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北京地区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自然条件下闭囊壳越夏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地面和麦茬上,麦垛顶层和底层,室外自然条件下的闭囊壳在秋苗出土前相继变成空壳;室内自然条件下,种子中以及麦垛中层的闭囊壳在越夏季节期间,子囊原生质体结构发生畸变,失去形成子囊孢子的能力。上述各种环境中的闭囊壳先后于7月中旬至9月上旬失去生活力和传病能力,均不能越夏后成为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源。在小麦播种时用做过上述各种处理的闭囊壳进行隔离接种试验,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越夏试验结论的正确性。在房山区白粉病发生严重的张坊及十渡一带山区,通过对自生麦苗和小麦秋苗感染白粉病情况的野外调查发现:海拔140m以上山区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北京地区小麦白粉病在秋苗上的主要侵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山东省高密县、胶州市及江苏省沛县5个采集点的大豆孢囊线虫中,共分离出110个真菌菌株。优势真菌是镰刀菌,其它为柱孢菌、弯孢霉菌和一种子囊菌。真菌的出现机率平均为44%。在洋菜平板上测定,菌株对该线虫卵,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寄生能力,其中茄病镰刀菌高达49%。该菌和柱孢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后可直接穿透卵壁,卵的内含物完全被其粗短的菌丝体取代。  相似文献   

3.
2007-2009年,在甘肃天水对不同生态条件及海拔高度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闭囊壳形成率观察、模拟病圃试验及越夏调查,结果表明: 小麦白粉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扬花期开始出现,不同抗性类型品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和形成量的多少有较大差异。小麦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天水市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生麦苗上越夏,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二阴山区高海拔地区病叶率高于川道及低海拔地区。闭囊壳在正常年份只侵染自生麦苗,在整个侵染循环中仅起着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4.
花冬梅 《植物医生》2003,16(2):17-18
近年来草莓的反季节设施栽培发展较快。农民在可观的经济效益促使下 ,常年在保护地内重茬种植 ,致使灰霉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和病毒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尤其是草莓灰霉病 ,发生普遍且直接为害花器和果实 ,给种植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希望下文的介绍能使各地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草莓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1 病原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 (BotrytiscinereaPers.)。菌丝体白色 ,有隔膜 ;分生孢子梗丛生 ,分生孢子簇生于顶端 ,孢子聚集时呈淡褐色 ;菌核黑色。以无性态侵染植物 ;有性时期在灰霉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河南省小麦白粉病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病害初侵染源的明确是研究流行规律、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治策略的重要一环,为此1987和1988年作者在河南省南阳地区对小麦白粉菌无性世代的越夏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987年在平原地区(海拔120-130米)的南阳县官庄乡和新野县城郊,于麦收后在麦茬玉米地边种植2-3平方米的感病品种小麦各1处,8月中旬对这些麦苗和地边、地内、麦场等处的自生麦苗是否有白粉病进行仔细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播种的感病品种麦苗或是地边、地内、麦场等处的自生麦苗(每处调查1000多株)都未发现白粉病。同年8月12日在丘陵地区的南召县荞端乡从海拔320米至780米处有自生麦苗的场所进行了调查,结果在海拔630米以上地区多数麦场的自生麦苗上发现新鲜的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稗草生防菌新月弯孢菌株J15(2)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分离自稗草上的一个致病菌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菌株J15(2)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32℃,pH为6~8。菌丝生长对光照无要求,黑暗利于增加产孢量,培养至15d可达产孢高峰。碳、氮、磷和硫等元素是该菌菌丝体生长、产孢的必需元素,钾、镁和铁对菌丝体的生长、产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温度28℃;适宜培养基初始pH值在4~10之间。在58℃下,分生孢子10min失活。  相似文献   

7.
稻曲病菌的形态学观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稻曲病菌的有性子座和不同来源的繁殖体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子囊壳单层环状埋生于子座外层,顶端突出子座表面而形成许多乳突结构。子囊发育成熟后,子囊壳壁的顶端可自行消解,露出里面的子囊。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线状。厚垣孢子圆形或稍椭圆,黄褐色至黑褐色,胞壁厚密,外表有许多疣状突起。子囊孢子和厚垣孢子萌发都产生次生分生孢子。这些次生分生孢子与液体培养获得的分生孢子在大小和形态特征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薄壁分生孢子。薄壁分生孢子卵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2.6~8μm×2~5μm,无色透明,外表光滑。薄壁分生孢子萌发直接形成新一代薄壁分生孢子,此繁殖过程可不断重复进行。  相似文献   

8.
黄芪为野生或栽培种,在河北省为传统中药材之一。黄芪在整个生长期受白粉病的为害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及品质。1症状黄芪白粉病不仅为害叶片,也为害花蕊、荚果、茎秆等部位,整株布满白粉,到秋天黄芪田发病率达100%。2病原菌黄芪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豌豆白粉菌(ErysiphepisiDC.)侵染而致病的。闭囊壳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闭囊壳内有数个子囊,子囊椭圆形、倒卵形,无色,有短柄。3发生特点经调查,黄芪白粉病于9月下旬形成有性世代,以子囊果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份气温达到20℃以上时,病菌孢子萌发,首先感染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桑里白粉病菌的重寄生真菌种类,通过分离和寄生性验证,获得2个桑里白粉病菌重寄生真菌菌株HP8和HP9,这两个菌株寄生闭囊壳后,子囊及子囊孢子溃解。菌株HP8菌落绿色,菌丝体无色至褐色,菌丝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结节状膨大,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褐色或无色,ITS序列(MT463536)与尖孢枝孢Cladosporium oxysporum(MF135506)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菌株HP8与尖孢枝孢(MF135506)聚在一起;菌株HP9菌落白色,菌丝无色,分生孢子月牙形、单胞、无色,ITS序列(MT463537)与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KC881072)同源性为99%,在系统进化树中,菌株HP9与刀孢蜡蚧菌(KC881072)聚在一起。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出菌株HP8和HP9分别为尖孢枝孢和刀孢蜡蚧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病桑叶在室内保存4个月后,桑里白粉病菌的重寄生真菌为刀孢蜡蚧菌。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叶黄杨白粉病为江西新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新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5℃,萌发率80.23%,1%蔗糖液促进孢子萌发。糖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组织越冬,成为次年初次侵染来源,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20~30℃有利于发病,5月下旬和10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室内外药剂试验表明:菌必治和敌力脱防效最佳,其防治效果分别为92.5%和89.8%。  相似文献   

11.
2015—2017年,选择平凉市崆峒区不同生态条件的白庙乡贾洼村、寨河乡闫湾村、香莲乡香莲村、草峰镇盘龙村半屲、草峰镇陈洼村、四十路铺镇及大寨乡白土村等地7个调查点,对小麦白粉病病菌进行了越夏期有性世代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上越夏,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南部山地病叶率高于泾河川道区和北部塬区。小麦白粉病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草峰镇盘龙村半屲的小麦抽穗期开始出现,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有差异。闭囊壳在正常年份只侵染自生麦苗,在整个侵染循环中仅起着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野燕麦生防真菌燕麦叶枯菌的分离培养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5月在江苏南京发现自然罹病的野燕麦植株,对其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分离,并对其培养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病原菌为燕麦叶枯菌,该菌在PDA培养基上产生灰白色中央隆起的粗糙形菌落,不产孢;在营养缺限型的燕麦粒培养基或水琼脂上的小麦秸秆表面可产生有性阶段子囊果和少量分生孢子。菌丝体接种整株幼苗或离体叶片试验表明,该菌只侵染野燕麦而不感染小麦,是一种潜在的防除野燕麦的真菌除草剂菌株  相似文献   

13.
盾壳霉对核盘菌的拮抗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研究了菌核重寄生菌盾壳霉对核盘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盾壳霉可在核盘菌菌落上寄生,使核盘菌菌丝消解、原生质泄露,并抑制菌核的形成;而且盾壳霉提前6d接种,其分泌的抗生物质还可抑制核盘菌菌丝生长,并产生明显抑菌带。盾壳霉孢子液喷雾处理也证明:盾壳霉分生孢子即可在核盘菌子囊盘(柄)上萌发、寄生,使子囊盘(柄)萎缩枯死,而且还可以在核盘菌菌落上萌发、寄生,消解破坏菌丝体、抑制的菌核形成。  相似文献   

14.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PSA、PDA和OM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pH要求不严格为5~9;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尿素、磷酸氢二氨和硝酸钠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有严格的要求,RH≥80%以上分生孢子萌发,随湿度增加萌发率增高;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min)。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6%戊唑醇微乳剂、25%丙环唑乳油、25%咪鲜胺水乳剂、25%戊唑醇乳油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25%咪鲜胺水乳剂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杜连彩 《植物医生》2002,15(2):28-28
葡萄白粉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都有发生 ,尤其西北地区及河北、山东受害较重 ,使葡萄产量和品质下降 ,影响经济效益。1主要危害症状白粉病可危害叶片、枝梢及果实等部位 ,而以幼嫩组织最敏感。1.1叶片开始正面产生大小不等不规则的黄色或褪绿色小斑块 ,病斑正反面均可见有一层白色粉状物 ,这是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时产生小黑点 ,是孢子的闭囊壳。粉斑下叶表面呈褐色花斑 ,严重时全叶枯焦。1.2新梢和果梗及穗轴初期表面产生不规则灰白色粉斑 ,后期粉斑下面形成雪花状或不规则的褐斑 ,可使穗轴、果梗变脆 ,枝梢生长受…  相似文献   

16.
辣椒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广西南宁市采集辣椒炭疽病果实病害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鉴定,选择引起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之--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的不同温度、pH、湿度、光照和营养中,该菌的菌丝体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菌丝体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在光暗交替下可促进产孢;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为100%和100%+水滴中能萌发,在100%+水滴中萌发率最高,为99.5%,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不大;辣椒煎水和辣椒煎水+蔗糖可促进附着胞形成,附着胞在辣椒煎汁中形成率最高,达到90%.  相似文献   

17.
小麦的种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白粉病具不同抗性的11个小麦的种和品种上进行的按种试验表明,在接种后8小时内,分生孢子达到最高萌发率(约为60%),并形成附着孢。在抗病的和感病的小麦叶片上,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没有差异。接种后12小时,在感病的材料上,发现真菌侵入寄主,但在抗病的材料上,发现最早侵入时间,至少要比在感病材料上约晚4小时。接种后36小时,在高感的材料上,萌发的分生孢子有83%已侵入寄主,其中约有70~80%已形成吸胞。在感病、抗病和高抗材料上的侵入率,分别为70,45,27%。形成或开始形成吸胞的分别为55~61,14~27,4~8%。在抗病材料的表皮细胞内,真菌形成的吸胞较小,并有点畸形。在抗病材料的叶面上,真菌的菌丛稀薄,产孢也很少。  相似文献   

18.
白粉病是黄瓜生产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pm5.1和PM5.2是黄瓜上的2个白粉病抗性位点,本文对7份不同抗病基因型的黄瓜自交系进行了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并开展了黄瓜白粉病菌侵染过程的研究,对侵染后12、24、72 h的萌发率、菌丝形成率及菌落形成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基因型为PM5.1PM5.1 pm5.2pm5.2时,黄瓜病情指数最高,表现为高感白粉病;当基因型为PM5.1PM5.1PM5.2 PM5.2和pm5.1pm5.1pm5.2pm5.2时,表现为中感白粉病;当基因型为pm5.1pm5.1PM5.2PM5.2时黄瓜自交系病情指数最低,表现为抗白粉病。分生孢子在抗、感黄瓜自交系植株叶片上均能萌发,但只能在感病黄瓜材料上完成整个无性生长周期,产生分生孢子。此外,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在感病材料上的萌发率、菌丝形成率及菌落形成率均高于抗病材料。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斑病菌越冬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陕西关中夏玉米栽培区玉米大斑病菌主要越冬菌态是病斑内菌丝体,其次是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干枯病叶中的菌丝体和病斑表面的分生孢子可存活两年以上。2.越冬病斑内菌丝体可从气孔抽生出新分生孢子梗或由营养菌丝分化出分生孢子梗产生孢子。产孢温度范围为10-35℃,适温15-28℃,并要求保持90%以上的相对湿度或叶面呈湿润状态。3.地面以上的病残体堆积物或秸垛是主要越冬基地,因病残体绝对数量多,越冬率高而稳定,其次是散布地面的病残体。越冬病源出现时期相当长,可以作为玉米大斑病初侵染及后续侵染菌源。  相似文献   

20.
此病是藕上的一种新病害,据病原菌形态和培养性状鉴定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该菌菌丝体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产孢量最多的培养基是DYEA.分生孢子在温度为10~35℃下都能萌发.而以10℃最适.孢子发芽要求RH95%以上的高湿度.在PH值为3.0~11.0条件下孢子都能萌芽,而以在PH值为4.0~8.0时萌芽最快.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在51℃下处理10分钟.荷叶汁液有刺激孢子萌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