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定点、定期系统调查,统计甜菜筒喙象发生数量,明确该虫在新疆伊犁地区田间危害规律及消长动态,为防治该虫提供依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新疆伊犁地区,甜菜筒喙象越冬成虫4月中下旬出土,4月下旬产卵,产卵高峰期为5月中下旬;卵孵化高峰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化蛹高峰期为7月中旬至7月下旬;成虫羽化高峰期为8月上旬至8月下旬。甜菜筒喙象幼虫从5月上中旬至9月中下旬在田间均有危害,危害高峰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该时期甜菜受害最重。  相似文献   

2.
甜菜筒喙象Lixus subtilis Boheman在苏北沿海地区一年发生三代,主要危害露地越冬采种甜菜.以第一代危害最重,成虫取食刮菜叶片.幼虫蛀食二年生甜菜花茎和叶柄。作者对甜菜筒喙象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与习性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指出了当气温高、湿度低、田邻杂草多情况下该虫发生量大、危害重.对该虫除搞好农业防治外,药剂防治应采用内吸作用强的,如久效磷等农药,但更理想的防治办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三个转Bt基因棉品种田间抗棉铃虫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罩笼接棉铃虫蛾试验表明,转Bt基因棉较常规品种盐棉48具有较好的抗棉铃虫效果。在百株卵量均为800粒以上的情况下,12天后97—1和97—2的百株残虫量明显低于三代防治指标15~25头;而盐棉48百株残虫量达70头,远高于防治指标,仍需化学防治来控制其为害。此外,还考察了在自然虫源状况下,各品种上蚜虫、棉卷叶虫和棉造桥虫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了转基因棉品种和对照品种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甜菜象虫是山西省阳高县甜菜产区主要苗期害虫,近几年发生面积占实播面积的50%左右。在某些年份已成为甜菜生产中毁灭性虫害。经1985—1986两年对甜菜象虫的调查看,该地区发生的种类有:甜菜象、甜菜毛足象、二斑尖眼象、三北甜菜象、中国方喙象、黑斜纹象、锥喙筒喙象、蒙古土象、北京灰象(Sympiezo-mias hezi Faust)。其中以甜菜象分布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甜菜种植区之一,这个省的西、北部分布相当多的盐渍土壤,适于藜科、苋科和蓼科植物生长,其中有许多种类为象虫科的短喙象亚科(Brachy-dericae)和方喙象亚科(Cleoniae)的寄主植物。当甜菜幼苗出土后,这些象虫迁入甜菜地,咬食甜菜幼嫩的子叶和真叶,使植株枯死。据肇东县调查,1978年甜菜实播面积  相似文献   

6.
据1986~1989年调查,甘肃河西走廊为害甜菜的象虫种类有:甜菜象、甜菜毛足象、甜菜碗额象等19种。其中以甜菜象、甜菜毛足象为优势种。药剂处理种子防治象虫试验结果表明:35%甲基硫环磷乳油、种子、水以2.2~3.0∶100∶100配方防治效果较佳,毒苗杀虫率达90.0%~92.0%,且残效期长,田间保苗率达83.5%~92.5%,挽回根产量损失29.7%~39.1%。  相似文献   

7.
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和3.6%普通型杀虫双颗粒剂对蔗头象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4月份结合甘蔗松蔸、培土,每公顷施75、90kg,对蔗头象虫的防效均达70%以上,可作为蔗头象虫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以公顷施75~90kg(有效成分2.7~3.24kg)为宜.  相似文献   

8.
甜菜虫害一、象(虫甲)类(1)虫口密度调查: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田间棋盘式取样10个点(面积5亩以下),每样点1m~2,查植株上或土块下面的虫数。计算每平方米平均虫口数。(2)为害率调查:田间棋盘式取样10个点(面积5亩以下),每点顺行调查50~100株,记载被害植株数,计算为害百分率。  相似文献   

9.
甜菜夜蛾在苏北每年发生5代。幼虫4龄、5龄后进入暴食期,一生食甜菜叶约45cm~2左右。幼虫历期约11.5天。暴发原因与气候、天敌、药剂有关.防治指标初拟百株留种甜菜有虫170~180头为宜。幼虫抗药性较强,防治适期在卵孵前或初孵期。防治药剂以杀虫双、抑太保、多来宝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1991年江苏省沿海垦区秋播采种甜菜大面积遭受暴发性甜菜夜蛾的危害。据田间调查,一般发生田块百株有虫50~150头,严重的田块百株有虫1500~2000头。农垦沿海各农场虽然对该虫害突击防治4~5次,使用农药达10多种,但大部份常规药剂的杀虫效果均较差。为了有效地防洽该虫害,我们进行了室内养虫、田间定点观察和药剂筛选试验,结果如下。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多元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设计方法对采种甜菜高产栽培技术中5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求得采种甜菜优化农艺措施的产量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认为,采种甜菜亩产225kg以上的播期为8月上旬,种植密度为2769~2923株/亩,亩施硫铵51.5~56.0kg,过磷酸钙48.0~54.0kg,氯化钾11.0~12.5kg;5个因素中氮肥对采种甜菜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播期和钾肥;在交互作用中,以磷钾肥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林贤齐  陈慧琴 《大豆科学》1992,11(2):159-165
经田间试验,对不同产量水平大豆的生育动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淮流域夏播大豆,以选用生育期近100天,株形紧凑的中秆或矮秆品种,适当提高密度,较易获得200kg/亩以上的稳定高产。其株高、单株干重与叶面积增长积累动态,呈苗期较慢,花荚期开始转快,鼓粒期减缓的“S”形曲线,各转折点变化较小,曲线较平滑有利于高产。200kg/亩以上大豆的生物产量与粒/茎较高,在提高单株荚、粒数的基础上,百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程度相对加强,较高的叶面积系数与干物质积累,尤其是鼓粒期间保持较高的光合势与群体干物质增长量,是取得200kg/亩以上产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湖南春大豆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及其利用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优良品种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测定参数,对密度(X_1)和氮(X_2)、磷(X_3)、钾(X_4)、硼(X_5)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双因素互作的产量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近年育成的春大豆新品种均具有亩产180~230kg的生产潜力;(2)大豆最佳种植密度因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为2.4~3.6万株;(3)不论稻田或旱土施用氮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施用量为每亩5.0~20.0kg;(4)施用磷、钾、硼肥均有一定增产作用,每亩用量分别为过磷酸钙25.0~50.0kg、氯化钾7.5~22.5kg、硼砂0.4~0.8kg;(5)提出了以优良品种为中心的高产综合农艺模式,经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综合农艺模式亩产130.2~180.0kg,比对照(常规栽培)增产22.78%~73.1%。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影响甜菜露地越冬采种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根据种株生育性状、群体动态指标提出了获得300kg产量所采取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为获得2.8~3.0t/亩块根产量,亩施肥量以N8kg、p_2O_59.6kg、K_2O8kg为宜;甜菜含糖率与施肥量呈负相关(r=-0.5484),但未达显著水平;甜菜的NAI与施肥量呈正相关(r=0.9909)。每亩N10kg、P_2O_5;12kg、K_2O10kg处理和N8kg、P_2O_59.6kg、K_2O8kg处理群体发育良好,LAI保持在3.0以上的时期长达45天以上,并有较强的净光合生产率,有利于产量形成;甜菜单株干物重与施肥量呈正相关(r=0.9600)高肥处理虽然生物产量高,但因T/R比高,叶部徒长,分配率低,而导致经济产量低。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降雨对火龙果产量造成的损失,探索红肉型火龙果雨季授粉技术,比较了不同降雨类型气候条件下,套袋授粉和自然授粉对火龙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授粉相比,红肉型火龙果雨季套袋授粉后,座果率提高18.89%~51.67%,平均单果重提高181.79~201.77 g,增产23006.55~27073.95 kg/hm2,为自然授粉处理的2.63~4.19倍;套袋授粉还促进了火龙果的果实发育,增加了一、二级商品果比率,每公顷比对照净增收18.92~20.62万元,增幅达240.7 %~433.2%,大幅提升了火龙果种植效益,同时对火龙果的内在品质无影响.雨季套袋授粉在生产上是简便、有效、经济、可操作性强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原种繁育中培土、密度及追肥对原种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追肥是影响原种产量的主效因子,培土1次、每公顷种植微型薯75000穴、每公顷追施尿素300 kg为最佳繁育技术方案,可实现每公顷产鲜薯35805 kg,效益54697.5元。  相似文献   

18.
周正卿  王力江 《大豆科学》1993,12(4):340-346
本试验研究了原产地不同的大豆品种在冀东夏播条件下,农艺性状,生育期结构,生育期比(R/V),生物学产量,器官平衡,经济系数等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夏大豆籽粒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碍粒重均呈正相关。冀东地区夏大豆要获得150-200公斤/亩籽粒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应达到:株高65厘米,主茎16节,分枝1-1.28个,在2.0-2.22万株/亩密度条件下,单株荚  相似文献   

19.
低丘红壤春大豆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灵  陈诗武 《大豆科学》1992,11(2):97-105
本文分析了在低丘红壤的生态条件下,春大豆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植株性状的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春大豆群体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其适宜种植密度范围较大。每亩穴数相同每穴株数不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1.26~43.25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0.96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74.3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5.2961g。每亩穴数不同每穴株数相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4.01~53.18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6.67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46.7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0.8713g。在相同的种植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前者优于后者,增产幅度分别达5.56~34.26%。综合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浙春2号每亩种植7.500~12.000穴,每穴留苗4株左右,这样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