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生态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新时代的高度,论证了新世纪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阐明了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经营方式与产业形式,即要把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必须做到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与大规模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与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与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同时并举与协调发展;构建制度、技术、生态三类创新有机统一的中国生态农业持续发展运行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生态化、知识化与可持续化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拜泉县近半个世纪来,前期农业的发展从兴旺走向衰退。近八年来推行“生态农业”基本模式,农业又走向了兴旺,井显示出愈来愈大的活力。这一成就是在生态经济规律的指导下取得的,其核心是使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大力种树种草,2.组织生态系统“食物链”,3.重建农业生产结构。现在拜泉县已建成“生态农业县”,并正向“生态经济县”的新阶段前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浙江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大力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实现了由“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再向“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转变,推动农业走上了以“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突显人力资源优势”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4.
大丰市圩东村在建设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构筑了“条田跌水化”、“林网经济化”、“四旁牧草化”三合一的系统生态农业工程模式,基本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江苏东部沿海平原农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典型经验。本文将该模式的结构特征、技术措施及实际效益研究作简介。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近年来该市确立了以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做好“水”字文章,大力实施“七大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营特色的建设生态农业的路子,这篇文章展示了平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做法,很有宣传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1湖北省农业环保工作成效1.1抓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大力开展县域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围绕省政府颁发的《湖北省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开展“三圈三带”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县域生态农业建设。“三圈”即外圈重点抓以山区为主的立体开发,实施退耕还林(草),防治水土流失;中圈重点抓以鄂北为主的岗地“旱包子”治理,发展节水生态农业;内圈重点抓江汉平原为主的湖区“水袋子”整治,实施退湖还田,发展水域高效生态避灾、减灾农业。“三带”即长江、汉江、清江三大流域生态经济带,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开展…  相似文献   

7.
武威地区开展中药生态农业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为促进武威地区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开展中药生态农业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武威市现有中药材种质资源、生态栽培技术以及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把中药生态产业作为武威市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聚焦产业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启“中药景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生态栽培基地建设、强化GAP规范化生产管理和中药材种植生态化等适宜武威市中药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近年来。由于化学物品的滥用,茶叶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餐饮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和心情愉悦的时尚.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式也正在产生重大的变革,环境保护、生态循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立体生态农业种养正是基于这种发展方向而实施的。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太平猴魁的来龙山产地.位于安徽黄山东大门.是黄山来龙山茶林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该基地致力于立体生态农业种养,始终坚持自然、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实施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证明,在生态脆弱带农牧交错区狠抓农牧结合,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强化加工企业基地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使生态系统趋向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晋西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为一个大系统,坚持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相结合,采用目标规划和模型,对该区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土保持》1997,(11):48-50,56
<正> 赣州地区位于江西南部,简称赣南,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辖18个县(市),总人口755万,土地总面积390多万hm~2,其中山地面积300多万hm~2,耕地面积38.9万hm~2,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也是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80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10万hm~2,占山地面积的37%.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成为赣南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搞好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改善我区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及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赣州地委、行署从区情出发,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打好农业开发总体战,大力开发山地资源,搞好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1996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比1980年减少了33.5万hm~2.此外,我们着力寻求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新路子,在水土保持治理中创造了“赣南模式”,即以治理开发水土资源为目的,以生态小流域为单元,以股份合作制为切入点,大力兴办水保经济实体和农村庄园经济,全面推进以“猪—沼—果(鱼、林、禽)”工程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这个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了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 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1.1 生态型小流域建设进展迅速1983年地委、行  相似文献   

12.
西北旱区自然条件恶劣,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业发展受到诸多障碍。为探索一条突破环境制约,且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该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农业发展沿革与趋势,明晰了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了针对西北旱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与提质增效途径。研究发现,生态农业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工程原理,形成产供销全链条绿色循环且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的一种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应具备农业资源集约化、生产过程生态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管理智能化、农业功能多元化五大基本特征。该文构建了以高效益、高效率、高品质、高素质为目标的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提出了集优质棉业、精品果业、优质粮草、生态养殖、特色小镇、地理产品为一体的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阐明了以节水控盐协同模式、生境智能管控模式、“园机”一体化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三产”一体化模式为核心的西北旱区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技术体系,明确了以农业高效用水和生态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途径。同时实践经验显示,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对促进区域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显著,如陕西眉县绿色林果业品牌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名单、综合产值达58.5亿元,甘肃广河县和宁夏青铜峡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率超9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七团通过秸秆资源化技术单产增加8%、土壤有机质达21.2%,内蒙古科尔沁旗通过优质牧草种植、良种培育的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规模生产与草场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巴中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把水保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提出了“绿色经济强市 ,旅游经济兴市 ,民营经济富市”的发展战略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三大经济” ,奋力创建水土保持大示范区 ,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地资源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业、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经济“专家”系统建设等限制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和运作设想,以求得在上述几个领域内为黄土高原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孝义市曹溪河流域系汾河二级支流,属于黄土梁状丘陵低覆被侵蚀类型区,面积28.2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7.6 km2,占97.9%.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5 000 t/km2·a,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近年来,坚持“生态、清洁、安全、发展、和谐”的理念,先后大力实施了生态治理及修复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工程、点与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山洪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工程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六大”水保生态治理开发工程,基本实现了景观优美、安全清洁、人居舒适、经济发展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磐安县根据自身的生态条件和地理位置 ,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走生态脱贫 ,生态致富的生态产业化道路。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 ,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稳定粮食生产总量 ,发展开发农业 ,促进经济发展 ,并采取有效措施 ,推广立体种植 ,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采取多种途径 ,提高土壤肥力 ,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草综防、农作物免耕栽培和水稻节水栽培等生态保护型的农业技术 ,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磐安县根据自身的生态条件和地理位置,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走生态脱贫,生态致富的生态产业化道路。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总量,发展开发农业,促进经济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广立体种植,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土壤肥力,在力推广 作物病虫草综防、农作物免耕栽培和裟节水栽培等生态保护型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可持结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态农业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生态农业的制度构建可以分为指导如何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农业绿色行动清单制度和指导如何认定生态农业的生态农业认证制度。生态农业认证制度主要考察农业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资源匹配、生态友好、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关键判别标准。农业绿色行动清单则是指导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时,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输入和输出实施有效调控的一系列可选择措施。生态农业制度的构建需要遵循原则清晰、指标简洁、因地制宜、操作容易、激励有效、核查方便的方法。文章论述了生态农业认证制度构建的指标体系、核查方法、信息公开、诚信记录、激励措施、认证程序等,还探讨了农业绿色行动清单制度的分类系统、内容表述、经济支持和运行程序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东昌府区基本概况,指出水资源污染严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科技教育落后为制约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建立高效稳定生态农业系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其建设指导思想;依据因地制宜,循环、再生、整体优化,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原则。提出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建设任务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农田基本建设规范化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培肥地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定“四位一体”模式、观光农业模式、庭院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为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模式及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20.
研究和分析了半山半沙地区建设生态农业、实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取得的成效,阐明了山区修建“围山转”水平沟和沙区营造速生丰产林、护岸林及农田防护林等配套生态工程建设是治山改沙的有效途径,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