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江苏省宿迁市1960-2005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线性拟合、5年滑动及Mann-Kendall等方法,通过计算冬小麦生长期间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指标,对该市小麦生长期间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宿迁市冬小麦生长期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明显,气候倾向率达到0.34℃/10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年代间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发生突变,突变现象从1987年开始;>0℃积温变化呈明显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54.04℃.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临沂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临沂气象资料和冬小麦生长发育资料,发现临沂冬小麦生育期间气候明显变暖,冬季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及旬平均气温上升明显,冬小麦生育期>0℃的积温在波动中上升,以5.6℃/年的增长率增长,尤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迅速.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冬前温度高,有利于促进小麦早发壮苗;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三类苗转化;拔节提前,小麦易遭受春霜冻危害;拔节孕穗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对提高穗数不利;暖冬条件下,病虫害加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栽培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冬小麦越冬冻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北省10站点34年的气象资料,采用越冬冻害因子权重法分析了冬小麦越冬冻害发生风险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北平原南部的邯郸、邢台南部一带为冻害发生风险低值区,河北冬麦区北部偏东的廊坊、沧州一带为高值区,保定、石家庄、衡水等河北平原中部地区为中值区,20世纪80年代冻害发生风险最高,70年代次之,90年代及2000年以后冻害发生风险依次降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所选的全部站点其冻害发生风险的线性趋势都呈下降态势。各地34年中越冬期负积温、极端最低温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黑龙港区中度以上越冬冻害发生的风险概率明显高于山前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冬小麦发生重度冻害的平均风险概率为4年1遇,黑龙港区为3年1遇;2个生态类型区冬小麦发生极重度冻害的平均风险概率约10年1遇。  相似文献   

4.
山西冬小麦作物需水量近45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冬小麦生态需水量随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1961~2005年山西冬小麦产区各县的气象资料和区域各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根据区域冬小麦物候规律将山西冬小麦区分为5个区域,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结合作物系数,分别计算5个区的冬小麦作物需水量,并结合同期降水量,分析各发育期冬小麦作物的需水、缺水变化规律,需水、缺水年际变化特征。[结果]结果表明,山西冬小麦各区域作物需水量在436.1~446.0 mm之间,表现出由轻旱-干旱-重旱区域作物需水量逐渐增加的趋势 以抽穗~灌浆期需水强度最大,冬前分蘖期和春季的拔节~灌浆期需水最为关键 生态缺水量平均为260 mm,缺水率在60%以上 各生育期返青~拔节期缺水率最大 气候变暖背景下,区域冬小麦生态需水量基本表现出下降趋势,而生态缺水率呈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需水量下降比较明显,缺水率则较小,从90年代开始随着暖干化趋势明显,作物缺水率也日益严重。[结论]抓好关键期水分利用、优化灌溉制度对提高冬小麦产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冬小麦的早熟、高产、优质的特点,在"两高一优"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50年开始,青海省开始引种试验种植冬小麦,至70年代全省种植面积达600公顷.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逐渐上升.1993年达到800公顷.进入新世纪,冬小麦种植面积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为此乐都县在高庙镇薄家墩村设立"优质冬小麦千亩示范田",在栽培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产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以降水尤为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对降水量的需求不尽相同,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是冬小麦需水最大的时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也最大。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1985—2008年冬小麦产量和降水的对比分析发现:4月份(拔节—抽穗)降水量的多少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适宜的范围内,降水量偏多的年份为增产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为减产年;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临汾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春季降水异常的年份中,降水量偏少比降水量偏多对冬小麦减产影响明显;在冬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因素(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约占粮食总种植面积的30%,自90年代以来,有两年时间平均单产突破300kg/666.7m2,其余年份也在280kg/666.7m2以上,90年代的以后6年平均单产较80年代后6年平均单产增加74.24kg/666.7m2,从总的生产状况来看是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甘肃省庆阳市黄土高原8个气象站1971—2018年共48年伏期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伏期降水和伏旱的空间分布特征、伏期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伏旱与春玉米和次年冬小麦产量的关系,用以代表黄土高原塬区董志塬上的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18年春玉米田和1986—2015年冬小麦田伏期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伏期土壤相对湿度与春玉米和冬小麦产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伏期降水量最少的是镇原气象站,为123.7 mm,次少的是环县气象站,为125.3 mm,最多的是正宁气象站,为162.5 mm,次多的是华池气象站,为149.9 mm。伏期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伏旱频率最高的是合水、庆城、华池,为41.7%,伏旱频率最低的是宁县,为31.1%,频率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伏期降水量20世纪70年代降水偏少,80、90年代偏多,21世纪头10年偏少,2011—2018年偏多。伏期多雨年份比伏旱年份春玉米平均单产高960.0 kg/hm2;冬小麦平均单产高1 599.0 kg/hm2。伏期土壤相对湿度大年比小年玉米平均单产高2 287.5 kg/hm2;冬小麦平均单产高705.5 kg/hm2。  相似文献   

9.
通过2004—2014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旱作区高效农耕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处理相比,垄作覆盖有利于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对于冬小麦和夏玉米穗数的提高效果不明显;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旱地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平均增产达17.0%;对冬小麦而言,长期垄作覆盖处理较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7.4%,增产效果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极端干旱的年份垄作覆盖则表现出明显的减产效应,减产幅度为8.9%;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夏玉米产量均极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24.4%。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4.8、23.7、19.6 kg/(hm~2·mm),较传统耕作处理极显著提高了6.99%、32.82%、22.2%。综上,长期定位垄作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对夏玉米的增产效果优于冬小麦。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1100万亩,东部的陇东冬小麦的播种面积550万亩左右,占当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873%,占全省冬小麦面积的一半.由于冬小麦新品种推广速度慢,主栽品种丰产、抗旱、抗病性差,致使陇东旱塬冬小麦生产处于徘徊局面,平均亩产不足110kg.因此,要改进冬小麦生产技术,探索实现冬麦生产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途径,应采取以下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应对冬季气候变化,利用商丘市1960-2020年8个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阈值确定、产量分析等方法,分析商丘市不同时间尺度冬季气温变化和暖冬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育期 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商丘市1960-2020年冬季年代平均气温60年代最低,波动上升到2011-2020年最高,升温1.9℃。冬季平均气温以0.38℃·10 a-1的速率呈上升趋势,冬季变暖主要表现为最低气温和2月气温的升高。暖冬呈上升趋势,主要出现在1991年后(占总次数的80%以上);单站暖冬共发生21年,区域暖冬共发生18 a。区域强暖冬共发生9 a,主要在1999年后,占总次数的50%。2020年冬季平均气温最高,为建站以来最暖的冬季。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呈推迟趋势,越冬期推迟较明显;越冬期主要受12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影响。2月气温是影响越冬-返青期历时的主要因素,其次是12月气温。2月平均最高气温对冬小麦相对气象产量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DSSAT V4.5模型模拟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在实际水肥条件下可获得产量的变化情况,分析沧州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潜力的影响,旨在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系统的影响提供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呈减少趋势,平均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但降雨分布发生了季节性转移。2)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近50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7.94kg/hm2;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均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1.02和3.62kg/hm2;实际产量呈极显著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长100.85kg/hm2。3)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可获得产量和实际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极显著减少趋势。4)气候因素的变化对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温度增加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时期温度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影响不同,总体呈负面影响;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减少是冬小麦产量潜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平均降雨量的变化对冬小麦生长有利,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使冬小麦的生育期极显著缩短,开花期和成熟期极显著提前。因此,气候变化对沧州地区冬小麦的生产和产量潜力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通过优化水肥管理措施来抵消气候变化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淮北地区冬小麦发育期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江苏省淮北地区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主要发育期观测资料和11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的基本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各主要发育期的多年平均情况看,各站之间差别以越冬期最小,拔节期最大.拔节期及之前的各生育期变幅较拔节后各生育期的大.(2)播种至起身期遵循纬度越高越早,拔节及拔节后的各发育期则遵循纬度越高越晚的变化规律.(3)从各发育期的变化趋势上看,冬小麦播种和越冬期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拔节、孕穗、抽穗和开花期逐年提前,尤其是孕穗、抽穗和开花期的提前趋势显著.(4)播种期内降水量年际间波动大是导致冬小麦播种期变化趋势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各站≥0℃终日的出现日期年际间波动大,且变化趋势不明显,可能是冬小麦越冬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且变幅最大的原因.(5)拔节、孕穗、抽穗和开花期逐年提前主要是由于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逐年升高,而与冬前、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伊犁河谷冬小麦雪腐病发生原因及源头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雪腐病是伊犁冬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从50年代开始至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且随气象条件的变化形成了发病周期.50年代的小麦雪腐病危害冬小麦较轻,仅造成麦田缺苗断垅,田间最高死亡率也只达到30%.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冬小麦渗灌技术节水高产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 1997- 0 9— 2 0 0 0 - 0 6在北京市昌平县北郊农场进行的冬小麦渗灌技术试验资料及调查资料 ,研究了渗灌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最终产量的影响、渗灌技术的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渗灌比喷灌平均增产 9.5 % ,比旱地增产 62 .3% ,产量结构中以渗灌千粒重表现最高。小麦生长期内农田总耗水量喷灌最大 ,渗灌次之 ,旱地最小。渗灌可明显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渗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 13.2 5 kg.hm-2 .mm-1,是喷灌处理的 1.35倍。 3年平均渗灌比喷灌节水 4 3.9%。渗灌年净效益比喷灌多 976.6元 .hm-2 ,增加 2 0 .91%。渗灌具有节省开支 ,产投比提高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灌溉方式 ,在小麦上应用具有节水增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旱地冬小麦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旱地冬小麦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试验表明,渗水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常规地膜覆盖的含水量;渗水地膜在显著提高地温的同时可以降低午时的极端高温;渗水地膜覆盖的冬小麦比常规地膜覆盖的冬小麦平均增产15.7%,比不覆盖小麦增产102.2%。  相似文献   

17.
京郊越冬植被叶片滞尘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水洗过滤法定量评价北京地区不同植被叶片冬春季节的滞尘情况.结果表明,小黑麦、冬小麦、油菜、紫花苜蓿、菠菜5类植被的叶片均有滞尘效果,冬春季节的平均周滞尘量大小排序为菠菜>小黑麦>油菜>冬小麦>紫花苜蓿.其中,冬小麦和紫花苜蓿叶片的周滞尘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植被叶片,冬小麦与紫花苜蓿的叶片周滞尘量无显著差异,菠菜、小黑麦和油菜的叶片周滞尘量也无明显区别;植被叶片在冬季和春季的滞尘效果有差异,菠菜、油菜和小黑麦的叶片在春季的周滞尘量大于冬季,冬小麦和紫花苜蓿则相反,并且冬季时期菠菜叶片的周滞尘量显著大于紫花苜蓿,其他3种植物间滞尘量无显著差异,春季时期菠菜、油菜、小黑麦叶片的周滞尘量显著大于冬小麦和紫花苜蓿.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得出影响小黑麦和冬小麦叶片滞尘效果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最大风速、覆盖度,影响菠菜滞尘效果的因素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81—2018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泽当镇0.8、1.6、3.2 m地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山南市深层地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8年山南市0.8~3.2 m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2011—2018年的各深层地温最高,而20世纪80年代各深层地温最低;0.8~3.2 m深层地温的年平均值均呈一定的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664、0.067 4、0.057 9℃/a。由此可见1.6 m深层地温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0.8 m,而3.2 m深层地温的增加趋势最为缓慢;0.8~3.2 m深层地温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深层地温的最低值大多出现在春季与冬季,而深层地温的最高值大多出现在夏季与秋季;地温主要影响冬小麦籽粒、茎秆比及理论产量,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其中春季地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为冬季。相比而言,夏季与秋季地温对冬小麦产量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线性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山东省博兴县气温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429、0.165、0.361、0.674、0.393℃/10a,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提前4 d/10a、终日推后2 d/10a,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终日延迟1 d/10a;1987年以来博兴县相继出现17个暖冬;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明显升高,1998年为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达13.8 ℃.与之相适应的,冬小麦春季各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早.通过对冬小麦各生育期期间的气温变化分析可见,由于气温偏高,越冬期缩短,但灌浆期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该试验以冬小麦品种‘藏冬2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时期喷施"黑汁"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及产量变化的影响。通过田间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喷施"黑汁"对冬小麦总根数和新根发生量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根长、根重、根体积等指标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总体表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根长和根体积之间相关系数0. 9564,达到显著性相关(P=0. 044 0. 05)。冬小麦产量变化与根系生长变化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除根长以外,新根数量、根体积等都与产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根长对冬小麦分蘖率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贡献率要大于新根数的贡献率。由此可得,喷施"黑汁"可以增强冬小麦抗逆性、降低越冬死苗率,有利于促进小麦根系的伸长生长,提高小麦的抗旱性,促进籽粒干物质积累,增加千粒重,从而增加冬小麦每667 m~2的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