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从整体上表现出城乡二元结构,但就单个地区而言,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正确评价一个地区的城乡统筹能力,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发现优势,找出差距,提出对策,对促进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城乡统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06年与2007年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9个省份的城乡统筹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影响我国地区城乡统筹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水平、市场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叶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43-11745,11756
根据我国乡村发展的阶段特征,对以江阴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空间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策略。通过空间利用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合理引导,重构合理稳定的城乡空间结构,实现城乡生活质量水平的共同提高,实现未来大都市区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评价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同样需要关注城乡统筹的程度,基于城乡统筹程度的城市化测度结果才能科学地反映出这一地区真实的城市化水平。本文通过研究玉溪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面积、医疗保健、城乡信息化等现实指标来说明玉溪城市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评价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同样需要关注城乡统筹的程度,基于城乡统筹程度的城市化测度结果才能科学地反映出这一地区真实的城市化水平。本文通过研究玉溪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面积、医疗保健、城乡信息化等现实指标来说明玉溪城市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县市,其城乡统筹有着不同的任务,面临不同的问题。本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城乡统筹理论视角下,以江苏东台为例,研究了工业化中期城乡统筹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布局分散、区域发展不均衡、乡村碎化及基础配套不足等。借鉴发达地区城乡统筹政策和体制创新,提出异地建园、强镇扩权和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以重庆市为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城乡信息化指数与城乡民生统筹指数;通过建立信息化与城乡民生统筹间的回归模型,实际评估了信息化对城乡民生统筹发展的效果。结果表明,信息化与城乡民生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高信息化水平能促进城乡民生改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对成渝地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渝地区于2007年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后,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总结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异同点的基础上,从成渝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出发,借鉴相关经验,得出促进成渝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推进的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  欧阳新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56-1858,1861
农村信息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1个重要内容,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分散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笔者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信息化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扎堆,而基层条件艰苦地区人才匮乏,这已经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把城乡一体化和大学生基层就业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出发,有计划地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行列,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新途径。大学生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但缓解就业难题,而且将会大大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自2006年全面废除农业税,实施现代意义上的农业补贴制度以来,我国已总体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特定历史阶段,城乡统筹战略一定意义上是此阶段一个“特写”。全国首个“成渝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较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然近7年统筹实践表明,实验区需切实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借鉴发达成员补贴经验,完善补贴制度规范,以克服补贴机制政策化、补贴结构不合理、补贴规则碎片化的缺陷,满足城乡统筹战略规则层面的需求,助益城乡统筹战略的全国推进。  相似文献   

11.
刘跃  彭春香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210-213
针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有模式,以及农村信息化模式分类标准单一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农村信息化综合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村经营性土地利用情况的农村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三维空间模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确定了我国31个省区的信息化模式分类标准,将我国31个省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归为6个大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建立一套测评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方法,分析中国各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方法】研究建立了“综合指数法”,该方法的流程是指标体系建立、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处理和指数计算。【结果】全国农村信息化平均水平为99.69,排名前6位的分别为上海、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江苏,其中上海农村信息化指数为259.1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0%,是西藏自治区的971%。【讨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明显,东西部农村信息化发展差距大。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挑战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分析了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城乡一体化、乡村治理等重点问题,指出未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研究和工作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加快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唐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52-19753,19756
为对我国31个省区的农村居民经济状况进行排序和聚类,借助MATLAB软件,对反映各省区农村居民经济状况的一些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得分较高的依次为: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综合评价得分较低的依次为:甘肃、贵州、西藏、新疆、云南。这31个省区农村居民经济状况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大致同步但不完全一致。农村居民经济状况的提升,有赖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当统筹把握和全面协调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整个国家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相对于东盟国家在农村地区较为灵活多样的普及形式仍有可以借鉴的地方。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经验和成果的搜集,结合网络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适宜我国农村不同地域特色的农业网络信息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四大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志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765-12768
提出了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及四大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同时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区域评价与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铖  夏春萍  蔡轶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8):1529-1536
[目的]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差异进行分析,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方法]以基础设施、应用与效益水平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布局进行归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体系,测算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超效率分析法研究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信息化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差异性.[结果]构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涵盖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应用和农业信息化效益3个一级指标及10个二级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平均得分分别为0.516、-0.107和-0.402;不同地区各省(区、市)发展水平也存在差距,其中,东部地区中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1.251,西部地区中内蒙古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最低,综合得分-0.686.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效益得出,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综合得分0.495,但投入冗余最多,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不匹配.[建议]调整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区域间合作,积极拓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农户信息化意识,推动农业生产、信息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山东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农业产业升级转型需求迫切。而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山东省率先开展了信息化推进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尝试。通过分析总结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与成效,进一步验证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总结可借鉴的经验模式,以期为全国其他省份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的方式了解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以调研获取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定量研究,不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成效,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信息化政策措施。【结果】山东省主要开展了省级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三网融合”信息服务高速通道建设,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工作。目前,省级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并试运行,建成了覆盖面广、快速便捷的农业信息服务高速通道,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了2 000多个示范性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围绕蔬菜、果树、畜禽、水产等重点产业开展了科技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等示范工程,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信息化成果,探索建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长效机制,有力推动了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结论】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关键举措,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山东省乃至全国发展农业信息化,实现“四化同步”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提出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同时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为领导部门决策和管理部门制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分析我国开展至今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相关问题,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对应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