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现状,及目前杨凌为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转换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杨凌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指出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对当前影响杨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促进农民合作组织良性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关于杨凌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大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保证农村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杨凌是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解决杨凌农民的增收问题,对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凌肩负使命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先选择生物产业。从分析杨凌生物产业集群要素入手,提出了杨凌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以期促进杨凌示范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凌农业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政府组织、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农户实施”的路子,收到了明显效果。2001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2142元,比上年增加337元。2002年农民2486元,比上年增长344元。两年增长速度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6.
基于陕西省杨凌五泉镇椒生村的抽样调查资料,以椒生村苹果销售网络为研究对象,探索杨凌的苹果销售网络,提升杨凌苹果的销售能力,研究如何突破杨凌苹果传统的销售渠道模式,创建新型的杨凌苹果销售渠道,促进杨凌苹果快速有效地流通。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实践探索——以杨凌示范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唯一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区的杨凌,出现了一大批失地农民,为了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实现农民增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生存权利,发挥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头作用,杨凌示范区不但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SYB”创业培训模式和“四位一体”的就业培训模式,而且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为顺利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杨凌示范区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杨凌是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农业科技创新、科教体制改革、产学研结合等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经过六年的实践与探索,基本形成了具有杨凌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杨凌农业科技模式推广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杨凌农业科技模式推广类型较多,其中“政府+企业(公司)+科教(单位、人员)+农户”的模式较为适合农村实际需要。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参与者各方均以法人资格承担义务和责任,并发挥各自的不同作用,但都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农户实施的运作机制。用利益机制把企业、专家和…  相似文献   

9.
业界动态     
第19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开幕11月20日,第1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开幕。本届杨凌农高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创新、合作与农业现代化"为主题,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力求通过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实用技术、名优新特产品展示及相关活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搭建舞台,为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更多资本流向涉农  相似文献   

10.
杨凌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阶段,建立新时代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至关重要。文章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陕西杨凌农技推广为个例,分析了杨凌进行农技推广的各类丰富资源,并总结了当前杨凌初见成效的,尚在摸索前进的农技推广模式——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1.
晋中市是山西省主要农区,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近期和今后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走访农户、与基层干部座谈和听取市、县两级汇报等形式,对晋中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研究分析了晋中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及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供给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把这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现阶段实际,阐述了限制农产品产量不能增加中国农民收入,只有转移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劳动力中,发展区域优势行业、畜牧、水产养殖业,加大劳动力输出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的效益,才能使中国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王玲 《现代农业科技》2014,(14):348-350
以泰兴市黄桥镇为例,总结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深入探讨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并从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加快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健全保障救助机制、强化组织推进5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以为新时期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7省份1 059户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克服农村居民参与农业科技培训的样本选择性偏误问题,实证分析农业科技培训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虑了农业科技培训的样本自选择问题之后,农业科技培训对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作用更小,统计描述分析或者最小二乘法估计会高估农业科技培训的增收效果。培训方式和培训费用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影响。田间示范的培训方式更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所支付的培训费用越高,其收入也相应的越高;培训费用由农村居民个人支付比由政府支付收入提高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其他收入来源相比,对于藏富于民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当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的条件下,应将家庭经营性收入置于优先地位,并配合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实现农民稳步增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的约束日益增强。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支撑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威胁着2020年我国农民收入倍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利用DEA-Tobit二阶段回归模型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综合效率较低,相对于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偏低可能是主要原因;另外,农业科技投入、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以及农户家庭经营规模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效率的重要因素。其政策含义在于,我国应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农业劳动力结构性转移,加强对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贫困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减贫增收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减贫中的作用及对贫困社员的增收作用机制,构建了能力视角下的贫困农户参与合作社减贫的内在机理与理论框架,并根据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等方法,以信息获取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需求表达能力3个社员能力维度,检验其在合作社中贫困农户的参与行为和减贫增收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贫困社员收益的提高程度不仅取决于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资本参与和农业生产经营等业务参与行为,更取决于社员个人能力的提高程度;2)在贫困社员三个维度的能力中,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对其收益提高的影响程度最大;3)为了促进社员稳定可持续减贫与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在鼓励贫困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更应注重提升社员的各维度能力。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己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而过多的农业人日滞留在农村则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症结所在。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降低农业人日,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6-2011年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机构人均贷款额的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效率的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加会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增加获得贷款的农户比例也能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部地区除外),而单纯增加可发放贷款的农村金融机构比例、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比例、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量很有可能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应该提高金融机构发展效率、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和人均贷款额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来自滇西南山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杂交玉米技术对农户收入、农户生计策略和农户间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方法】利用可行性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农户收入决定因素和农户生计策略决定因素,并采用基于回归分解的方法测度杂交玉米技术采用对农户间收入差距的贡献。【结果】杂交玉米技术采用对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杂交玉米面积比重每增加1%,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0.5%;杂交玉米种植面积比重每增加1%,农户人均粮食作物收入增加2.5%。杂交玉米技术采用对农户间收入不均等的效应仅为0.005。【结论】在滇西南山区,杂交玉米技术既可增加农户收入又不会导致农户间收入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