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汤花形成的基础及影响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鉴舜  叶宝存 《福建茶叶》1993,(2):18-21,30
汤花是斗茶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宋代人们把茶碾成粉末,通过细筛,取一定量茶末加沸水冲泡,并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汤产生泡沫,一定量的泡沫聚集物,即为汤花。 斗茶是一种竞技,又与茶叶品质和泡茶水质有关。宋代斗茶胜负,以汤花的色泽、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2013,(11):32-32
本次斗茶大会共设有五大赛项,分别是仿南宋斗茶、茶汤鉴评、茶汤对茶样、沏泡茶能力竞赛、茶品优劣竞赛。现场,众多基层茶从业者、茶爱好者围住擂台观摩交流,而参赛者们却兀自“岿然不动”,心无旁骛地舞动着手中的茶品,浓浓的文化氛围盎然其中。  相似文献   

3.
斗茶侧记     
初夏。雁荡山。一个玲珑别致的大厅,简直成了茶的世界。一种种名茶,摆放在长长的评茶桌上:千姿百态,争艳斗丽。厅堂正中,悬挂着一幅从古茶书中复制的宋代“斗茶图”。在这里,浙江省首届斗茶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斗茶”之风盛于宋代。民间茶人各自  相似文献   

4.
“斗茶”之风盛行于宋代。有关斗茶的史料文物,常见的有北宋范仲淹的《斗茶歌》、唐庚的《斗茶记》以及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等。这幅《斗茶图卷》系南宋著名画师刘松年所绘。图中描摹四茶贩  相似文献   

5.
斗茶的发展     
斗茶这是一种竞赛 ,实质上是对茶叶品质的品评。我国在唐、宋茶叶盛产时期 ,由于产制技术的发展 ,茶叶品质不断提高 ,种类繁多 ,生产与消费也随着增多 ,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茶的文化就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产生对茶叶评比优劣之风 ,所谓斗茶。这多数是由民间产区开始发展 ,至士大夫层 ,将之吟诗作画 ,视为盛事。宋代范仲淹有《斗茶歌》 ,唐庚有《斗茶记》 ,赵孟有《斗茶图》 ,还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均为名作 ,珍品。如范仲淹斗茶歌中有“北苑将期献天子 ,林下雄豪先斗美”之句 ,还有“斗茶味兮轻醍醐 ,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  相似文献   

6.
乐素娜 《茶叶》2011,37(3):183-184
在宋代的这些茶画作品中,反映了宋代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均积极参与茶事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宋代“全民斗茶”的盛况。  相似文献   

7.
李启厚 《茶报》2000,(4):15-16
现代的茶王赛是从古代的斗茶发展起来的。早时斗茶又称茗战、斗试,又叫点茶、点试,是评比茶叶质量高低的一种富有刺激性又有雅趣的活动。斗茶最早起于唐代,流传于福建民间。宋代,斗茶之风更盛。参加斗茶者,要带上精美的茶和水,生火煮水,冲泡开汤,轮流鉴尝,以决胜负。  相似文献   

8.
安溪铁观音是乌龙茶中的优良品种,具有独特的品质风格,历来深受国内外饮茶者所赞尝。为着促进采制铁观音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和发扬其风格特征,安溪县每年都举办“铁观音王”评选,公认品质最佳的,尊称“铁观音王”,可算有点宋代“斗茶”遗风。  相似文献   

9.
柯冬英  王建荣 《茶叶》2005,31(2):119-122
本从宋代斗茶的兴起与鼎盛、斗茶之茶、斗茶之器具、斗茶之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斗茶的消亡、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龙凤团茶的试制及斗茶茶艺的开发等方面论述了斗茶。认为斗茶出现于晚唐而盛于宋代,北苑之名始于南唐北苑使,而非因其面北而名北苑,论述了北苑茶的加工方法、层出不穷的茶品,介绍了斗茶的程序、斗茶胜负的标准,分析了斗茶器具的特点、斗茶消亡的原因,总结了斗茶在茶化史上的地位,通过龙风团茶的试制及系列试验,分析了影响斗茶胜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8月19日,大型高清数字电影《茶王》在福建武夷山市开机,著名喜剧明星潘长江、常宝华为高清数字电影《茶王》开镜。该片以斗茶大会作为故事的主要线索,将再现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  相似文献   

11.
时事·资讯     
正杭州市举办第四届南宋斗茶会本刊讯11月12日,杭州市上城区举办第四届南宋斗茶大会。此次活动以回顾总结前三年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对点茶分茶研究以及传承为主线,集中展示了茶研会历年来对宋代点茶的研究成果。五位南宋点茶非遗传承人与数十位茶艺新秀同场演绎,以止语茶会、点茶、茶百戏、斗茶艺、斗茶席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流传近千年的南宋茶艺精髓。在斗茶环节,每位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碗点茶,一碗绘制茶百戏,另一碗供嘉宾品饮。斗茶会评出五名优  相似文献   

12.
名优茶评比古称“斗茶”.现代叫“茶王赛”。起源于北箢贡茶产地建州(今建瓯)一带.兴于唐末的茗战,主要是茶农之间在采制茶叶时以新茶的品质比制茶技巧、论质量胜负的一种比赛活动。到了宋代,斗茶之风日盛。斗茶方法大有进步。标准以“茶、水、茶器”三事相互争胜负。它的出现推动了采制技术的创新、品茗艺术的发展,名优茶知名度的提高。福建乌龙茶中的名品就是通过名优茶评比活动,让世人所认识。其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在国内外名优茶评比中屡次获胜,久负盛名。1912年在南京召开的南洋劝业会(全国性的首次茶叶会展和赛会)。  相似文献   

13.
品饮名茶,杯盖乍启,香气袭人,虽茶汤未尝,已感心旷神怡。至于茶汤淡淡,一与茶的固有品质,二与茶的用量多少有关,泡饮者则浓淡各有所好。古人品茗十分讲究,蔡襄《茶录》称: “茶叶主于甘滑”,赵佶《大现茶论》则言茶“甘香重滑为味之全”。品尝乌龙茶,亦以茶汤浓重,回味甘滑者为上品;入口即略有甜感者,则近于薄,非佳茗,乃乏味之饮。  相似文献   

14.
宋元时期,饮茶之风已遍布全国,茶叶不仅具有饮料和药物的价值,而且发展到以饮茶作为艺术欣赏、吟诗抒情、斗茶比赛、茶宴会友、茶礼酬宾、茶歌舞蹈等多方面的功用,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茶叶文化。其中,点注茶汤变幻成为诗句图象,就是一枝奇葩。点茶成诗画,又叫做“分茶”,也称为“茶百戏”。起于五代末北宋初,经历两宋,延至元代,在10~14世纪之间常有这种  相似文献   

15.
我县种植茶树始于晋代丰州莲花峰,据摩崖石刻记载:“莲花荼襟,太元丙子”。太元是晋孝武帝马曜的年号,丙子是公元376年,距今1600多年的历史。唐代有较大发展,兵部侍郎韩偓曾题词:“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宋代茶叶发展相当盛行,更有斗茶之风。在质量上,明代《泉南杂志》载:“南安县英山茶,精者不亚虎丘”。康熙壬子年《南安县志》杂志卷记  相似文献   

16.
<正>宋代市井斗茶见于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宋辽点茶宋代市井斗茶见于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牛丽彦 《福建茶叶》2016,(8):370-371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饮茶、尚茶的社会风俗促进了建盏及建盏文化的发展。本文在对宋代茶文化、斗茶与建盏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研究了宋代茶文化与建盏的相互作用关系,宋代茶文化特别是斗茶风俗的流行推动了建盏需求的扩大和建盏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建盏工艺水平的提高,同时建盏的发展也促进了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建盏作为宋代茶文化的承载载体,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宋人对自然生活的适应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为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发展,推动茶艺文化普及,引导人们重视沏泡、鉴赏茶汤技能,促进各地茶从业者的交流,在举办历届武林斗茶会的基础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馆专业委员会、茶馆标准化推广管理工作委员会、公刘子茶道等单位,  相似文献   

19.
刘晖 《福建茶叶》2000,(3):51-52
“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节暨凯捷杯茶王赛”于2 0 0 0年 7月底在武夷山市隆重举行 ,四海商贾、五湖茶侣 ,云集武夷 ,角逐茶王、商谈贸易、研讨茶文化 ,一幅盛世茶香图。我有幸参与了本次茶文化节的部分筹备活动 ,并担任了茶王赛荣誉评委 ,这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武夷茶文化的悠远与精深 ,现摘录几朵花絮 ,与广大茶友共赏。天心斗美茶王赛是文化节的开幕重戏 ,赛场设在天心岩茶村。武夷茶王赛源自古老的“斗茶” ,宋代武夷人斗茶成风 ,每年进贡茶之前 ,更有斗茶之会 ,正如范仲淹诗句 :“北苑将期献天子 ,林下群雄先斗美”。斗出来的茶分为三种 ,…  相似文献   

20.
《福建茶叶》1990,(1):45-47
从陆羽《茶经》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唐代饮茶方式巳由粗放解渴式过渡到细煎慢啜式的品饮。《茶经》描述的茶以饼茶为主,提倡的品饮方式则是煮饮。 福建茶产始于唐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则自唐始,而盛于宋。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但未盛行。宋代我国贡茶中心由江苏的阳羡移到福建建州北苑之后,经丁渭、蔡襄和赵佶等的提倡,上自宫廷官宦,下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