存活率曲线、蛹质量和单雌产卵量具有显著影响,第3叶位叶片饲养的杨扇舟蛾具有较高的存活率、较小的蛹重和较低的繁殖力.[结论]试验结果为阐释杨扇舟蛾发生的机理和有效控制杨扇舟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转基因741杨叶片饲养杨扇舟蛾幼虫,观察记录幼虫的死亡、蜕皮情况以及各龄幼虫的体重,研究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害虫生长发育的抑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741杨后杨扇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不良,表现为发育进度减慢、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增长速率降低。且对不同龄期开始饲养的幼虫和取食不同世代的幼虫抑制作用不同,从低龄开始饲养的幼虫生长发育受到的抑制作用强于从高龄开始饲养的幼虫。对取食2代的幼虫抑制作用强于取食1代的幼虫,转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转双抗虫基因三倍体毛白杨抗虫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过6年田间栽植的转双抗虫基因(Bt cry1Ac和API)三倍体毛白杨部分系号再次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在杨树基因组中稳定存在。同时以成树转基因系号叶片对杨扇舟蛾(Lymantria disparL.)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幼虫进行室内饲虫试验,并对幼虫致死率及树木生长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的19个转基因系号,对两种昆虫均表现出抗虫性,分别有63.15%和31.58%的系号对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表现出高抗性(校正致死率超过80%),且不同系号对两种昆虫抗性大小是一致的,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转基因系号对两种昆虫致死率与幼树相比均已明显下降;转基因明显抑制存活幼虫生长发育,且以不同系号所饲养幼虫的发育存在显著差异;转基因系号对幼虫致死率与其生长情况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外源基因转入时对生长没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体的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叶位的叶片在室内群体饲养杨扇舟蛾幼虫,定期观察其死亡和蜕皮情况.其结果表明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有良好的抗性,并呈现一定的规律,老叶和嫩叶的抗虫性要高于介于二者之间叶片的抗虫性;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毒杀作用不同,对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取食嫩叶和老叶幼虫的死亡率高于取食中间叶片幼虫的死亡率;低龄幼虫的死亡率最高,随着虫龄的增加幼虫的死亡率降低;幼虫的龄期相对延长.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转基因741杨林中,对靶标害虫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研究,证明了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的世代存活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种群趋势指数降低了13.43~19.26倍,表明转基因杨可以减少靶标害虫的自然种群数量.经存活曲线分析得知杨扇舟蛾种群的个体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龄幼虫期,特别是对1~2龄幼虫的致死能力更为明显.经过对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各死亡因子的致死力比较分析可知:由毒蛋白直接引起的食物和环境共同作用、病菌致死以及间接引起的化蛹死亡率升高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是危害意大利214杨的主要食叶害虫. 为了研究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并为遥感监测意大利214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提供基础光谱数据,该文于2003年5—8月以6年生意大利214杨为材料,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落叶率为48%时,分别测定试验和对照区冠层、叶片的高光谱数据及相应的生化参数(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氮量和含水率等),应用微分光谱及数理统计中的t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意大利214杨受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后,冠层和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均变小,冠层和叶片光谱的红边具有“双峰"现象;冠层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辨识能力,敏感波段为449.1~466.1 nm、798.6~801.4 nm和826.8~833.9 nm;冠层和叶片的红边(REP)均呈“蓝移"现象,红边斜率和红边面积变小;冠层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19.3和725.0 nm,叶片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09.4和719.3 nm.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后,叶面积、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和叶片含水量均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0.
杨扇舟蛾主要为害杨、柳树叶,近年来危害相当严重,有的整片林地树叶被吃光,形成“夏树冬景”,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绿化工程形象。因此,全面掌握杨扇舟蛾对森林资源的危害情况及其发生、传播扩散规律,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一、生物学特性该虫每年发生4~5代,成虫在地面  相似文献   

11.
以1年生合作杨扦插苗为材料,进行机械损伤、茉莉酸甲酯熏蒸和杨扇舟蛾取食3种损伤,研究了不同损伤对合作杨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损伤都导致了净光合速率的显著降低,且机械损伤和茉莉酸甲酯熏蒸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取食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机械损伤后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性限制,而茉莉酸甲酯熏蒸和取食后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性限制。3种损伤都可逆地降低了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但对光化学淬灭和非光化学淬灭没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3种损伤对PSⅡ反应中心的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741杨抗虫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用转基因741杨叶片连续饲养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以探讨转基因741杨对不同世代昆虫的影响及昆虫种群的持续效应.转基因741杨对连续两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抗虫性高于只第一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只第一代幼虫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而下一代取食CK的幼虫,其死亡率高于两代均取食CK的幼虫.另外,连续两代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的幼虫蜕皮指数、排粪量、化蛹率及羽化率都低于仅一代取食转基因741杨的幼虫,且二者均低于取食对照的幼虫.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具有持续性,可以影响到下一代幼虫的生长发育,使下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升高,生长发育减慢,降低下一代幼虫虫口密度,进而影响到未来种群的发生与发展,达到很好的抗虫效果.  相似文献   

13.
几种林业害虫在崇明岛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究茶尺蛾、樟巢螟、杨扇舟蛾、黄刺蛾4种蛾类害虫在崇明岛的生活史和发生趋势,为今后的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生活史的调查采用标准地设置后的系统调查;发生趋势采用灯光引诱法进行调查。[结果]结果表明:茶尺蛾、樟巢螟、黄刺蛾在崇明岛每年发生2代,而杨扇舟蛾发生4~5代;杨扇舟蛾以卵越冬,其余3种害虫都以幼虫越冬;茶尺蛾的为害高峰期主要在8月,其余3种害虫有2个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和8月。从发生趋势来看,茶尺蛾和杨扇舟蛾的诱集量在不断增大,而樟巢螟和黄刺蛾的诱集量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为崇明岛今后的害虫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不同系号转基因741杨叶片饲养杨扇舟蛾、舞毒蛾和美国白蛾4~6龄幼虫,测定其中肠重要的两种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研究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害虫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显著抑制了羧酸酯酶、谷胱苷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其中PB11和PB29的抑制作用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生测结果一致。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害虫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的抑制作用是其抗虫性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植物源杀虫剂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05-15006
[目的]探讨1.2%苦参碱烟碱乳油对杨扇舟蛾幼虫的防治效果,从而实现无公害防治。[方法]将1.2%苦参碱烟碱乳油加水稀释为600、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结果]1.2%苦参碱烟碱乳油600、800、1000倍稀释液喷雾后,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依次为99.2%、96.9%、77.6%,校正死亡率依次为99.1%、96.5%和75.6%,且差异均极显著(P〈0.01)。[结论]1.2%苦参碱烟碱乳油的600倍稀释液可以防治杨扇舟蛾幼虫。  相似文献   

16.
林木营养与虫害——杨树不同栽培措施的抗虫效应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探讨了杨树与刺槐混交、间种绿肥、施土杂基肥和追施化肥等不同栽培措施后的抗害虫效应,并探讨了不同栽培措施后其抗性不同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混交或间种明显降低了青杨枝天牛和杨扇舟蛾的数量及对杨树的为害;(2)用混交林杨叶喂饲柳毒蛾或用间种绿肥的杨树叶喂饲杨扇舟蛾,幼虫生长不利,蛹及成虫的雌雄比、怀卵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3)混交和间种后的杨叶所含总蛋白质、总游离氨基酸、粗纤维、灰分及含水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总糖、碳氮比、游离胱氨酸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缺乏游离蛋氨酸和组氨酸。我们的资料表明,上述混交和间种措施提高了杨树对上述害虫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宋印刚  杨列富  胡猛  张全  李光  蔡军  王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71-8872,8880
[目的]调查营林措施对杨扇舟蛾和杨树水泡溃疡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轻度、中度、重度间伐和修枝进行杨扇舟蛾和杨树水泡溃疡病的防治试验。[结果]杨扇舟蛾的防治以中度间伐为宜,虫口密度平均下降10.83%;杨树水泡溃疡病的防治,以轻度间伐最佳;修枝对杨扇舟蛾和杨树水泡溃疡病的防治均以中度为宜。[结论]间伐和修枝有利于杨树病虫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