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改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105-2106
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中国古代封闭分散的农业经济,它是人们形成保守心理的经济根源。中国古代体制和文化不能改变中国农业经济的保守性和缺乏创新动力的状况。而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人们心理的保守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的中国古代封闭分散的农业经济,是人们具有保守心理的经济根源。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人们心理的保守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世俗文化,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它的美,这是基于其特有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基础,同中国传统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基础的分析,找出影响园林风格的根源,以及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表现,来强调它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社会,"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1]农业也最能反映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黄淮平原是中国古代开发较早的农业区域之一,在中国历史上,黄淮平原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根据司马迁对经济区域的划分,黄淮平原属于关东经济区,这一区域,在汉代它的富庶可与关中经济区相提并论,同时又是关中漕  相似文献   

5.
《农家参谋》2011,(6):38-38
生在中国古代,女人是极不幸的。大凡有什么祸害,正人君子都能从女人身上找到根源,责任也得由女人来负。"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孔老夫子看来,女人同小人一样不好对付,"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从头衣、体衣、足衣、佩饰四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军 《古今农业》2008,(1):1-12
面对西方经济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与现实,经济史学家们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掘,寻找其与西方经济体系的类似之处。这一探寻之路,虽然时间漫长,面临的问题也很多,但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史实证明,中国古代许多经济思想的产生都早于西方,并且一些思想,特别是农业经济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为何这些思想未形成系统,却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8.
研究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变革的问题,首先要研究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及其变动的趋向。“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土地所有制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关系。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的井田制,从西周至春秋时期,这是构成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奴隶社会的现实基础,是这一历史时期奴隶制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关系的总根源。考察井田制的瓦解过程,是我们考察春秋战国时奴隶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经济形态过渡的着眼点。周武王克纣成功,实行“封邦建国”之始,即宣布全国土地和人民都是属于周天子的,所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与)厥疆土于先王”,又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表明周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的法权体现人。  相似文献   

9.
何学松  陆迁  陈冲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965-1966
城乡二元结构与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矛盾是民工荒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民工荒表明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低技术陷阱”危险,要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市化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彻底解决民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经过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古代劳动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我国有着悠久农耕文化,古代劳动人民在新石器时期就以开始使用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种植农作物。在生产劳过和中不断地创造新农具,革新农具,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古代农机器的改进、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却日益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居民消费倾向的不断下降,国民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本文通过构建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数理模型,结合中国1978-2007年的实证研究,论证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是中国整体消费不足的根源,并据此提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从战争依赖于经济的基本思想出发,把农业经济看成是国防经济的核心,注重发展农业经济,建立强大的军备力量,并积极主张屯田兴农、富国强兵,把富国看作是强兵的基础,把强兵视为立国之本,形成了屯田兴农、富国强兵的安邦定国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3.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7,(1):104-109
中国古代农业长盛不衰,在自然农业经济运作模式下,以环境安全、生态保护型的农业生产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维持着众多人口的生计,维系了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绵延发展,铸就了中国农业文明。“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独特的“土壤”里产生发展,并在传统农业文明中不断强化、提升,由此引导了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及其农业实践,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重农抑商"自商鞅时提出,几近延续到封建王朝彻底灭亡,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重农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国有史以来一直贯彻的主流经济指导思想。但是抑商却并非如此,抑商之说开始于战国,其后在漫长的中国帝制时代里,除了一些特殊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里,统治者是在不断调整商业政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不乏勤劳和智慧,大多数农民相对贫困的根源,是致富的资本少。市场经济,将本求利,概莫能外。农民要想致富,必须积聚致富的资本,尤其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向来是等级森严,社会下层长期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但是到了宋代,社会等级界限产生了松动,阶级关系产生了变化。由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婢仆、佃客、手工业者和商人,身份与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转向了主体,这对中国古代社会步入近代文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并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西安)发展壮大起来的,是经历代人民创造而逐渐形成的传统艺术。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称"梆子腔"。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即有着悠久的经济文化联系.本文收集相关资料力图系统论述古代中国与菲律宾的农业技术交流,以就教于国内外同行,并期待对今天的中国与菲律宾的农业技术交流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科学虽有其弱点,但不能由此否定中国古代科学之成果,不能套用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批评了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以及修改"李约瑟难题"和"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的论点.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的科学成就和先进的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这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得以灿烂并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吕洪涛  易启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801-8802
中国古代土地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土地文化具有坚实的生态哲学基础,"天人合一"和"五行说"是古人认识土地重要性的世界观;土地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立国之本、理民之道和国之财富的重要基础。同时,古代的土地保护实践在土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