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研究播期对玉米生长及物质生产的影响,以京农科728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6月1日、6月8日、6月15日和6月23日4个播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玉米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在出苗至抽雄阶段.随播期的推迟,京农科728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在6月8日达到最大值;郑单958在6月1日播种产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播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对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21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南夏播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郑单21的产量逐渐下降,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降低,生育进程加快,叶面积系数最大值、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但6月15日以前播种的差异不大。适宜生态条件为:全生育期积温2596.2 ̄2764.5℃,至2311.7℃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温度为23.2 ̄24.0℃,至22.7℃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光照514.9 ̄603.2h,至436.7h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光照为4.6 ̄5.2h;至4.3h产量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下玉米郑单958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庆文  吴桂丽  阎立波  陈建新  魏东  黄智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171-16172,16174
[目的]探讨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在不同密度下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的变化。[方法]在自然条件下,测定郑单958在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的动态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结果]不同密度下,叶面积在抽雄期都达到最大值;而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与生育进程间呈"S"型生长曲线。[结论]在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和最终积累量方面都表现出种植密度①〉种植密度②〉高于种植密度③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播期对饲用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探索饲用玉米的适宜播期。[方法]以青贮50为试材,对不同播期下饲用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乳熟末期和成熟期饲草的产量进行研究。[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到达各物候期的日期延后,不同处理相同生育阶段的天数减少,最晚播种的玉米花粒期天数增多。全生育期和抽雄至乳熟末期的天数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至6月15日播种的玉米天数最少,6月30日播种的玉米天数增多。五叶期玉米的株高随播期的推迟而增高。拔节期以6月15日播种的玉米株高最高,之后至开花吐丝期以5月30日播种的玉米株高最高。抽雄期玉米的单株绿叶数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灌浆后期至成熟期晚播玉米的单株绿叶数较多。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鲜物质积累量、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均减少。[结论]在饲用玉米的适宜播期内,播种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漯玉16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分别在6月1日、6月8日、6月15日和6月22日播种,考查品种在不同播期下播种至出苗、播种至拔节、播种至抽雄、播种至吐丝及播种至成熟的天数和产量指标,研究豫中南夏玉米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生育进程及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3个品种播种至出苗及播种至拔节的天数基本没有变化;播种至抽雄和播种至吐丝的间隔天数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变短且趋势一致,播种至成熟的间隔天数也逐渐缩短;3个品种均呈现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播种越晚产量越低的趋势,且同一品种在不同播期间产量差异均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播期对郑单958和登海605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河北低平原区玉米一年一熟制度下夏玉米的适宜播期,以该地区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登海605为试验材料,设置5月5日、5月20日、6月5日、6月20日4个播期处理,在仅灌溉蒙头水条件下,研究了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后,参试玉米品种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植物干物质积累量均迅速增大,指标值增速均以6月5日播期处理最大;至吐丝期,除登海605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以6月20日播期处理最大外,参试品种其他指标均以6月5日播期处理最大;最终,6月5日播期处理的百粒重最大,穗粒数较多,产量最高。综合考虑2个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表现,认为河北低平原区夏玉米的适宜播期为6月5日左右。  相似文献   

7.
通过播种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品种郑单22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南夏播条件下,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郑单22的产量逐渐下降,稳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降低,叶面积系数最大值、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生育进程加快,但6月15日以前播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8.
灌浆期低温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了6月15日(对照)、6月25日和7月5日3个播期,研究灌浆期低温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生产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夏玉米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指导生产实践和实现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6月25日和7月5日播期的夏玉米在灌浆期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受胁迫程度随之加剧,这2个播期的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群体生长率均较对照呈逐渐降低趋势。3个播期的单位面积总粒数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千粒重在不同播期间差异显著,最终6月25日和7月5日播种的玉米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了17%和31%。因此,应该选择适宜的夏玉米播种时间,降低玉米在灌浆后期遭遇低温逆境的几率,进而保障玉米生育后期的正常灌浆,最终实现玉米抗逆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试验目的:研究播期对宁夏南部山区甜荞2个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月3~27日之间播种,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期明显缩短,但不同品种之间没有差异;在6月3~27日之间播种,对出苗率影响不大,但播期推后,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出苗率较高。在6月3~27日之间播种,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差异。在生长发育方面,6月3~15日播种,能有效地积累干物质的量;宁荞1号、信农1号品种不同播期下甜荞籽粒灌浆速率基本一致,均成"S"型曲线,较6月15日播种,适当的提前或推后播种,都能提高灌浆量,但差异不显著。在产量方面,若要获得高产,最佳播期为6月15日左右,也可以提前到6月3日,推后到6月21日。  相似文献   

10.
在河南驻马店市对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18分6个不同播期进行播种试验,通过对不同播期间的生育期、株高、干物质积累、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分析比较,初步得出该品种在豫南地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26日~6月20日,为该品种在豫南的高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旱地粮用豇豆高产栽培技术,2015年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阳曲县河村示范基地,采用裂区设计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粮用豇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种植出苗率较露地种植增加10.5%,且明显加快粮用豇豆的生育进程,出苗期提前1d,分枝抽蔓期平均提前2d,开花结荚期平均提前3d。其中覆膜种植和露地种植对豇豆生长影响的最大差异在分枝抽蔓期,株高、复叶数和分枝数显著大于露地种植,为取得高产奠定基础,实收产量和理论产量分别较露地种植增加27.4%和20.5%。覆膜种植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为11.3万株/hm~2,且随密度增加产量的变化呈倒抛物线型,而露地种植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仅为7.5万株/hm~2,且随着密度增加,产量显著降低。该区域旱地粮用豇豆采用覆膜种植,播种密度为11.3万株/hm~2时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限棉田膜下滴灌水盐运移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不同年限膜下滴灌棉田中播前、苗期、盛花期、收获期4个不同时期在1m土层内水盐运移规律的田间试验资料分析。初步得出,相同年限棉田在4个不同的生育阶段各土层在播前土壤含水量较大,到苗期含水量减少,灌头水后含水量逐渐增大,到盛花期含水量达到最大,而后含水量又减少,到收获期含水量达到最小;含盐量的变化特征是相同年限棉田在播前含盐量很大,苗期含盐量降低,到盛花期含盐量升高,到收获期含盐量又降低;在相同的生育阶段,不同年限的棉田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盐分累积逐渐增加;30-60cm深度是棉田盐分最大聚集区。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播种密度对优质强筋小麦西农585生长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在固定播期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播种密度(86kg?hm-2、129kg?hm-2、172kg?hm-2、215kg?hm-2、258kg?hm-2)的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对越冬期的单株分蘖、次生根数和拔节期的叶龄、次生根数影响显著;对不同生育时期群体大小影响显著,且群体基本苗数、冬前最大茎蘖数、春季最大茎蘖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对株高、穗下第一节间长、基部第一节间长、基部第二节间长影响不显著,对穗长影响显著;对产量、成穗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且产量和成穗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播种密度为172kg?hm-2时产量最高,成穗数最大。因此,播种密度对西农585生长特性及产量性状影响较大,西农585在关中灌区生态条件下适宜播种密度为172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造林密度对白杨杂种无性系初期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威县毛白杨繁育基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造林密度(2 500、1 667、1 111、833、625、500、417株/hm2)对5年生毛白杨杂种无性系S86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讨造林密度对生长性状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造林后4年,造林密度对林分胸径、立木单株材积的影响效用突显出来并达极显著水平,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仅在造林当年显著,对蓄积量的影响在前5年内的各年均呈显著水平;造林密度与胸径、单株材积的生长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蓄积量的生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树高生长呈显著负相关。造林密度对生长指标连年生长量的影响与造林密度和生长指标有关,一般造林密度超过1 111株/hm2时,连年生长量峰值出现较早,速生期持续期较短,低密度林分连年生长量峰值出现较晚;培育短周期S86无性系工业用材林,在造林后2~4年内是林分的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15.
以提那罗爪哇大豆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底肥、追肥、灌水次数对提那罗爪哇大豆生长、草产量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植密度1.0 m×1.0 m处理,生长量最大,主蔓长205.33 cm,但草产量最低;种植密度0.5 m×1.0 m处理,产量最高,为1 074.84 kg/hm~2。(2)2个磷肥水平处理生长量、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高于未施磷水平。磷肥水平1 kg/102处理,主蔓长208.00 cm,一级分枝数25.33枝/株,草产量2 724.53kg/hm~2,种子产量最高,为1 022.99 kg/hm~2。(3)每株追施尿素6 g水平处理,生长量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主蔓长193.67 cm,一级分枝数22.67枝/株,且草产量比其它2个处理高,为2 690.20 kg/hm~2;每株施尿素3 g处理,种子产量比其它2个处理高,为824.71 kg/hm~2;(4)15 d灌溉1次水处理,生长量和种子产量均高于其它2个处理,主蔓长166.67 cm,一级分枝数21.00枝/株,种子产量1 050.62 kg/h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中林和中林232两个无性系人工林生长特性进行分析,为2个无性系人工林的集约经营及其木材的合理加工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个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模型和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规律.[结果]中林杨2个无性系的高生长与胸径生长同步,生长中后期单株之间差异明显;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与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几乎同步出现,胸径亦如此,树高连年生长量在接近第4~5年与平均生长量相交,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第4~6年相交.[结论]从18年生的2个无性 系生长过程来看,生长可分为3个时期:第0~5年为幼树期,树高、胸径生长比较快,第6~9年为速生期,树高、胸径生长急速上升,第10~18年为近熟期,树高、胸径生长趋缓.中林杨材积的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第7~10年相交,达到数量成熟,此时可进行轮伐.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张家口坝上地区覆膜栽培条件下油用亚麻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2因素(亚麻品种、种植密度)3水平(品种为坝选三号、陇亚杂1号和陇亚10号,行距为24、20和16 cm)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全膜穴播种植(8粒/穴,穴距30 cm),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油用亚麻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倒伏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除陇亚杂1号行距24 cm与16 cm处理的株高、坝选三号行距24 cm与16 cm处理的千粒重差异较大外,不同密度处理的其他主要经济性状以及生育期和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坝选三号、陇亚杂1号和陇亚10号分别在种植行距为20 cm、24 cm和16 cm时产量最高,分别达到了2 146.65 kg/hm^2、1 953.30 kg/hm^2和1 650.00 kg/hm^2;但倒伏率均以行距24 cm处理最高,行距20 cm处理倒伏率均较低。综合分析密度对油用亚麻产量、主要经济性状和倒伏率的影响,认为坝上地区覆膜条件下种植油用亚麻时以行距2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8.
针对脱毒甘薯原原种特殊的生长环境,研究了氮肥、栽培密度2因素与脱毒甘薯原原种产量及生长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栽插鲁薯7号快繁试管苗6.75万株,施纯氮15kg,产量可达8692kg/hm2,最大叶面积到达时间较同品种未脱毒甘薯提前5~10d;针对脱毒甘薯营养生长期长,块根膨大期短的特点,提出了控制氮肥的用量,适当增加栽插密度以提高甘薯单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泗阳地区南方型杨树适宜采伐期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科学确定泗阳地区南方型杨树的适宜采伐期,在同一立地条件下采取3 m×4 m、4 m×6 m、6 m×8 m 3种不同密度进行栽植,通过连续12年的生物量和造林成本的核算,分析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作为采伐期依据。结果表明:南方型杨树造林密度208~833株/hm2的最佳采伐期为12~13年。  相似文献   

20.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半干旱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全膜双垄沟播(T4)最高,较其他处理光合能力强,有利于光合物质的形成.说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T4)种植能够有效解决光合缺水的问题.全膜双垄沟播(T4)、全膜平作(T3)、全膜双垄沟播+休闲期免耕秸秆覆盖(T6)的光合午休现象较其他处理弱;在玉米抽雄期前全膜双垄沟播(T4)较平作和休闲期免耕处理SPAD高,能够增加玉米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为玉米前期的生长发育及后期的丰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