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扬州是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分析“三生”空间功能和耦合协调度变化对于城市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影响扬州市“三生”功能的因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9年资料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功能评价,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耦合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9年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总功能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生产功能增长快,对总功能的贡献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且总功能空间分布较均衡。2019年耦合指数均接近于1,为高耦合阶段,说明“三生”功能耦合性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增强。但在生产功能快速增长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发展指数为0.6~0.8,处于中级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从基本协调和轻度协调发展到较高协调和高度协调,空间上从有一定差异发展为较均衡。影响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发展指数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今后要在保持生产功能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升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优化“三生”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2.
利用黄河流域2003—2018年相关数据,结合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黄河流域三生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三生空间耦合度逐年上升,经历了从拮抗时期向协调耦合时期的过渡;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近80%的地区由极度失调改善至轻度失调,但区域差异不明显;三生空间两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但“生活-生态”功能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小于“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和“生产-生态”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乡村土地利用形态日趋多元化的现状,探究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及系统间时空演变、格局演化等关键问题,从而为山东省各地市未来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运用2007、2012、2017年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进而对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其格局演化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乡村三生空间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东中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轨迹相似,分别经历了由拮抗向协调以及中度失调向中度协调的转变,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以"核心-周边"形态由西南向东北层层递增的格局;乡村三生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最高、生产-生态最低.因此,山东省乡村空间优化应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各项用地空间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重构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辽中南-哈长城市群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以及生态功能(简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演化规律,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空间承载、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生态压力、生态维持以及环境净化9个方面选取30项指标测算“三生”功能,并结合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2000—2020年城市群“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辽中南-哈长城市群“三生”功能整体提升,哈长城市群仅生态功能发展优于辽中南城市群。其中: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综合功能高值区主要为沈阳、大连等核心或沿海城市;生态功能高值区主要为牡丹江、吉林等内陆或沿边城市。此外,2015年以后“三生”功能优势区扩张趋于减缓甚至停滞,部分城市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明显降低,并且城市群交汇处“三生”功能整体持续偏低。2)城市群“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性逐渐提升,辽中南城市群协调性整体优于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三生”功能协调性主要为中级协调,非核心城市由轻度失调转为基本协调为主;轻度失调型城市空间分布由南向北转移,最终围绕哈尔滨和长春两大核心城市分布。3)对本研究所选取的9项影响指标测算结果表明,城市群“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差异前三大影响因素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财政分权、年均降雨量。综上,本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的东北地区“三生”功能协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探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关系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和Tobit模型,选用2005、201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和统计数据分析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8年山西省县域耦合协调度水平显著提升,耦合协调变化由不合理转向合理.(2)2005—2018年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水平地域分异特征明显,整体呈现出"东西低,中部高;平原高,山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水平县域在平原区小规模集聚,低水平县域在山地区大范围集中.(4)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是国家宏观管制、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禀赋和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河南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加权法、障碍因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1—2020年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协调程度,并针对不同制约因素提出差异化对策,以促进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推进。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均呈上升趋势,但仍受到生态环境、生活保障、服务设施、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基于湖南省张家界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乡村振兴成效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其演变特征,挖掘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张家界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缓慢上升-稳定增长”的趋势,两者朝着较佳的耦合方向发展;影响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旅游消费、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等,张家界市乡村旅游发展属于经济障碍型。进而提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张家界市要立足旅游资源,提高乡村旅游集聚发展能力;做好旅游规划和监管,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潜力;聚焦耦合协调要求,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等建议,以期为张家界市及同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 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毕方泽 《安徽农业科学》2023,(9):215-220+235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对于发挥区域农业多元价值、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内洞庭湖地区25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构建洞庭湖区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测度指标体系,揭示洞庭湖区农业多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洞庭湖农业各功能指数及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整体发展趋势良好。(2)洞庭湖区整体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中级协调型数量明显增多,由散点型分布演化为集聚式分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中部较高,南北相对较低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3)2005—2020年影响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准则层障碍因素以经济发展和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在农业发展中应注意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显化农业在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进  李宁 《广东农业科学》2022,49(10):164-172
【目的】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西北地区“生态 - 经 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为促进“生态 - 经济”系统及其要素协同共进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基于西北 5 省 区 2008—2020 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 利用聚类分析将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程度划分为 6 个等级。【结果】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 统耦合协调度时序特征在考察期内稳定增长,协调水平逐步由轻度失调、低水平协调向优质协调过渡。空间特 征表现在“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陕西 > 甘肃 > 新疆 > 青海 > 宁夏的特征,西北 5 省区于 2016— 2020 年间均达到并保持在 V 类基本协调水平,其中陕西于 2020 年率先进入Ⅵ类优质协调水平,宁夏和青海“生 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波动增长。【结论】西北地区内部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应从内源创新、消费升 级与政府推动 3 个方面完善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及其要素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为开展山西省乡村人居环境健康发展评价与区域规划分类,以山西11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从经济发展环境、生产生活环境、生态宜居环境、社会保障环境、文化旅游环境视角构建乡村人居环境健康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和功能分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系统协调度指数评价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采用K-means聚类分析获取乡村人居环境健康发展水平的集聚情况,并进行规划分类与管理。研究表明: 2006—2021年山西省乡村人居环境健康发展水平先上升后略微下降,功能分值由2006年的0.286 2上升至2018年的0.696 5,再下降至2021年的0.611 3,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 2015—2021年,太原市、晋中市和长治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变化趋稳,大同市总体向好;运城市略有回落;其他6市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以2018年为转折点,2006—2021年山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度指数先升后降,由2006年的1.708 7上升至2018年的2.126 8,再下降至2021年的1.950 2。经济发展环境与生产生活环境子系统、经济发展环境与生态宜居环境子系统、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态宜居环境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经济发展环境与社会保障环境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先升后降,其余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M”形波动发展。依据K-means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将2021年山西省各市乡村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程度划分为相对较差、中等、相对较好三类,并针对不同健康发展程度提出相应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建立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2010—2019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3个县市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变化。研究表明:从时间序列分析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起步阶段的濒临失调水平提升到稳定阶段的中级协调水平,且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从空间布局分析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度和耦合协调度具有非均衡性特征,呈“东南高-西北低”格局分布;从时空关联分析来看,2010—2019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耦合发展度在空间上具有正向集聚特征,呈“东南高-北低”格局分布,即HH型聚集在生态经济区东南部,LL型聚集在生态经济区北部。因此,建议培育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高水平耦合地区的优势辐射功能,以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4.
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是安徽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耦合模型量化分析2010—2020年安徽省农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三大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但子系统间发展不平衡性,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安徽省多数地区的突出问题,需要深化改革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社会子系统的发展优势,同时建立乡村经济—生态—社会统一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协同发展水平,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影响二者协同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辽宁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乡村振兴水平不断提升,二者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协调等级由低度协调发展为极度协调;评价指标中的城镇与农村人口之比的灰色关联度最高,且正向影响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7.
构建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10—2019年滁州市各区县(市)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水平、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十年滁州市乡村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耦合度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亚类型也存在异质性;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受地理交通区位、区域人口素质、公共资源配置、生活消费水平、政府财政投入的影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8.
从协同论的视角,将美丽乡村绿地置于由生态、美学、文化三个功能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多义复合型开放系统中。在阐述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绿地功能间相互协调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乡村绿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南京市为例,对9个美丽乡村绿地"生态—美学—文化"多功能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美丽乡村绿地功能系统之间初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绿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与使用者的满意度基本一致;空间维度上不同区域乡村绿地"生态—美学—文化"功能耦合协调状况存在一定差异,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李茜  浦娟 《江西农业学报》2023,(1):228-233+239
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该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选取了2017—2021年反映该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16项指标,并基于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关联度、耦合协调度及综合评价指标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地区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17—2021年,云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休闲农业综合发展指数从2017年的0.1106上升至2021年0.8108,年增长率为64.55%,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指数从2017年的0.3118上升至2021年的0.6860,年增长率为21.79%。(2)云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良好协调转变。鉴于此,提出了突出特色,跨界融合,完善共生单元;创新机制,加强基础,改善共生环境;优化布局,强化协作,构建共生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下同),采用熵值法测算了中国农业韧性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调程度,探究了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业韧性水平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数字化可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业韧性提高;乡村数字化在农业韧性水平低的地区提升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