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化市蚕桑站自1998年从省蚕种公司引进新蚕品种苏·菊×明·虎,经过4年的饲养,效益比较显著。4年共饲养该品种22704张,比原饲养苏5×苏6,增加蚕茧103303.2kg,增加收入155.3万元。  相似文献   

2.
江苏射阳县蚕桑站刘爱玲等,介绍了黄·海×苏·春的性状及饲养技术。家蚕黄·海×苏·春品种又名5·4×24·46,该品种是一对强健好养,茧形大,产茧量高、丝质优良的春用多丝量四元杂交种。正交卵色灰绿色,反交卵色灰褐色,克蚊头数正反交,均为250头左右,蚁蚕体呈黑色,有趋光性,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第五代家蚕新品种从育种、鉴定(包括省实验室共鉴、省农村生产鉴定、全国蚕品种鉴定)、大面积中试到1998年正式推广,长达十几个春秋,跨越三个五年计划.江苏省第五代家蚕品种由5对新品种组成,即本省育成的春用品种苏·海×瑞·春(5·4×24.46)、春·蕾×锡·方和中秋用品种苏·菊×明·虎(9·7×10·14),引进中国农科院蚕研所育成的春用品种苏·镇×春·光和中秋用品种871×872.以上5对品种均经过全国农作物品审会审定合格,可以在我国主要蚕区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5·4×24·46是1994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家蚕春用新品种.在1990年与1991年春期,我乡曾进行该对品种的农村中试鉴定,成绩见表1.1993年春期  相似文献   

5.
采用杂交、系统选育和添食氟化物等方法,育成耐氟新蚕品种R21、654,并组配双交原种(R21×伦荣、654×苏学5)及其一代杂交种21·伦×65·苏。经多批次室内试验、省品比鉴定、农村试养结果表明,该品种耐氟性强、茧丝质良好,虫蛹生命力和万蚕产茧量比对照种提高12.24%和10.03%,茧丝长和解舒丝长分别增加88.01米和204.27米,净度91.8分,小蚕能耐桑叶含氟量80ppm以上。  相似文献   

6.
陈秀芳 《四川蚕业》2002,30(3):13-15
<正> 1概况 我省从1997年秋季起至今秋已连续5年9季对58对(次)品种在室内8个、农村8个基点同时进行了区域化比较鉴定,其中春用参鉴品种21对(次),夏秋用品种29对(次),秋用品种中春、秋兼用型2对。参鉴品种主要来自全国主产蚕区山东、浙江、江苏、广东、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参鉴品种有7532×781、苏3·秋3×苏4·苏12、洞·庭×碧·波、限1×限2、锦5·6×湘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995—1996年两年桑蚕品种国家鉴定广东点的试验成绩。以“苏3·秋3×苏4”为对照种,参加鉴定的有“绿·萍×晴·光”、“夏7×夏6”、“花·丰×8B·5A”、“秋西×夏D”、“821×854B”等五对早秋品种。  相似文献   

8.
家蚕中秋兼春用品种苏·菊×明·虎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分离育种方法,选育成的中秋兼春用品种苏·菊×明·虎是江苏省蚕种公司下达的《蚕品种选育》课题完成的蚕品种之一,经江苏省实验室共同鉴定、江苏省农村生产鉴定、全国鉴定审定通过,在江苏省农村中试点试养、蚕种场试繁结果表明:该品种一代杂交种好养、抗逆性强,茧丝质良好,交原种体健易繁,综合经济性状优良,适合长江流域中秋兼春用。  相似文献   

9.
“21·伦×65·苏”是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选育的耐氟蚕品种。1995年底已通过“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验收,1997年2月26日经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蚕桑专业委员会审定通过。经多年农  相似文献   

10.
经过小区试验,夏芳×秋白比(苏_3·秋_3)×(苏_4·苏_12)在结茧率、万头蚕产茧量、全茧量、茧层率等成绩方面略优于苏字号.夏芳×秋白与黄鹤×朝霞的试验成绩,经方差分析,其结茧率、克蚁产茧量、万头蚕收茧量在品种间差异极其显著,全茧量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中试成绩显示:无论是1994年秋还是1997年秋,夏芳×秋白的单产成绩大大优于(苏_3·秋_3)×(苏_1·苏_12),两年单产分别增产57.6%和46.1%.通过对中试控制点调查数据的方差分析,品种间和季节间的单产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尤其是品种间的差异大大超过了极显著水平.干茧的缫丝成绩是:夏芳×秋白的光折比(苏_3·秋_3)×(苏_4·苏_12)少8.05公斤,出丝率高3.19%.  相似文献   

11.
采用杂交、回交、系统选育和五龄期高温冲击等育种方法,经多年的选择培育,育成了中系品种5号、4号,然后经测交鉴定选配成5·4×24·46,该对四元杂交种经多年江苏省实验室鉴定,四龄万蚕收茧量22.58kg、茧层量5.71kg,比对照种苏5×苏6提高14.27%、14.89%,江苏省农村生产鉴定,张种产茧量47.11kg、产值526.11元,比对照种苏5×苏6提高7.34%、8.29%。并获得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通过。该品种强健好养,茧形大且匀整,茧丝质性状良好,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采用杂交育种法,经多代的培育和选择,育成了中系斑纹限性品种“75新”与广西蚕研所引进种“7532”配成一对夏秋品种。经二年实验室共同鉴定、三年省农村生产鉴定、二年农村生产试养,成绩良好,倾向一致,主要经济性状超过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苏_3·秋_3×苏_4。  相似文献   

13.
春用多丝量新蚕品种春蕾×明珠是经1980-1981年全国蚕品种鉴定通过,并由农业部指定推广的品种;具有体质强健、茧层率高、茧丝质优良等特点.在湖北省农村推广过程中比老品种东6×华合的张种产值高,茧丝质优良.但是本单交种属中等茧形的品种,全茧量不及老两种..又克蚁制种量稍低.为此进一步研究多元杂种的选配,先后配制了(春蕾A·改)×(明珠A·c)双交种和(791·春蕾)×(792·明珠)4元种,最后经实验室交杂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选中了(春蕾·苏春)×(明珠·镇丰)这个优良的4元杂种组合.这对新品种组合具有张产茧量和张产值高.茧丝质全面优良的特点.受到农村,丝广普遍欢迎.同时交杂原种的克蚁制种量高,为制种场增加经济收益,因此这对4元杂种已成为湖北省当家品种,全面普及.  相似文献   

14.
家蚕新品种“芙·桂×朝·凤”(芙· 10× 7· 11)是广西蚕业所参加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育成的强健性夏秋用新品种 ,于 2 0 0 0年 5月正式经国家审定通过。该品种利用成对的配合力优的强健性品种与茧丝质优的品种通过高温多湿定向选育 ,活蛹缫丝 ,配合力测定、组配、筛选、鉴定而育成的四元杂交品种 ,具有强健、高产、优质、易繁等优点。经五省联合鉴定 ,与全国有代表性的三对夏秋用品种“苏 3元”、“芙蓉×湘晖”、“两广二号”相比 ,结茧率相仿达 93% ,万头收茧量、茧层率均超过三对对照种 ,增产幅度 5%~ 13% ,单茧丝长 110 0米以上 ,解舒率 75%以上 ,净度 93分左右 ,在广西农村夏秋饲养 ,张种单产达 35.8公斤 ,增产 9.5% ,种场繁育公斤茧制种4 .31张。该品种可供长江流域夏秋期和华南两广地区春秋期使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997-1999年三年桑蚕品种“九五”攻关南方蚕区联网鉴定广东点的试验成绩。以“苏3·秋×苏4”为对照种,参加鉴定的品种有“953×954”、“317×854BP”、“芙·10×7·11”、“781·881×782·882”、“云·山×东·海”、“501·502×116”等6对早秋品种。  相似文献   

16.
<正> 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94年3月审定通过了西南农业大学选育的夏芳×秋白、省阆中蚕种场选育的锦5.6×7532,湘晖、省北碚蚕种场选育的601×绫85·绫13三对夏秋用新蚕品种。这3对新蚕品种经1992、1993年省级实验室共同鉴定和农村生产鉴定证明(如表1.2所示),其综合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正> 根据九六年全省冷库出库报表统计,各市(地、州)九六年分品种使用情况概略分析如下: 一、按用种季别分析: 1.九六年全省出库使用品种主要有12对,即 781A·B×782·734、菁松×皓月、绫3·4×锦5·6、881×882、日 3× 中 5·6、苏 3·秋 3×苏 4·苏 12、7532×781、黄鹤×朝霞、绫 13·  相似文献   

18.
<正> (一) 随着蚕桑事业的日益发展,家蚕品种也在不断更换。从我区情况看,目前春蚕品种还比较理想,有苏5×苏6(正反交)、东肥×华合(正反交)两对当家品种。1981年,全区春蚕发种量苏5×苏6占50%以上,东肥×华合(正反交)占30%左右,东肥·671×华合(正反交)占10%多一点。1982年春蚕的发种量:苏5×苏6(正反交)占80%,其余为东肥×华合(正反交)。蚕农对春用品种基本是满意的。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夏秋蚕的品种还不够理想,具体表现在张种产量低、产值低、茧质差。我区历年来夏秋蚕的张种产茧量,一般在40斤左右,张种产值:苏_3×苏_460多元;苏_3·秋_3  相似文献   

19.
<正> 宜兴市自1989年开始在中秋期饲养春秋兼用品种新四元(57A·57B×24·46),效果良好。一是干壳量高,据1990年随机抽样调查,新四元50克鲜茧的干壳量为10.47克,比苏_5×苏_6重0.76克。二是张产量高,据统计,1989年中秋期张渚北山试养10张新四元张产茧36公斤,比苏_5×苏_6高4公斤;1990年中秋期扩大饲养7053张新四元,张产茧31.2公斤,比同期饲养的6491张苏_5×苏_6的张产茧高6.28公斤;1991年中秋全市全部饲  相似文献   

20.
现行蚕品种对氟化物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现行一代交杂种及其原种进行了对氟化物的抗性研究。在供试的9个一代交杂种中丰-×54A、秋丰×白玉属强抗品种,其二~三龄的耐氟量为40~50ppm;7532×75新、浙农1×苏12属中抗品种,耐氟量为30~40ppm;中新1×日新1、苏3·秋3×苏4属弱抗品种,耐氟量为30ppm;钟秋×金铃、春蕾×镇珠、苏5×苏6属敏感品种,耐氟量在30ppm以下。在供试的14个原蚕品种中75新属强抗品种,其二~三龄的耐氟量为40~50ppm;7532、日新1、苏4、46属中抗品种,耐氟量为30~40ppm;57A、苏3·秋3、中新1属弱抗品种,耐氟量在30ppm以下;苏3、秋3、24、57B、苏5、苏6属敏感品种,耐氟量为20~25p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