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武传海  王成柱 《吉林农业》2012,(11):185-186
经济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为改变现状,越来越多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兴起,而如何将生态防护林的功效最大发挥,成为生态防护林建设考虑的问题。本文就新形势下生态防护林的构建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杉木──山苍子不同套种模式综合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多目标决策对杉木──山苍子、杉木──山苍子──黄豆、杉木──山苍子──烟叶三种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生态、杉木生长、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杉木──山苍子套种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是南方林区优良的杉木混农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春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39-7041
为防护林空间配置的调整提供定量化的辅助决策工具。结合防护林空间配置调整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基于GIS的防护林空间配置调整辅助决策系统的框架设计。该系统由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和用户接口子系统组成,其中模型库中包括空间配置优化和空间配置调整两个基本模型。系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决策者的思维能动性,使防护林空间配置的优化与调整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更能够实现以小班为调整单元的防护林空间配置调整过程的可视化,对于生产实践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在生态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生态脆弱性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同时应用生态脆弱性分区结果可为后续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工作、制定综合治理策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以典型生态脆弱区贵州省为研究区,根据导致该省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结果表现因素,构建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进行生态脆弱性分析评价。【结果】结果显示,贵州省生态脆弱性从小到大为:贵阳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六盘水市>铜仁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安顺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遵义市>毕节市。【结论】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在生态脆弱性评价中的运用具有可行性,本研究评价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对一致,可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5.
区域性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原理,以山西省隰县雁沟垣示范区为示例,建立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优化模式.通过对区域进行系统辩识、诊断及灰色关联分析,得知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区域性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进而建立系统的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获得优化的产业结构.以优化的上地利用结构为基础,进行林种,树种的合理定位配置,使示范区的产业结构由单纯型转为综合型,防护林体系由防护型向生态经济型发展,从而形成稳定、高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6.
滨海沙地木麻黄防护林造林密度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评价研究滨海沙地木麻黄防护林造林密度分别为1667,2500.3333,5000,6667,8333及10000株/hm^2的林分抗风性及速生丰产性,结果表明:随造林密度增大,林分的抗风能力和速生丰产性下降.在木麻黄7种造林密度林分中,初植密度2500株/hm^2的林分抗风能力和丰产性能最强;初植密度1667株/hm^2的林分最速生,抗风能力和丰产性居第二.综合评价指标以造林密度1667株/hm^2的林分为最高,2500株/hm^2的林分居第二,建议滨海沙地木麻黄造林密度控制在1667~2500株/hm^2.  相似文献   

7.
AHP法在防护林体系优化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黄土高原渭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结构与配置优化进行判断。结果表明,“三北”防护林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主要林种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的比例分别为411%、31.9%、19.1%、7.9%。可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提供优化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用地系统构成分析人手提出了城市用地规划多目标决策方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决策方法和实用依据。  相似文献   

9.
恢复和建造森林植的根本方法就是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它不仅能够改善如今恶劣的生态环境,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快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步伐,使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力所能及的事。本文主要从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原则、途径和技术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恢复和建造森林植的根本方法就是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它不仅能够改善如今恶劣的生态环境,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快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步伐,使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力所能及的事。本文主要从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原则、途径和技术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介绍德国培育柞林的经验与技术──注重种源选择和种子基地建设,注重选择适宜的更新造林方式,注重森林抚育与保护,注重培育混交林及柞树大径材;同时,结合黑龙江省柞树资源现状,提出了黑龙江省培育柞林的对策及建筑。  相似文献   

12.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该文分析了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智能优化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为思想,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层次分析法,根据信息系统的理论,在Microsoft.net平台下研究并实现了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优化系统。该系统结合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以向导的方式,提示用户按照设定的步骤,并结合应用区域的实际情况和专家经验,完成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优化。为进一步验证系统的功能,应用该系统对华北土石山区半城子流域的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功能设计合理、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等显著特点,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该系统为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迈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试论区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系统就是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发展的方法系统。即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使体系与其它生态系统形成共生关系,使体系及子系统内部特定的结构要素形成稳定的结构关系,实现良好的功能关系的技术管理系统。它包括区域系统诊断、林种配置、体系及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建设及效益评价、监测、反馈调节各部分。  相似文献   

14.
通过陕西省安塞县阳安沟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营建,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研究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对位配置优化模式各林种所占比例为:荒坡水土保持林27.4%、固坡林18.8%、沟头防护林15.0%、梁峁顶防护林13.8%、沟底防冲林12.6%、梯田地埂林6.2%、沟边固岸林6.2%。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提出符合新形势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工程、碳中和林业工程、林地系统修复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乡村振兴林业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内容,在林地治理能力方面提出林长制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林地保护宣传教育工程等内容,以期在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中引清思路,保障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一定得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作为现代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特殊产业,对改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林业产业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必须对其实施保护性政策措施。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界定了林业保护的含义、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保护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网格技术在森林防火地理信息平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网格角度分析了森林防火地理信息平台中存在的资源共享受限、缺乏协同工作能力等问题,并针对当前森林防火系统中空间数据资源的特点和资源共享的迫切需要,将空间信息网格技术引入森林防火系统中搭建网格地理信息平台(GGIP),以改善空间数据共享和应用的环境,同时对节点统一管理、资源一体化管理和异构数据库统一访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所搭建的GGIP克服了传统GIS系统无法解决的资源有限共享和协同工作能力差等问题,可以实现资源全面共享和一体化管理,提高系统内资源的协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我国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保护森林景观和环境,同时也会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有必要建立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让旅游业更多参与生态保护和社区利益保障,实现旅游发展和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的动态平衡。从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概念出发,阐述了构建我国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意义,重点分析了构建的核心要素,并提出了实施机制的有效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森林面临着可采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严峻问题,应用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了森林采伐量的最优控制策略。森林采伐量采用这一控制策略,既可收获最多的木材总量,又能保证森林总蓄积始终保持在最优水平上,实现森林永续利用。同时,森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可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即可满足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要,又能使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从而使我国森林工业摆脱目前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