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镧对UV-B胁迫下大豆幼苗类黄酮影响:Ⅱ类黄酮成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相色谱法研究了La(Ⅲ)对紫外辐射(UV-B:0.15 W·cm-2,0.45 W·cm-2)胁迫下大豆(Clycine max)幼苗类黄酮成分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 mg·LM-1La能明显提高大豆幼苗的类黄酮含量但不改变其成分;UV-B处理下大豆幼苗类黄酮含量增加但机理与La(Ⅲ)不同,低剂量UV-B(0.15 W·cm-2)下大豆幼苗类黄酮成分无变化,而高剂量(0.45 W·cm-2)下其成分产生调整,合成更多种类的黄酮类物质;La(Ⅲ)UV-B处理组类黄酮含量同对应的UV-B处理组近似,惟在各自对应时段的增幅前者大于后者.表明La(Ⅲ)具有提高大豆幼苗类黄酮含量、缓解UV-B辐射伤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已明确类黄酮是植物响应UV-B辐射、减轻其伤害的重要物质,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是影响类黄酮合成与积累的关键酶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Cellulose DE52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 100分子筛层析及TSK G3000PWXL凝胶色谱柱HPLC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中分离纯化出具有N-乙酰半乳糖酰胺(N- acetyl- D- galactosamine,GaINAc)和猪胃黏蛋白(Mucin from porcine stomach,PSM)特异性的菲律宾蛤仔凝集素(简称为MCL-T).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MCL-T的相对分子量为148000,含有62000和36000的亚基.抑菌试验结果表明,MCL-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对MCL-T中Trp残基、-S-S-、-SH以及Tyr残基进行化学修饰后,MCL-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丧失;对其-S-S-进行化学修饰后,MCL-T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影响不大,而对其-SH、Trp残基和Tyr残基进行化学修饰后,MCL-T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丧失.研究表明,MCL-T 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状态与其抑菌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La对紫外辐射(UV-B:0.15、0.45W·cm-2)胁迫下大豆(Clycinemax)幼苗类黄酮、叶绿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转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mg·L-1La能明显提高大豆幼苗的类黄酮与叶绿素含量及PAL活性;UV-B处理虽使大豆幼苗类黄酮含量及PAL活性增加,但增幅小于前者,且叶绿素含量降低;La UV-B处理组类黄酮含量与PAL活性变化同UV-B处理组近似,唯增幅大于(叶绿素降幅小于)后者。表明La具有提高大豆幼苗类黄酮、叶绿素含量与PAL活性,缓解UV-B辐射伤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尼古丁猝灭牛血清蛋白荧光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尼古丁对牛血清蛋白荧光光谱变化,以及牛血清蛋白荧光猝灭机制,同时利用同步荧光研究了尼古丁对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尼古丁猝灭牛血清蛋白荧光是通过静态机制,形成常数为KA=2.1×107 L.mol-1,每一个牛血清蛋白分子结合尼古丁的位点数为0.22,牛血清蛋白与尼古丁的这种结合是很弱的,没有影响分子的构象,酪氨酸残基荧光没有变化,只是色氨酸荧光强度降低,荧光峰位置不变。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La对紫外辐射(UV-B:0.15、0.45W·cm-2)胁迫下大豆(Clycinemax)幼苗类黄酮、叶绿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转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mg·L-1La能明显提高大豆幼苗的类黄酮与叶绿素含量及PAL活性;UV-B处理虽使大豆幼苗类黄酮含量及PAL活性增加,但增幅小于前者,且叶绿素含量降低;La+UV-B处理组类黄酮含量与PAL活性变化同UV-B处理组近似,唯增幅大于(叶绿素降幅小于)后者。表明La具有提高大豆幼苗类黄酮、叶绿素含量与PAL活性,缓解UV-B辐射伤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鱼腥草素同系物(HOU-Cn,n=8,10,12)对红细胞膜蛋白酪氨酸(Tyr)残基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HOU-Cn均能降低Tyr的荧光强度,随着HOU-Cn碳链的延长,Tyr的荧光强度下降幅度减小.动力学参数的结果表明焓变△H and熵变△S均为正值,而自由能△G为负值,说明HOU-Cn与细胞膜蛋白的结合主要是由HOU-Cn与膜蛋白质疏水相互作用引起的熵驱动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Ce(Ⅲ)对紫外辐射(UV-B:0.15 W·m-2 90.45 W·m-2)胁迫下大豆(Glycine max)乙醇酸氧化酶(GO)、谷氨酰胺合成酶(GS)、过氧化氢酶(CAT)和H2O2含量的影响.试验表明,与CK相比,无UV-B胁迫时20 mg·L-1CeCl3能够有效提高GO和Gs:UV-B处理使GO和GS提高,植物的光呼吸速率增加;Ce+UV-B组GO、GS和CAT高于UV-B组,H2O2含量低于UV-B组.研究表明,20 mg·L-1CeCl3通过提高GO、GS和CAT活性进而增强光呼吸代谢,耗散过多的光能;通过对植物体内H2O2含量的变化,检测是否受到环境胁迫,利用Ce(Ⅲ)缓解植物所受的UV-B等强光逆境胁迫,具有积极的环境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培法研究ce(Ⅲ)对紫外辐射(UV-B,280-320 nm)胁迫下大豆"台湾292"幼苗叶片含水量的影响.静态实验结果显示.20mg·L-1 ceCl3处理提高了大豆幼苗叶片自由水含量,Ce(m)+uV-B组自由水/束缚水值高于uV-B组.动态曲线显示Ce(Ⅲ)缓解了uv-B辐射胁迫期大豆幼苗叶片含水最的下降,促进恢复期含水量的提升.UV-B辐射对大豆幼苗叶片两种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同,使得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而可溶性糖含量急剧下降.Ce(Ⅲ)处理对UV-B辐射表现出拮抗效应,即减弱了游离脯氨酸的积累,同时促进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e(Ⅲ)改善了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调节大豆幼苗叶片含水量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20 mg·L-1 CeCl3处理有效防御了UV-B辐射对大豆幼苗水分代谢的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环境中稀土元素(REEs)和硅(Si)对植物植硅体固镧能力(PLSA)的影响,以水稻(Oryza sativa L.)为代表,通过设置不同浓度镧[La(Ⅲ)]和Si正交实验,利用微波消解法提取根、茎和叶植硅体,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实验手段揭示环境La(Ⅲ)对水稻各器官PLSA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La(Ⅲ)使叶哑铃型植硅体大小和根Lsi1表达增加,促进叶和根PLSA,而高浓度La(Ⅲ)会减少叶哑铃型植硅体大小,降低根Lsi1和Lsi2表达,抑制根、茎和叶PLSA。外源La(Ⅲ)是提高根、茎和叶植硅体镧固定效率的重要因素。与单一La(Ⅲ)浓度影响相比,La(Ⅲ)与Si的复合处理显著促进叶和茎PLSA,外源Si能够缓解高浓度La(Ⅲ)对根、茎和叶PLSA的抑制作用。研究证明不同浓度的外源La(Ⅲ)和Si能够改变水稻不同器官的PLSA。  相似文献   

11.
UV-B(280nm~320nm)、UV-A(320nm~390nm)和蓝光(390nm-500nm)经不同光受体和信号传递途径控制植物发育的各个方面。已知的蓝光/UV-A受体有隐花色素CRY1和CRY2,向光性受体有趋光素。氧化还原过程在隐花色素和趋光素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专一的UV-B光受体尚未被鉴定出,存在许多可能的UV-B信号传递途径.拟南芥查尔酮合成酶(CHS)的紫外光和蓝光转录调控成为研究热点。光受体突变体实验表明存在不同的UV-A/蓝光和UV-B光感知系统调控CHS的表达。拟南芥细胞悬浮培养物实验表明UV-B和CRY1信号传递途径在动力学上和药理学上不同。影响诱导CHS转录的启动子元件和转录因子现已被鉴定出。UV-B、隐花色素和光敏色素信号传递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CHS表达。UV-B途径与UV-A/蓝光途径的协同相互作用使CHS最大量表达。另外,专一的光敏色素经不同的增强和相巨作用正调控CRY1途径,负调控UV-B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用内源荧光测定和不带电荷的极性淬灭剂丙烯酰胺以及带电荷的I-离子、Cs+对番茄凝集素内源荧光进行淬灭研究,以揭示凝集素与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以及凝集素荧光生色基团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天然番茄凝集素在280nm和295nm激发时均显示λmax为332nm的荧光发射光谱,表明凝集素荧光生色基团位于相对疏水的环境中;中性淬灭剂丙烯酰胺对凝集素分子的荧光生色基团Trp残基的可接近程度为93.41%,而对阳离子淬灭剂Cs+离子的可接近程度为57.14%,阴离子淬灭剂不能淬灭凝集素的内源荧光,表明番茄凝集素荧光氨基酸残基约43%位于分子内部的疏水核心,57%位于分子近表面的疏水袋中,且氨基酸残基周围有大量的碱性氨基酸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桑椹色素代谢调控的分子机理。[方法]本研究以桑科植物的EST数据库为基础,采用生物信息学实验技术,通过电子克隆方法获得了桑树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采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进一步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域、疏水性/亲水性、亚细胞定位、高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经DNAstar软件拼接后得到的cDNA序列为1 365 bp,其开放阅读框序列为1 170 bp,编码389个氨基酸残基。CHS蛋白含有查尔酮合酶家族的特征多肽序列RLMMYQQGCFAGGTVLR,不含信号肽序列,属于非分泌型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内,分子进化也较为保守。[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大叶落地生根中胎生苗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RACE-PCR技术从大叶落地生根中克隆了1个新的谷氨酸脱羧酶基因(Kd GAD)。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509 bp,编码502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5.657×104,等电点为5.43。其氨基酸序列与蓖麻的同源性最高,与人参的进化关系最近,含有保守的Ser(S)-x-x-Lys(K)基序和Trp(W)残基。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叶落地生根的茎中表达量最高,且受渗透胁迫(甘露醇处理)的诱导下调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兽用抗菌药目前在畜牧业中广泛应用,大部分以其母体化合物形式随畜禽粪便排出体外,对水体和土壤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对脲酶活性的影响与尿素氮利用率有关。本文旨在明确3种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磺胺二甲嘧啶(SMZ)、恩诺沙星(ENR)和四环素(TC)对脲酶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确定一定浓度范围内SMZ、ENR、TC(SMZ、TC:0~400μmol·L~(-1);ENR:0~800μmol·L~(-1))对脲酶活性的影响;通过荧光光谱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确定SMZ、ENR、TC与脲酶相互作用的猝灭机制,并得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等参数信息;通过分子对接明确SMZ、ENR、TC在脲酶中的结合位点,并得到结合位点附近氨基酸残基信息和作用力信息。[结果]SMZ和ENR对脲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而TC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显著抑制的作用(P0.05),影响程度随苯环数量增多而增强;SMZ、ENR、TC均能与脲酶形成1∶1复合物,引起脲酶的内源荧光发生静态猝灭,并且改变了脲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微环境,导致活性中心亲水性发生改变;SMZ、ENR、TC在脲酶活性中心与氨基酸残基结合产生氢键,除氢键作用力外,还有范德华力、去溶剂能和静电作用力发挥作用。[结论]SMZ、ENR和TC均与脲酶发生相互作用,可改变脲酶活性中心结构和氨基酸残基环境,但是TC对脲酶活性的影响与SMZ、ENR不同,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而不同浓度的SMZ和ENR均可促进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鱼腥草素同系物(HOU-Cn)对巨噬细胞膜蛋白构象的影响.荧光分析表明鱼腥草素在浓度低于1.6×10-4mol/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上升,能迅速地淬灭酪氨酸残基的发射荧光强度.每个巨噬细胞可以结合1.70×10^17分子的HOU-Cn,且随着碳链的延长,结合数略有增加.结果表明HOU-Cn通过疏水作用与巨噬细胞膜蛋白结合,由此改变膜蛋白的构象和激活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7.
生活垃圾堆肥水溶性有机物荧光特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堆肥,对堆肥前后水溶性有机物的荧光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有机物发射光谱相对简单,堆肥前在400 nm附近分别形成一个较强的荧光强度峰,而激发光谱与同步扫描光谱则由几个特征峰及肩峰组成。堆肥结束后,水溶性有机物在440 nm新形成一个较强的荧光强度峰;荧光激发与同步扫描光谱主峰的位置也发生明显的改变。对水溶性有机物发射、激发及同步扫描光谱的特征峰进行分析证实,堆肥结束后,水溶性有机物中含有较高的分子缩合度与芳构化程度,并与富里酸类物质相似,表明堆肥产品施入土壤后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以水培大豆为试材,研究了模拟增强紫外辐射UV-B(280-320nm)对大豆幼苗叶片GS、GOGAT、GDH酶活性以及谷氨酸、谷氨酰胺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并研究了La(Ⅲ)对UV-B辐射伤害大豆幼苗的缓解效应。结果显示,高(0.45J·m^-2·s^-1)低(0.15J·m^-2·s^-1)两个紫外强度剂量下,叶片GS、GOGAT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25.9%和11.3%,GOGAT降幅达34.7%和12.6%;经La(Ⅲ)预处理后各组下降幅度都有所减缓,Gs降幅为23.1%和7.9%,GOGAT为31%和7.8%,表明La(Ⅲ)对UV-B辐射伤害下,GS、GOGAT酶活性的下降有一定的缓解作用。GDH酶活表现为低强度促进(+30.4%)高强度抑制(-12.8%),且La(Ⅲ)预处理组酶活相应升高,分别为+47%和-9%,三指标连续11d的动态测定结果显示,La(Ⅲ)预处理组酶活性比相应单一UV—B处理组酶活性始终要高,表明适宜浓度的La(Ⅲ)能够提高植物GS、GOGAT和GDH的活性,增强植物氨同化能力,减轻UV-B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培实验方法研究了La对紫外辐射(UV-B,280~320nm)胁迫下大豆(Clycinemax)幼苗膜脂过氧化及CAT、POD等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T1/0.15W·m-2和T2/0.45W·m-2)胁迫下,大豆幼苗质膜透性和MDA含量先升(胁迫期)后降(恢复段),CAT活性先增(1~5d)后减(6~11d),T1组POD活性在胁迫期逐渐升高,恢复期维持一较高水平后陡降,而T2组POD活性一直升高至第9d,而后略有下降。La的介入,使大豆质膜透性和MDA光致修复各时段变幅降低,La T1及La T2组2种酶活均大于UV-B组,表明La对CAT、POD等抗氧化酶有调控作用,减轻了UV-B辐射对其功能的损伤,增强了抗氧化酶清除活性氧能力,改善了活性氧代谢,降低了MDA浓度,维持了质膜正常透性,且对低剂量(T1)的防护效果优于高剂量(T2),进而在防御系统层面实现了La对UV-B辐射伤害大豆幼苗的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20.
林枫  杨水兰  李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578-4580
采用荧光法研究了对溴苯甲醛-4-苯基-2-噻唑脲(BHP)与人血清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溴苯甲醛-4-苯基-2-噻唑脲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敏华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及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处理试验数据,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BHP对H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BHP可以使HSA的荧光增强,表明两者之间发生了能量转移,能量转移的机理是BHP与HSA结合形成了复合物。荧光增强(敏化)效应主要源于给体-受体间的偶极-偶极作用的能量转移。能量转移的结果为内原发色基团(给体donor)的荧光被猝灭和外源发色基团(受体acceptor)荧光被敏化,计算得到其敏化常数为-2.494 5×104。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引起HSA构象变化,提示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