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根据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1hm2天然次生林样地调查结果,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群落内的主要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雾灵山天然次生林单种格局在较大尺度范围内都呈显著的集群分布,个别种群在尺度r<3m和r>48 m时,呈随机分布;2)主要种群分布格局在0~50m尺度范围内,均达到了最大聚集强度,不同种群出现最大聚集强度和最大聚集规模的空间尺度差异较大,聚集强度大小顺序为蒙椴>黑桦>山杨>白桦,单种格局的最大聚集规模顺序为山杨>蒙椴>黑桦>白桦;3)树种之间存在着种间关联,负关联种对比率较大,树种间竞争激烈,群落组成和结构不稳定,处于植被演替的初期向演替中期过渡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内,设置了2个有代表性的固定标准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获得野外调查资料,进行优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1)以山杨为优势种群的群落Ⅰ和以蒙椴为优势种群的群落Ⅱ年龄结构呈塔型,群落高度结构呈“L”型,幼苗相当丰富,天然更新能力强。(2)山杨种群、白桦种群、黑桦种群均为衰退种群,蒙椴种群表现为增长型种群。(3)在分布格局上,不同群落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白桦伴生种群呈随机分布,黑桦种群在不同群落中分布格局差异较大。不同群落在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但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有所差异,幼树和中树阶段为集群分布,中树阶段显示出扩散的趋势,大树阶段为随机分布,这种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物种的竞争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内,设置了2个有代表性的固定标准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获得野外调查资料,进行优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1)以山杨为优势种群的群落I和以蒙椴为优势种群的群落II年龄结构呈塔型,群落高度结构呈"L"型,幼苗相当丰富,天然更新能力强。(2)山杨种群、白桦种群、黑桦种群均为衰退种群,蒙椴种群表现为增长型种群。(3)在分布格局上,不同群落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白桦伴生种群呈随机分布,黑桦种群在不同群落中分布格局差异较大。不同群落在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但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有所差异,幼树和中树阶段为集群分布,中树阶段显示出扩散的趋势,大树阶段为随机分布,这种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物种的竞争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城市绿地中臭椿更新苗的数量特征、存活情况及空间分布格局,为城市绿地生境下乔木的天然更新和人工干扰或促进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种群静态生命表,点格局分析法中的双关联函数G(r)、H(r)函数分析臭椿更新苗的生存状况,空间分布格局及各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更新苗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低龄级和中龄级个体数量丰富,个体死亡率和消失率在前期和后期较稳定,中期先减后增,超过第5龄级(8~10cm)后,个体死亡率和消失率出现高峰。[结论]一侧和两侧铺装样地在空间上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尺度距离的增大呈减小趋势,一侧铺装样地在尺度接近3.7m处有转为随机分布的趋势。龄级间,小尺度内多表现为无关联,随着尺度增加呈正显著相关;两侧铺装有正关联的龄级组合比一侧铺装样地多;较大尺度上,用径级代表龄级的更新苗间相关关系越接近,正关联越强。  相似文献   

5.
运用2种回归方法和9个聚集度指标对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 birmanica Jacoby)各虫态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菱角萤叶甲在菱塘基本呈聚集分布,低密度趋向均匀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此外,利用空间分布型参数估计个体群的大小(L*)和平均密度(-x)的关系为L*=17.7117 1.5701x-;应用x-=kc(P0-1/kc-1)模型探讨了无虫株率与平均密度的关系,表明实际生产中可应用此模型仿测田间种群密度。同时运用λ参数对聚集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和菱角植株的生长状况是影响种群聚集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天阳  王国祥 《土壤与环境》2007,16(6):1660-1664
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关系,传统的分析方法只能分析一种尺度下的格局。引入点格局分析,以种群空间分布坐标点图为基础,分析各种尺度下的种群格局。运用点格局分析对玄武湖菹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结合N、P等水质指标探讨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玄武湖菹草种群分布集群特征明显,且在尺度232-344m内聚集最为明显。从水质监测结果看,菹草种群有利于改善水体环境,无种群区的TN、TP和NO3-N浓度明显高于有种群区;溶解氧(DO)则表现为有种群区高于无种群区。菹草在空间分布上的明显规律性,会进一步导致水质参数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张掖市龙首山红砂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张掖市龙首山天然红砂分布区的红砂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年龄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以及静态生命表分析了红砂种群动态,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中的K值,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数I,Cassie指标CA和聚块性指标(m*/m)6个分布指数对格局类型进行了判断,并根据双向轨迹方差法分析了种群格局规模。结果表明,红砂种群的自然更新状况良好,各龄级苗木均有分布。种群的年龄结构接近于增长型,表现为中龄级(10cm<d≤30cm)丰富;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Ⅰ型,种群目前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种群的聚集强度为0.831 8,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分布;种群有两种空间格局规模,分别为4m×4m和8m×8m。  相似文献   

8.
赤峰市黑里河天然油松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里河自然保护区内设立面积为1.96 hm2的固定样地,用样方法对油松林物种组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分析.为了对天然油松林的格局分布状况进行更深入、更明确的认识,运用均匀度、点格局、角尺度3种格局研究方法对样地中的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中油松是优势树种.主要伴生树种有糠椴、蒙古栎、色木槭和白桦.各主要伴生树种均为集群分布.油松种群在1~65 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当尺度大于65 m时呈随机分布.油松幼树和小树为聚集分布,油松大树为随机分布.3种分析方法分析结果一致.3种方法在格局检验上各有优势.研究可为以后的种群格局研究在方法选择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种间均匀度指数及Margalef指数作多样性指标,运用扩散系数、扩散指标等聚集度指标对乳源木莲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种群分布格局的动态规律及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物种比较丰富,群落处在以乳源木莲、拉氏栲等为优势种的进展演替中,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乳源木莲在空间上属聚集分布(此分布型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乳源木莲正处于成熟种群,可作为天然林更新的主要保护树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平均拥挤度■、聚集性指数■/m及■与m回归分析法,分析了3年51次白背飞虱调查资料的田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白背飞虱田间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个体群成聚集分布,表现为高密度、低聚集,低密度、高聚集。其理论抽样数学模型为:n=1/D2(2.4318/m 0.1367),序贯抽样模型分蘖初期为:T0=15n±16.4(1/2),分蘖末期为:T0=20n±20.3n~(1/2)。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昭苏马场春秋草场不同围封年限草地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围封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种群分布格局相对稳定.除草原糙苏和黄花苜蓿表现为随机分布外,其它种群均为集群分布.大部分种群聚集强度的变化趋势是先减小后增大,未围封草地的聚集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冬枣黑斑病已成为威胁冬枣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及6个聚集指标, 对冬枣黑斑病空间分布类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 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冬枣黑斑病在果实和叶片两个空间阶元都属于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其聚集性随个体密度增大而增加。在果实和叶片两个空间阶元上, 聚集都与致病菌本身习性和环境因素有关。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和β, 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  相似文献   

13.
杉木炭疽病空问格局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杉木炭疽病空间格局类型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炭疽病在林间呈聚集分布 ,林间小生境异质性是其空间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 ;随林龄增长 ,其聚集程度下降 ,7~ 8年生林分与 5~ 6年生林分聚集程度差异显著 ,大量病原孢子存在及林分生长不良等导致林分中该病大发生 ;不同立地条件由于林分生长势不同导致抗病性差异 ,这是杉木炭疽病空间分布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 ;不同坡位杉木炭疽病种群均为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指数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甜槠林乔木层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 800m2标准地调查,应用扩散系数、聚集度指标等研究甜槠林9个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甜槠林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耕地生态安全及空间聚集格局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为了科学评判耕地生态安全态势与空间聚集格局。基于地理学研究中的空间格局分析技术,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下,结合生态学中的能值理论,构建县级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河北省138个县耕地生态安全状况,重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格局差异特征,分析聚集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138个县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呈空间聚集分布格局,空间聚集度Moran's I值为0.630;省域范围内存在2个聚集区,高值聚集区由石家庄、邢台以及邯郸组成,共23个县,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377,低值聚集区由张家口和承德大部组成,共22个县,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169,其他县市呈零散分布;高值聚集区内各县Theil指数大于低值聚集区;宏观角度上的地形地貌、降雨、土壤、耕地质量等因素是空间聚集格局分布与差异的主要动因。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与空间聚集格局特征分析为科学划定区域生态安全功能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现代流域管理和森林经营管理都要求对流域内以植被为主要类型的景观进行分析,并实现对流域植被未来演替格局的模拟预测。应用LANDIS景观模型对黄土区小流域次生林进行未来500 a的演替格局模拟,结果表明:油松是针叶树中的优势种,辽东栎是阔叶树中的优势种;油松在研究区内分布面积最大的时间保持430 a,辽东栎分布面积最大的时间保持70 a;阔叶树种相对聚集度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针叶树种;随着模拟年代的推衍,树种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异龄林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枯立木数量特征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枯立木广泛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对森林的发展与演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面积为4hm2)植被群落调查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枯立木树种组成、径级结构、生物量和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次生林枯立木分属8个乔木种群,密度为79.25株/hm2,占全部乔木的10.13%;枯立木生物量为18.46t/hm2,占全部乔木生物量的6.88%;山杨枯立木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占全部枯立木的83.60%和90.58%,是样地中枯立木数量和生物量最大的树种;枯立木胸径(DBH)分配以DBH<22cm为主;林分内所有枯立木的平均角尺度值为0.543,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8.
冬枣黑斑病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枣黑斑病已成为威胁冬枣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及6个聚集指标, 对冬枣黑斑病空间分布类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 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冬枣黑斑病在果实和叶片两个空间阶元都属于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其聚集性随个体密度增大而增加.在果实和叶片两个空间阶元上, 聚集都与致病菌本身习性和环境因素有关.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和β, 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  相似文献   

19.
坡位对植物种子散布、繁殖和土壤水、热与营养再分配等生态、水文方面各有差异,不适坡位使其生态功能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失衡生态结构。分析坡位对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有助于认识其潜在的生态学过程、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合理规划不同坡位植被类型提供依据,对于荒漠化地区意义重大。采用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将浑善达克沙地坡位对小叶锦鸡儿空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坡上及平地部位,小叶锦鸡儿种群在小尺度上呈现高度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弱,最终表现为随机分布,而在坡中及坡下部位,小叶锦鸡儿种群在小尺度上表现为均匀或随机分布;(2)根据冠幅、株高将小叶锦鸡儿分为大苗、幼苗,从坡上、坡中、坡下到平地,小叶锦鸡儿大苗灌丛沙堆与小叶锦鸡儿幼苗灌丛沙堆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随着尺度增大,这种关系逐渐减弱,最后表现为无关联。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长春市各县(市、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差异性,基于长春市各县(市、区)2017年度土地调查的矢量数据,以长春市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统计分析、邻域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长春市各县(市、区)内的乡村聚落进行了空间特征分析,探究长春市各县(市、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差异性,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乡村聚落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长春市的乡村聚落均呈现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具有差异,长春市的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城区及邻近长春市城区的周边地区,聚集程度高,规模大,其他地区乡村聚落聚集规模小,空间分布稀疏,乡村聚落多分布在水系充足和交通便捷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或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