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森林抚育间伐强度对于杉木林生长结构的优化具有积极作用,合理的抚育间阀强度能够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杉木林种植经济效益,全面优化杉木林种植结构。在调整杉木林抚育间伐强度时,应该重视间伐强度对于气候特点改变的影响。森林小气候代表杉木林光照强度及温湿度变化情况等,只有温湿度气候稳定,方可稳定森林气候群[1-2]。在杉木林种植抚育过程中,合理的小气候受生物与环境影响,其对于林木的光合速率、生长发育及树木枯叶分解具有积极作用。杉木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地区,  相似文献   

2.
不同抚育方式杉木林效益的计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杉木不同抚育方式径流场定位观测基础上,根据不同抚育方式对杉木林的影响程度,对不同抚育方式杉木林生产效益、涵养水源效益及保持水土效益的计量结果表明:20年生扩穴连带抚育杉木林综合效益为63462.33元/hm2,比块状抚育杉木林高491.78元/hm2,但块状抚育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扩穴连带抚育杉木林,今后林业经营中宜推广块状抚育.  相似文献   

3.
天然阔叶林林地土壤具有比杉木林林地良好的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土壤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分别比杉木林增加2.82%和4.15%;0.25mm以上和5.00mm以上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杉木林高6.56%和9.86%;而土壤容重、结构破坏率和分散系数却比杉木林低。天然阔叶林土壤养分贮量较杉木林丰富,表层土壤有机质比杉木林高1.07%。因此,就注意保护和发展阔叶林,控制杉木纯林营造规模,尽量  相似文献   

4.
宜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含量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广西宜山11生低产杉木人工林的N、P、K,Ca、Mg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中叶和果的养分浓度最高。各养分中Ca和N的浓度最大。杉木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各种养分储存量达到生态系统相应养分总量的99%以上。杉木林叶量小,林冠下部宿存大量的枯枝叶及立地条件差可能是造成宜山杉木林低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天然阔叶林与杉木连栽林地土壤肥力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天然阔叶林林地土壤具有比杉木林林地良好的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土壤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分别比杉木林增加2.82%和4.15%;0.25mm以上和5.00mm以上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杉木林高6.56%和9.86%,而土壤容重、结构破坏率和分散系数却比杉木林低。天然阔叶林土壤养分贮量较杉木林丰富,表层土壤有机质比杉木林高1.07%。因此,应注意保护和发展阔叶林,控制杉木纯林营造规模,尽量采用与阔叶树进行混交或轮栽,以便防止杉木多代连栽所造成的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6.
在浙江省临安区於潜镇南山村实验林场,设置毛竹林、6年生毛竹萌芽杉木混交林(简称竹杉混交林)、毛竹萌芽杉木混交林去除毛竹后形成的杉木林(简称去竹杉木林)、萌芽杉木林(简称杉木林)4种林分试验林,探究毛竹入侵及去除对杉木林林分结构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初期影响.结果表明:(1)竹杉混交林中树高H3 m以及胸径D7.5 cm的杉木比例显著低于杉木林中的杉木比例,去竹杉木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都大于混交林,但小于杉木林.(2)去除毛竹1 a后,杉木林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都显著增加,而草本层的物种数量和优势度都显著降低,但去除毛竹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均匀度未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杉木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谦  智扬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5,(9):164-165,270
通过对贵州省杉木低产低效林成因的分析,将杉木低产低效林分为次生型杉木低效林和人工型杉木低效林,或者低效杉木防护林和低效杉木低产林。提出了关于贵州省杉木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对策,指出了杉木低产低效林改造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土壤结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杂木林及一代、二代、三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颗粒、土壤团聚体组成以及土壤孔隙状况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木林受人为干扰少,土壤结构性能最好;一代杉木林取代杂木林炼山时,土壤结构性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属于较好类型;在一代杉木林基础上再度进行干扰,土壤结构退化较为严重;三代林由于林下植被大量生长,对林地土壤结构恢复有利,但二代和三代杉木林土壤结构性能均较差,属同一类型.  相似文献   

9.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土壤结构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本文通过对安曹下杉木丰产林和杂木林的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团聚体和土壤空隙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丰产林和杂木林的土壤结构较好,但与杂木林相比,杉木丰产林的土壤结构较差。  相似文献   

10.
几种杉木混交林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采用火力楠、湿地松和马尾松造林,更新树种与迹地上杉木萌芽条形成混交林,对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杉木湿地松混交林和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地上部分持水量、土壤持水量和林分总持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强,其中地上部分持水量达34.793 t/hm2,0-40 cm土层持水量为2000.82 t/hm2。杉木林迹地采用火力楠更新对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更有利。  相似文献   

11.
杉木林历来采用下层抚育间伐作业。杉木林上层,下层抚育间伐对比试验说明,上层抚育间伐能比下层抚育间伐显著地提高林分生长量。本文论述了上层抚育间伐显著提高林分生长量的机理,并提出上层抚育可应用于杉木林的首次间伐。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福建省杉木人工林为对象,收集了大量杉木人工林的投入与产出资料,测算了杉木人工林单位活立木蓄积的序列林价,并用动态函数曲线拟合不同立地类型的不同利率的序列林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序列林价在杉木人工林最优经济轮伐期的确定及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天然林遭到破坏,导致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因此采取了许多植被恢复措施,其主要方式有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研究这两种不同恢复模式下林分的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储量的差异,有助于比较这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亚热带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皆伐后自然恢复35年的次生林、人工栽植杉木后自然恢复39年的杉木林以及保存完好的原始林等3个典型林分为对象,比较不同恢复模式在水源涵养和养分贮存能力上的差异。【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贮水能力上,杉木林、次生林的吸持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明显低于原始林,但在滞留贮水量上,杉木林、次生林却显著高于原始林,而杉木林和次生林在贮水量上较相似;在土壤养分贮存方面,原始林和次生林的速效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杉木林,但杉木林的有效磷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和原始林;原始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和全磷储量均明显高于杉木林和次生林,且杉木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但杉木林的全磷储量却显著低于次生林。【结论】两种恢复模式在土壤水源涵养方面相似,而在养分贮存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依据不同的生态恢复目标而选用不同的恢复模式,提高土...  相似文献   

14.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物种组成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200m^2标准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村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到了老龄阶段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受坡位梯度的影响较大,而受林分类型的影响较小,老龄杉木(山坡)与杂木林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46.84%),大于与老龄杉木(山洼)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42.46%)。老龄杉木林乔木层仍然以极木为单一优势树种,而杂木林以马尾松,丝栗拷和木荷等为共同优势树种,具有次生林性质,灌木层中乔木树种和阳性乔灌木种类比例,相对密度和重要值均随坡位梯度从下部到上部逐渐地大,老龄杉木群落草本层以耐荫的为主,耐荫的蕨类植物种类多,而杂木林草本层以阳性草本为主。表4参10。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人工林的温湿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连续多年的定位测定数据,研究了杉木人工林的温湿效应.结果表明:由于杉木林冠层的作用,使杉木林内形成了温度变化平缓,林冠层对地表温和土温的调节作用远大于气温;由于冠层的阻滞作用,使林内风速很小,乱流交换较弱,林木蒸腾蒸发的水气不易散失,造就了林内水气充沛、空气湿润的特征;杉木林内显热能的日平均波动在2%,杉木林内环境的潜热能占总温湿能的8%左右;杉木林具有这样的温湿特征是杉木林的结构特征、杉木林生理功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两种更新方式(人工营造杉木纯林、自然更新)的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了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地土壤粘性明显高于针阔叶混交林,自然更新形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地土壤质地、通气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种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动态变化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在0~10cm、10~20cm土层中,不同季节,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在垂直方向上,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层次空间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杉木人工林地的变化却不明显;与杉木林地相比,自然更新林地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增加的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针阔叶混交林能够更好地维持和恢复林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顺昌县杉木林地为研究对象,参考顺昌县国有林场杉木林平均生长与生产状况,收集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运用林地期望价法,计算顺昌县现有杉木林地的合理基本地租,分别就木材价格变动与劳动成本变动并对此基本地租进行敏感性分析,从而为规范与适时调整顺昌县林地流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林木生长与养分动态模型研究:Ⅴ.杉木林养分曲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杉木二耕连栽地林、灌丛砍伐后头耕林地和阔叶林砍伐后头耕林地三大类型杉林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器官氮、磷、钾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含量按从多到少排列的顺序为:叶、枝、皮、根、干;杉木树体养分的平均量C随林龄t增大而递减,递减速率与立地指数S呈正相关;杉木林养分吸收的总量X随t和S增大而增递,高立地指数X-t曲线的斜率随t增加而递减,说明杉木林幼、中龄时期养分供给的重要性,养分吸收曲线可  相似文献   

19.
第1茬林分密度对2茬2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建立固定标准地,研究福建南平峡阳林场一片29年生第1茬杉木人工林的林分密度对第2茬杉木林的造林成活率和2年生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茬杉木林分密度与第1茬林分蓄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最高密度等级(1500株·hm-2以上)的第1茬杉木林在采伐后营造的第2茬杉木林,其造林成活率和2年生的生长量最低.第1茬杉木林较高的林分密度不利于对土壤性质具有改良作用的林下植被的发育,导致林地土壤容重显著增大,引起第2茬杉木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降低,对长期生产力的维持不利,其对地力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立地管理措施.前茬林分密度过大(密度超过1500株·hm-2)可能是杉木连栽地力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通过对杂木林(山脊)及取代杂木林的杉木丰产林(山坡)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连续两年周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和杂木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呼吸作用强度、氨化作用、纤维素分解作用强度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夏季和春季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较大,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与林木年生长发育规律相吻合.与山脊上保留杂木林相比,杉木林(山坡)土壤有机物转化和合成强度有一定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