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川北地震灾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和农耕地)为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并探讨土壤有机质与抗蚀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增加,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降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呈现出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农耕地的规律;土壤有机质与绝大多数土壤抗蚀性指标呈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能较好地表征土壤抗蚀性,慈竹林对于提高研究区土壤抗蚀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赣县稀土采矿区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6个指标中,优化得到赣县稀土采矿区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7个最佳评价指标:分散系数(X1)、团聚度(X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3)、>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4)、<0.05 mm粉黏粒含量(X5)、>0.25 mm团聚体破坏率(X6)和<0.001 mm黏粒含量(X7),并以此为变量分析比较不同林龄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巨桉林地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为:1年生林地>2年生林地>4年生萌芽1 a林地>裸露地。在此基础上,以上述7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以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Y)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稀土采矿区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方程为:Y=0.309 X1+0.038 X2 -0.161 X3 -0.643 X4 +0.491 X5 -0.032 8 X6 +0.129 X7 +41.637,因子决定系数R2=0.991 5,F=49.84,各因子间显著相关,方程拟合较好,可为构建稀土采矿区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混交比的桉杉混交林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凤贵 《华东森林经理》2011,25(3):25-28,32
通过不同混交处理,12年生巨尾桉、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差异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混交处理桉杉混交林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差异程度取决于桉树混交比例,桉树混交比例越大其差异程度越显著,也就是说混交比例直接左右着各肥力因素:土壤最大持水量呈正相关、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土壤速效养分呈上升趋势、土壤水解总酸度则呈下降趋势;处理间土壤微团粒所占比例差异极显著、土壤团粒结构体所占比例差异显著、土壤结构破坏率(下降)则差异较显著;土壤生物活性(酶活性)形成一个既定的酶活性增强梯度。桉杉混交林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和通透性能,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养分的归还量和养分循环速率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处理中的3桉:1杉是较为理想的混交(株间)组合。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一个林龄序列的巨桉林地枯落物储量、持水量、吸水率、土壤持水性能等与细根生物量关系,结果表明:(1)枯落物现存量在不同林龄林分中表现为5 a〉6 a〉2 a〉4 a〉1 a〉3 a。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为,7—10月凋落量(5.581 t·hm-2)〉1—4月凋落量(1.619 t·hm-2)〉10—1月的凋落量(0.152 t·hm-2);(2)枯落物持水量的变异性较大,同一个季节不同林龄林分的枯落物持水量差异显著,1~6 a平均持水量分别为:9.804 0、12.821 8、7.7508、5.949 8、17.004 2和14.459 6 t·hm-2。枯落物吸水率与浸泡时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其季节差异在浸泡的前4~6 h表现很明显,一般为秋〉冬〉夏〉春季;林龄差异表现表现为4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的吸水率最差,1年生的最好;(3)各林龄林分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季节的基本趋势是:秋〉夏〉春〉冬季(P〈0.01)。林龄趋势为:6年生细根生物量最大(0.906 3 t·hm-2),3年生最小(0.537 7 t·hm-2)。巨桉幼龄林(1~2 a)细根生物量与枯落物持水量及其浸泡时间显著相关,随着林龄的增长,这种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该文综述了国内外抗蚀性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分析了抗蚀性指标(土壤团聚体特征、土壤根系特征、土壤孔隙度特征、土壤水分状况特征、土壤机械组成特征等)、土地利用类型(天然林、人工林、坡耕地、荒草地等)、土壤类型(褐土、红壤、棕壤等)与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常用的评价方法,并对今后抗蚀性指标的采用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耕地为对照,对花江峡谷示范区5种典型退耕还林还草地土壤结构特性及抗蚀性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5种退耕模式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团聚状况和团聚度,而降低了土壤分散率。除退耕车桑子地降低了0.25mm团粒含量和增加结构破坏率外,其他几种退耕模式均降低了土壤结构破坏率。以模糊隶属度模型对研究区土壤抗蚀性进行评价,不同退耕模式土壤抗蚀性指数表现为退耕香椿林(0.547)退耕撂荒地(0.481)退耕油桐林(0.468)退耕车桑子地(0.460)退耕花椒地(0.307)耕地(0.285)。综合分析表明,退耕后区域土壤抗蚀性有了明显提高,土壤生态功能得到改善,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和减少人为干扰是比较适宜的植被恢复方式和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下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的抗蚀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区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林下不同层次土壤均具有较强的抗蚀性,上层土壤抗蚀能力略高于下层。林内枯落物储量多,水文功能明显。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2.65~40.06 g/kg。土壤结构良好,大粒径团聚体含量较高,非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10 mm、>2~5 mm和≤0.25 mm 3个粒级为主。水稳性团聚体>7 mm粒径的基本上消失,相比于非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其余各级团聚体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抗蚀性指数K值方面,不同层次土壤抗蚀性指数K值与时间呈明显对数函数关系:y=-a ln(x)+b。  相似文献   

8.
对钱塘江源头地区8种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抗蚀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根系特性进行了测定。经主成分分析,从8个用于表征土壤抗蚀性的指标中,筛选出反映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3个最佳指标为:水稳性指数、﹥0.25 mm水稳性团粒、﹥0.5 mm水稳性团粒;对植物根系特性与土壤抗蚀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 mm细根能有效提高土壤抗蚀性,在表征根系的参数中,根体积和根表面积能更好反映根系提高土壤抗蚀性能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间伐未混交和间伐后混交处理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林分光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间伐强度(T1=56.5%、T2=70.7%和T3=85.9%),以未间伐林分为对照(T0),间伐后部分林分按1∶1∶1的比例分别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T1-M)、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T2-M)和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T3-M),分析尾巨桉人工林林分光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间伐后林分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平均叶倾角(MTA)显著高于T0处理,T2-M处理的林分LAI最高。在0~20和20~40 cm土层,T3和T3-M处理的土壤pH值均显著高于T0处理;T2和T2-M处理的土壤容重均显著低于T0处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高于T0处理;T1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T0处理;T1-M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和全钾含量均高于T0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分光环境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按径级标准木法,测定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第1,2,3代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分别为37.81,37.02,26.59 t/ hm2;林分年净生产力分别为12.60,12.34,8.86 t/(hm2·a);干材年生产力分别为6.12,6.14,4.33 t/(hm2·a)。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趋势不明显,第2代林干材生产力高于第1,3代林。  相似文献   

11.
南亚热带桉树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桉树林(第2代和第1代)和杉木针阔混交林(10~11 a和5~7 a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南亚热带4种试验林0~100 cm土层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针阔混交林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高于桉树林,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却显著低于桉树林(P<0.05),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中有效水的贮存容量高于桉树林。受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影响,针阔混交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显著高于桉树林(P<0.05)。4种试验林田间持水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4种试验林土壤保水能力基本一致。4种林分凋落物量表现为桉树林Ⅳ>桉树林Ⅱ>针阔混交林Ⅰ>针阔混交林Ⅲ,桉树林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P<0.05)。  相似文献   

12.
对广西钦州市北区平吉紫胶林场尾巨桉( DH32 - 29)和尾叶桉(U6)人工林一代林与二代林(第一代萌芽林)蓄积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尾巨桉(U6)第二代林木单位面积年均蓄积生长明显低于一代林木,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对地力衰退影响也较大;而尾巨桉( DH32 - 29)第二代林木单位面积年均蓄积量与第一代林基本持平.说明尾巨桉人工林更适合在试验区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根际与根外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研究表明,根际与根外细菌和放线菌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都表现为秋季显著高于冬季,而真菌数量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巨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R/S值为1.40),各季节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高于根外;巨桉人工林根际土壤好气性细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毗邻青冈次生林,根际土壤有效养分指标大多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青冈次生林;根际土壤微生物与根际土壤养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根际土壤有机质、水解N、速效P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尖山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坡面产流产沙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玉溪市小尖山流域径流小区进行定位观测试验,对珠江石灰岩溶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坡面产流产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该小流域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雨季(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3.2%,当降雨量大于5mm或10min雨强大于9mm/h时都会使该流域坡耕地发生产流.②灌草丛和次生林比坡耕地减少产流54.29%和92.06%,比人工林减少产流52.78%和87.13%.4个径流小区的产流大小顺序为:坡耕地〉人工林〉退耕地-灌草丛〉次生林.③土壤侵蚀量随着径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灌草丛和天然次生林分别比坡耕地减少土壤侵蚀量95.96%和99.02%,比人工林减少土壤侵蚀量64.60%和91.40%,其大小顺序与产流量一致.坡耕地、人工林、灌草丛的侵蚀量主要是由几次单次侵蚀贡献的,而次生林则是平均贡献.因此次生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最好,在建立人工林时,应该考虑合适的复层结构,乔灌结合才能达到水土保持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华西雨屏区巨桉中龄林土壤呼吸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月至2009年11月,对华西雨屏区巨桉中龄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0kg N.hm-2.a-1)、低氮(50 kg N.hm-2.a-1)、中氮(150 kgN.hm-2.a-1)和高氮(300 kgN.hm-2.a-1)。每月下旬,采用红外CO2分析法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并定量地对各处理施氮(NH4NO3)。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出现在5月份;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12 h平均值均表现为对照低氮中氮高氮;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10 cm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关系;利用温度单因素模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大部分;模拟氮沉降使得巨桉中龄林土壤呼吸Q10值增大,表明氮沉降增强了巨桉中龄林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福建省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地采集土样,应用土壤化学诊断方法分析不同林龄的尾巨桉人工林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尾巨桉人工林的生长对土壤化学性质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桉树的生长,土壤N、P、K、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了5个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各层土壤容重均呈现随林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孔隙度随林龄增加有所增大,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现随林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0~100cm土层的土壤最大贮水力排序为:7年生(585.39 t·hm-2)>3年生(582.93 t·hm-2)>5年生(580.41 t·hm-2)>1.5年生(570.99 t·hm-2)>1年生(570.63t·hm-2),土壤有效贮水力排序为:1.5年生(59.50 t·hm-2)>7年生(46.96 t·hm-2)>1年生(22.47 t·hm-2)>5年生(22.46 t·hm-2)>3年生(13.82 t·hm-2)。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平和县山格镇林场2006年巨桉造林地上设立3个标准地,对土壤微量元素进行取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巨按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其土壤Fe、Mn、Cu、B含量逐年递减明显,尤其是第四年减少幅度最大,但土壤Zn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对地处南亚热带的广西高峰林场林业示范基地不同林龄的尾巨桉林、灰木莲林和厚荚相思林3种人工林林地0~40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林地的土壤较为疏松,持水性能较强;土壤养分含量除磷元素相对偏低外,其他元素的含量较为丰富。其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物理性状优良度的排序为:灰木莲林〉厚荚相思林〉尾巨桉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分林地土壤除pH值差异显著外,其他指标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184柱花草(Styiosanthes guianensis)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 Pennisetun americanum × Pennlsetum purpureum )×Pennisetum purpureum cv.Mott在桉树林下间种,间种方式有2种:桉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