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根据裕民县自然生态环境优势,针对存在的旱地小麦栽培管理技术不完善、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和技术储备,形成了裕民县雨养旱作区有机春小麦的生产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田间管理、收获环节的技术要求。为塔额盆地雨养旱作区作物高产稳产与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低产田小麦节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层浅薄、土壤养分贫瘠、蓄水能力差是中低产田的基本特征,而在北方旱作区,水分是中低产田小麦产量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栽培上,以节水为中心,合理运筹土壤、肥料、种子等生产要素,提高水分利用率,是中低产田小麦增产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低产田小麦节水栽培技术□徐洪海土层浅薄、土壤养分贫瘠、土壤蓄水能力差,是中低产田的基本特征。综合中低产田的生态特点、环境条件和北方旱作区气候特点看,水分是中低产田小麦产量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栽培上,以节水为中心,合理运筹土壤、肥料、种子等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4.
小麦机械化精密播种技术是指用机械将一定数量的小麦种子按照规范化要求的位置(行距、粒距、深度)播入土壤的技术。该技术旨在将传统的“大肥、大水、大播量”的高产栽培技术转变为“足肥、足水、小播量”的更高产栽培技术。其实质是在土壤、水肥条件好的高产地块上,  相似文献   

5.
土层浅薄、土壤养分贫瘠、蓄水能力差,是中低产田的基本特征,而在北方旱作区,水分是中低产田小麦产量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栽培上,以节水为中心,合理运筹土壤、肥料、种子等生产要素,提高水分利用率,是中低产田小麦增产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淑凤 《河南农业》2011,(11):45-45
一、增施肥料.以肥补晚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小麦眙里富,底肥要上足”。因为晚播小麦一般前作养分消耗多。土壤速效养分少,再加上晚播小麦前期苗小苗弱吸肥能力差。因此必须对晚播小麦加大施肥量。以补充土壤中有效养分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禹州市旱作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5.6%,旱作区小麦产量的高低关系着全市小麦产量的丰收。本文从品种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及适时收获的标准等关键技术措施方面,提出了旱作区小麦综合增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小麦年播种面积6.3万hm2左右,其中,旱地小麦占95%以上,小麦产量受降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很大。针对晋城市小麦生产中的突出矛盾和栽培特点,对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积极探索,即围绕“水”是旱地小麦生产的最大限制因素,从土壤、肥力、品种、栽培、管理等多方面采取蓄水、省水、调水、保水、节水和抑水等各项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近几年,通过以上各项栽培技术措施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晋城市旱地小麦产量在正常年份平均单产达到250kg/667m2,高产地块可达到300~350kg/667m2;在丰水年份平均单产可达300kg/667m2以上,高产地块可超500kg/667m2,实现了大旱之年不减产或少减产、正常年份稳产高产、丰水年份更高产的目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旱作区种植果树,因自然降水与果树生育期需水的不平衡、不适应性,影响了水果品质及产量,成为旱作区果业发展的瓶颈.以下介绍的灌溉技术并非传统灌溉意义上的充分灌溉,而是一种调节性灌溉,可以说灌的是"丰产水",在特别干旱的年份又可说灌的是"保命水".该技术措施适宜年降水在400毫米以上的旱作区运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通过实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的生产和产量的影响,从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含量、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小麦叶绿素含量和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和籽粒产量四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稻麦轮作农田氮素流失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监测和采样分析,研究上海稻麦轮作农田氮素流失特征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稻季地表排水、麦季径流和渗漏水中氮素流失影响显著。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过量施肥和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是土壤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可减少农田氮素流失,且对产量影响不大。因此,改进传统的施肥模式,加快制定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控制农田氮化肥流失污染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验表明,从整体来看,小麦的地上部分氮素在成熟期明显减少,而豌豆则无,至少采用差数法看不出其损失。氮素损失数量与土壤供氮水平有关。供氮较充分时,损失少;供氮不足时,损失反而严重。在缺磷严重的土壤上施用磷肥,豌豆后期地上部分的氮素反有减少;在其他情况下,则有所增加。施磷肥有助于小麦成熟期地上部分氮素的增加,施氮磷则可使其明显降低。在供氮较高土壤上施用氮肥,小麦后期氮素减少;在供氮较低的土壤上则相反。施肥对增产的影响取决于对其植株体内的含氮百分率影响的大小。施肥后,小麦前期含氮百分率高者,后期氮素总量均降低,反之则增加。  相似文献   

13.
多效唑在小麦上应用得当能获得增产.中产田在越冬初期叶面喷洒能提高亩穗数而获增产;有倒伏危险的高产田在起身期喷洒能有效地防止倒伏而避免减产;对发育过快冬前旺长的麦田在越冬初期喷洒可防止冻害发生,避免减产.用量以15%可湿性粉剂每亩40克左右加水30公斤为宜.  相似文献   

14.
基于湖南、北京两地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开展了不同土壤类型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褐潮土和红壤2种不同土壤类型上,有机无机均衡施肥(NPKM)均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长期不均衡施用无机肥土壤中N、P、K养分在2种土壤上则表现出较低的水平,尤以红壤上降低最为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与对照处理(CK)相比,在红壤上增产788.32%,对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88.74%;在褐潮土上增产828.05%,对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89.22%.在2种土壤类型上无机均衡施肥(NPK)小麦产量差异比较明显,在褐潮土上的增产潜力高于红壤,而不施P的NK处理小麦则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在褐潮土上减产15.86%,在红壤上则绝产.研究同时发现,在2种土壤上小麦增产途径有所不同,在褐潮土上应以增施磷肥和提高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为主,而红壤则以增施有机肥和提高小麦的穗粒数为主.  相似文献   

15.
江苏太湖稻麦两熟地区生态、经济施氮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单位氮素的产量、边际产量以及生产弹性系数、产投比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稻、麦籽粒氮肥当季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表现为先增后降 ,秸秆氮素利用率基本上呈上升的趋势 ,说明在该地区稻麦两熟制度中存在着氮素奢侈吸收现象。应用传统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方法求算出当地稻麦两熟的周年生态、经济施氮量分别为 2 81 .9和 3 3 6.3 kg/ hm2 。  相似文献   

16.
吴海英 《北京农业》2011,(36):164-165
水分是中低产田小麦产量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栽培上,以节水为中心,合理运筹土壤、肥料、种子等生产要素,提高水分利用率,是中低产田小麦增产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年不同氮磷钾配施对砂姜黑土麦玉轮作体系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适宜豫东南砂姜黑土麦玉一体化种植的氮磷钾配施模式。【方法】于2012—2014年连续两年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典型砂姜黑土区设置氮磷钾不同配施大田定位试验,研究磷钾肥总用量不变、2种氮用量投入水平下麦玉两季磷钾配施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体系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其中,氮肥设全年用量360.00kg·hm~(-2)和540.00 kg·hm~(-2)两个梯度,磷钾肥总量不变,设计4种配施方式,即麦季全磷玉米全钾(磷肥和钾肥分别全部施用于小麦季和玉米季)、麦季全磷玉米重钾(磷肥全部施用于小麦季,钾肥按麦玉两季42﹕58的比例分配)、麦季重磷玉米全钾(磷肥按麦玉两季64﹕36的比例分配,钾肥全部施用于玉米季)、麦季重磷玉米重钾(磷肥按麦玉两季64﹕36的比例分配,钾肥按麦玉两季42﹕58的比例分配)。【结果】高氮水平下麦玉两季磷钾肥分施能促进作物产量三要素的协调发展,显著提高冬小麦的穗数和夏玉米的穗长与行粒数,且两年度单季作物和全年籽粒产量均以麦季重磷且玉米季重钾P8处理最高,周年产量分别达21 274.2 kg·hm~(-2)和20 219.1 kg·hm~(-2)。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地上部养分含量大小均表现为氮钾磷。与低氮水平相比,高氮水平有利于提高植株地上部总氮、磷、钾的含量,然而氮素的偏生产力(NPFP)、吸收效率(NUPE)、利用效率(NUE)有所降低。磷钾肥分施不仅能促进冬小麦和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还可有效防止元素的流失,提高作物对磷素和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显著提高磷钾两类元素的偏生产力(PFP)、吸收效率(UPE)。而磷钾全施在麦玉某一季作物上,由于磷肥易固定、钾肥易流失的原因,造成肥料后效减小,下茬作物因养分供给不平衡而影响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致使产量降低。低氮水平下麦季重磷、玉米季重钾P4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利用较其他处理表现较优;高氮水平下麦季重磷、玉米季重钾P8处理的单季和周年氮素偏生产力及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综合考虑养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麦季重磷、玉米季重钾配施模式有利于养分效率和产量的同步提高,可作为豫东南砂姜黑土及相似生态类型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高产高效施肥的优选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防雨棚控制条件下,采用最优设计和盆栽试验,研究水分和肥料对冬小麦、春玉米、夏谷子的产量及生物学产量效应指数,作为评判旱地水肥关系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的水肥效应是水分大于肥料,谷子则是肥料大于水分,并提出了作物的肥水需要量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平凉市黑垆土区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机械施肥方式及配施生物有机肥下冬小麦肥料利用率,提高当地冬小麦生产的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和小麦增产。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等冬小麦氮磷钾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机械施肥方式及配施生物有机肥均能够更好地促进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其中配施生物有机肥对促进冬小麦增产,提高氮肥、磷肥利用率效果较好,而测土配方施肥对提高钾肥利用率效果较好。通过对各试点冬小麦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及其养分分类归并,应用肥料利用率计算方法得出,平凉市冬小麦生产中氮肥、磷肥、钾肥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0.57%、20.61%、61.06%。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氮素渗漏淋失规律测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麦田渗漏水中氮素的变化动态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冬小麦田渗漏水中氮素以NO3-N为主,NO3-N作为氮素在土壤中流失的主要形态将成为施用氮肥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施用精制有机肥代替部分化学氮肥有利于减少麦田渗漏水中氮素的淋失,施用腐熟的精猪粪没有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