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元素愈来愈受到世界的关注,而中国古典舞在传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和发展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历经数代的传承和创新中,均能窥见中国古典舞的外部呈现形式与内在传统文化之间的气韵走向,其中和之气乃是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内核所在。  相似文献   

2.
舞蹈在文化发展中的功能与价值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舞蹈的起源应当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原始的肢体语言交流的需要,是为了人类自娱自乐,是为了祭天娱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舞蹈在文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而戏曲的萌发时期一般认为是宋元两朝。戏曲艺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随后戏曲艺术与舞蹈逐渐走向大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舞蹈。到明清时期,戏曲与舞蹈早已密不可分,舞蹈已成为戏曲的一种表现形式,戏曲舞蹈日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流传至今。而到了19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舞蹈又从戏曲艺术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种表演形式——中国古典舞。古典舞堪称为古代舞蹈与戏曲舞蹈的精华,尤其是吸收了诸多戏曲舞蹈的精华,在身段与动作上都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是互相融合,互相联系,共同成长,共同提高,进而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数千年来,汉唐古典舞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悠久的历史意义占据着人们生活的重要地位,在汉唐古典舞蹈中,极其强调上肢训练,重点是通过训练强化上肢的表现力和流动性,以达到与舞台的衔接,服务舞台,促进上下和谐,发挥舞蹈的运动特征和艺术文化,进而解决古典舞蹈上肢流动连接的问题。文章对古典舞上肢流动连接的概念、相互关系、表现对比以及运用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古典舞进行立体的、全面的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校园特色的核心之一。是利用校园所有空间去陶冶感染学生,是一幅有主题的画,是一首无声的诗,但情深意切,融入了知识、教育、艺术性于一体,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既具有东方文化的神秘魅力,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和养生学等深厚的内涵,又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太极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需要注重太极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学中,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完善,在完成培养目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完成培养目标的训练过程入手,针对训练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对古典舞训练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太极文化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太极文化传播进行研究和再认识,并提出可行性传播策略。太极文化传播依靠并助力于"一带一路"政策,在传播过程中要内外兼顾,重视太极文化在本土和海外的传播,加大宣传力度和传播广度,重视太极文化研究,使之系统化和平民化,依托多种传播平台,建立标准化国际太极拳教学,促进太极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汉唐古典舞《群伎献艺》出自舞剧《铜雀伎》,是北京舞蹈学院建院元老之著名的舞蹈理论家、编导和舞蹈教育家孙颖先生的作品。在整部舞剧中,《群伎献艺》这段群舞出现在第二场曹操大宴群臣的筵席之上,是舞伎为取乐封建统治者而献上的一段舞蹈,它以踏盘舞的形式亮相,展示着宫廷乐舞的真实风貌,是整部舞剧中的亮点,是最具有汉代舞蹈风采的舞段。  相似文献   

8.
舞蹈是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知音,同时舞蹈文化是舞蹈创新与发展的源泉。在舞蹈表演中,舞通常会采用特色服饰、动作与道具将舞蹈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使更多人能够了解舞蹈文化。文章研究舞蹈文化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时,首先阐述舞蹈动作中舞蹈文化特质,继而分析舞蹈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再次阐述舞蹈文化表现形式,最后阐述舞蹈文化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太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太极文化是中国的原生文化形态,核心是哲理思辨,主要形式是太极拳,具有民族性、哲理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前,太极文化的传播还存在着核心文化形象不突出、传播手段单一、传播行为陈旧等问题,需要做好学术研究,建立统一组织,创新运用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信号传播、数字传播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易经》太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它包含万象,可以运用于各种事物及其关系的分析。将"阴阳平衡"理论、"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城乡规划领域,分析城市与乡村空间关系、分析它们在交通联系、物质与能量交换等方面的需要等。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均可以从易经太极的智慧中得到启发,提示我们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易经》太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它包含万象,可以运用于各种事物及其关系的分析.将"阴阳平衡"理论、"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城乡规划领域,分析城市与乡村空间关系、分析它们在交通联系、物质与能量交换等方面的需要等.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均可以从易经太极的智慧中得到启发,提示我们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太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指出了太极文化在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所在:一是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在农村地区处理家庭及社会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三是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四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汤加丽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毕业,国家级歌舞团教员兼演员。参加过多部舞蹈作品和影视作品表演,艺术造诣深厚。  相似文献   

14.
舞蹈是什么?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一种用心灵感应,用身体表达的语言。舞蹈课程教学则是对舞蹈文化的传承,通过课堂教学这种模式将精炼化的舞蹈沿袭下去,它需要教师对舞蹈课堂教学不断地进行探究,总结,创新。本文从课堂热情的缺失,教学"实惠性"减弱,教学形式束缚等方面对舞蹈教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师生互动""实践性""实惠性"、"现代化"的课堂模式改革,使高校舞蹈教学更加高效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高校一直是培养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以及发展的重要场所。但在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人才的应用性不足不仅限制了高校舞蹈专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民族舞蹈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基于此,本文对少数民族高校的舞蹈专业应用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舞蹈专业教学的转型,为社会培养更好的舞蹈艺术人才,既能够提升舞蹈专业学生的社会就业,又能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舞蹈艺术表演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很多院校造课程教学中都设置了这类课程,致力于为文化艺术事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舞蹈表演人才。现代舞蹈表演,讲究以情动人,舞蹈的感染力更多的是发自于舞者内在的情感,将复杂多变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让人震撼。本文主要介绍的舞蹈表演中的情境教学法应用优势和特点,分析舞蹈表演教学现状,并探究舞蹈表演中情境营造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八段锦"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且富有健身功效的养生方法。"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周敦颐《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八段锦导引法’中贯注了这一哲理。故清代李青云老人称此法为‘八卦行功法’,今天亦称此法为‘动静结合套路’",此说当是。可见八段锦与太极一脉相承。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所在地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古城就是太极宗师杨露禅所创杨式太极的发源地。有着太极血脉的硅谷公司在第十九届全国肥料双交会上演绎八段锦,盖世气场足。  相似文献   

18.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很多传统艺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也是在其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道教中的"道法自然"、隐逸以及矛盾对立并生的思想都在文人园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道法自然"是指园林中的选材、布置都尽可能与真正的大自然相一致,园林是一个小自然;隐逸思想的影响使得园林中的景点布置大多曲径通幽,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矛盾对立并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的意境,使其更具文人气息。文章从道教的中心思想出发,着眼于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这个特殊的艺术形式,以文化为基点,试图找出道家思想对园林建设的影响,并最终对现代城市园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探究文化与建筑间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借用了“太极”概念,建立在太极学说基础之上的武术拳种。为改变当前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对太极文化的遗漏和疏忽,从文化本源切入,结合高等院校当前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肢体活动等技术载体来充分展示和表达太极拳内在的文化坐标,并提出符合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发展与创新改革的对策,以期在现代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从而将承载着中华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的太极拳切实有效的运用到高校现代体育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文化的视角下,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社会文化环境改变直接引起的从舞蹈的社会文化载体到舞蹈本体的一系列变化。所以,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价值,与舞蹈所表达的地域文化特点的准确度相关。研究将抽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项目:昌黎地秧歌和井陉拉花作为例证,利用田野调查方式分析其变化状态,探索其变化规律。通过研究认识到变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常态,重要的是在变化中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