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盐碱化土壤中,作物残体带走的无机盐是水盐均衡预测预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化程度不同的盐碱土壤,测试分析了小麦各生育阶段体内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定量数据,对于深入研究灌区水盐均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新疆平原灌区土壤盐碱化与水资源开发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灌区土壤盐碱化及治理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灌区土壤盐碱化的严重程度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是灌区水盐不平衡所致。为此,在以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中心的灌区水土资源利用规划中,应将维持绿洲水盐平衡的水量视为“生态用水”,将盐份聚集地视为“生态用地”。实现流域水土资源合理配置,是新疆平原灌区土壤盐碱化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宁夏红寺堡灌区土地盐碱化的发展规律、分布特征及主要成因,以灌区1994、2003、2008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研究资料,利用最大似然理论对灌区土地进行准确分类,并分析了灌区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发展态势与主要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盐碱化耕地面积由1994年的13.44%增加到2015年的21.75%,其中轻度盐碱地面积增速最快,中度其次,重度最慢。现场勘查表明,当地高含盐量的土壤母质为土壤盐碱化提供了条件,而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长期粗放的灌溉模式加速了土壤盐碱化的发展。因此,通过综合治理模式以实现对灌区水盐的调控与治理,也可为同类灌区的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盐碱地的治理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盐生产函数的绿洲灌区水盐调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新疆灌溉农业所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灌溉农业的快速扩展与灌排系统不完善是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与恶化的关键因素。以水盐生产函数为依据,计算了不同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阶段棉花相对产量与土壤全盐的关系,依据该计算结果对塔里木灌区的土壤盐化程度做了初步划分。基于塔里木灌区地下水埋深较浅且多为微咸水的事实,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地下水合理的动态水位及作物对潜水利用问题。最后,提出了灌区水盐调控的对策,强调排水系统的通畅运行是控制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关键,通过排水系统和减少灌溉定额使作物生长期的地下水埋深控制在1.6~2.1 m内,不但可以减少排水成本,而且也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地下水,同时促进塔里木河水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针对甘肃景电灌区局部出现的严重的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通过现场调查和对灌区地下水盐观测资料的分析,认为灌区的地下水属入渗—蒸发型,灌溉回归水的水盐运移是造成灌区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针对景电灌区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甘肃景电二期灌区地下水盐运移的连续监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干旱灌区内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和开敞型水文地质单元的地下水盐演化运移的态势。研究表明:干旱灌区内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水盐演化和运移均受控于灌区内的人工灌溉和土壤水入渗一蒸发过程,区域水盐的运移总体呈径流滞缓、局部水盐积累的特点。开敞型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盐呈振荡型变化,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的汇水聚盐带地下水矿化度和土壤含盐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灌区内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灌区水盐平衡和控制土壤盐渍化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对灌区的水盐平衡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灌区总体上、灌区内不同地区、土壤剖面的不同层次上的盐分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土壤盐渍化的灌排措施,论述了控制土壤盐渍化对灌排措施的基本要求、不同地区的灌排模式、生物排水和排水再利用、排水出路和盐分去处及灌区水盐动态监测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土壤盐碱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并威胁着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盐碱地改良分区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数据分析功能,以焉耆平原灌区为典型区域,将土地盐碱化现状分为:非盐碱地、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盐土等5个区,并结合地下水、土壤、植被、岩性等调查资料,进行成因分析,建立了内陆河流域绿洲灌区盐碱地改良分区模型。立足土地盐碱化的现状,充分考虑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把焉耆平原灌区按改良难易程度分为:易改良区、较难改良区、难改良区、不宜改良区,并针对不同的盐碱地改良分区特征、水盐平衡模型和现状灌排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秦王川灌区水盐动态模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区新建灌区的水盐动态是其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影响灌区正常发挥效益的关键问题,因此,预测水盐动态对于环境保护和灌排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以土壤饱和与非饱和流的水动力学方法为依据,采用一维流与二维流数据模拟相耦和方法,建立起了秦王川灌区水盐动态模拟模型,预测了灌区通水后设计运行方式下未来20年的水盐动态。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井渠结合区的水分均衡特点,以质量守恒原理和四水转化理论为依据,建立水均衡模型。并用正反分析法反演出两种典型地质条件下的土壤水入渗补给系数α、衰减系数ε和渠灌区与井灌区之间的特征长度Lc,并验证了水均衡模型的可行性。和动力学模型相比,该模型可高效地分析预测大区域井渠结合区渠灌区和井灌区的土壤含水率和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对确定井渠结合区的井渠灌区面积比、节水、防治土壤盐碱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干旱区灌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地下水过度开采阻碍土壤的脱盐作用,严重危害作物生长甚至导致出现弃耕现象,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在分析干旱区开都河流域典型灌区水盐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BP神经网络对不同水盐调控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增加灌区作物滴灌比例、限制地下水开采量、实行冬灌措施既可以减少地表用水量,保证河流下游生态健康,维持地下水位的年际稳定更可以促进土壤的脱盐作用,降低土壤矿化度,减缓土壤盐渍化进程。研究结果探索出了以"地表-地下水资源统筹配置-土壤盐分控制-灌溉节水"三元一体的土地资源保护、灌溉模式改进和流域水资源开发的综合调控模式,可为干旱区灌区土壤盐渍化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土壤盐碱化是制约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分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1987-2014年土地盐碱化时空演变,并结合区域气象、水文、灌排等资料,对盐碱化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河套灌区盐碱地经历了萎缩(1987-1993)-缓慢扩张(1993-2006)-萎缩(2006-2014)3个阶段,但总体呈现缩减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1987-2006年,在灌区西南部-中部大部-东北部形成盐碱地分布集中带,且集中带经历了从萎缩到逐步扩张的过程;2006年以后,大片盐碱地呈现碎片化趋势。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灌区盐碱化主要驱动因素为排灌比、平均地下水埋深和蒸发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盐荒地蒸发能力与水盐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荒地通过强烈蒸发产生的干排作用是干旱半干旱灌区土壤盐分均衡和盐渍化防治的重要途径。为探究盐荒地的利用方式对干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背景,在同一地点选择木本、草本、裸地三种植被类型盐荒地,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灌溉季节盐荒地蒸发能力与水盐变化特征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盐生植物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盐荒地土壤表层的蒸发,还能够通过蒸腾作用促进土壤水分运动,使得土壤盐分在空间上分散,有效地发挥干排系统中盐荒地聚集盐分的能力。研究成果可为灌区干排水控盐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内陆干旱区农业灌排保障体系的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揽影响农业灌排保障体系健康发展的众多因素,从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供水安全、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节水增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水盐平衡与耕地次生盐碱化防治;灌区续建配套和新水源工程建设;建立强有力的水管理体制和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农业灌排保障体系,支持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民胜利渠灌区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管理李云京张风英李占柱(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人民胜利渠灌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总面积1183km2,灌溉面积达9.47万ha。随着黄河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面临着黄河水源日趋减少渠道中泥沙不断淤积和土壤次生盐碱化严...  相似文献   

16.
<正> 冻融土水盐运动的研究对于揭示河套灌区次生盐渍化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求调控土壤水盐动态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十分重要。由于土壤冻结和消融过程中的水、热、溶质的互相作用和迁移十分复杂,因此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内蒙水科所在巴音试验场和所内实验室,从1981年至1986年对河套灌区冻融土的水盐运动规律开展了研究。通过六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土壤冻结深度和负积温(气温)的定量关系及经验表达式;为进行水盐动态分析,将土壤  相似文献   

17.
一项浮士德的交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灌区的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的问题,灌溉渠系和田间灌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通过蒸发从土壤表层散失,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盐分将留在土壤中,在地下水位上升和盐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导致土壤的沼泽化和盐碱化,虽然通过修建完善的排水系统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避免土壤根层和灌溉土地表面上积盐,但需要有较大的投资,尽管如此,大部分灌上于排水所带平的盐分小于自灌染引进的盐分,灌区控制仍  相似文献   

18.
利用NDVI指数识别作物及土壤盐碱分布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监督分类、NDVI指数等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在黄河上游的宁夏青铜峡灌区开展识别作物及土壤盐碱分布的应用研究。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依据NDVI指数推断作物及土壤盐碱分布,得到灌区作物及土壤盐碱分布状况和相应的估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灌区上、下游之间在作物长势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北部地区明显低于南部,土壤盐碱分布差别是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受盐碱影响的作物面积在年度内随气候条件的改变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灌区年内受土壤盐碱危害的面积约为100000hm2,近1/3的作物面积受到程度不一的土壤盐碱化影响,且灌区下游的盐碱地面积及盐碱化程度均高于上游。  相似文献   

19.
河套灌区井渠结合区域分布的确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井渠结合是河套灌区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控制土壤盐碱化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可高效利用地下水,适当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无效蒸发,降低土壤盐碱化,达到节水抑盐的目的。河套灌区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确定合理的井渠结合区分布和面积成为研究重点和难点。综合分析了河套灌区大量的水文地质和水化学资料,并结合河套灌区地下水矿化度分区图,确定了3种矿化度开采上限条件下,井渠结合可开采利用区的分布及面积。结果表明,当灌溉用水矿化度上限分别为3、2.5、2g/L时,得到相应的可开采区域控制面积分别为58、41和31万hm~2,并给出了相应条件下井渠结合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20.
在引黄水量大幅减少且河套灌区大范围实施节水改造工程的背景下,为研究河套灌区渠道衬砌前后对农田水土环境的影响,通过对隆盛节水改造典型示范区的环境效应进行监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示范区环境变化主要与灌水量有关,渠道衬砌有效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对地下水埋深及土壤盐碱化有一定影响。为控制灌区土壤盐碱化,示范区地下水埋深阈值为1.6~1.8 m,西济支渠区域适宜引水量为1 645~1 850万m~3。渠道衬砌后灌区具有535万m~3节水潜力,研究结果将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