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特点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黑龙江省大豆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国外大豆大量进口的现实情况,探讨了黑龙江省大豆发展方向。提出了以确保国内市场,兼顾国外市场,重点发展食用大豆和靠国家投入发展油用大豆的生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大豆消费量日益增加,而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主产区,面积最大、总产最多,但是单产水平较低,品质也有待改进,总产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大豆解决,伴随进口量的不断攀升,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受国际大豆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加,延缓了大豆生产的发展。所以发挥黑龙江省大豆的特色优势,增强国产大豆竞争力,可以推动我国大豆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应重点发展食用大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进口大豆数量占我国大豆消费总量比例越来越大和大豆价格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为了稳定提高国产大豆价格,提高大豆生产效益,我国应该注意发挥本国大豆优势特色,重点发展食用大豆.形成低价进口高油大豆,高价出口食用大豆新格局.同时提出了促进大豆高效益生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不同生态区优良大豆品种的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年大豆种植面积约 30 0~ 4 0 0万亩 ,单产水平一直徘徊在 85~ 90公斤之间 ,较全国平均水平 1 1 0公斤低 2 0~ 2 5公斤。近年来 ,我省育种工作者针对各地不同生态特点和病虫害发生情况 ,培育出一大批优良品种 ,在“八五”、“九五”共审定品种 1 4个。如“晋豆1 9” ,先后参加过全国北方春大豆区试、全国黄淮海夏大豆区试 ,平均每亩达到 1 67公斤和 1 73 9公斤 ,比对照增产 1 0 0 %和 2 3 1 9%。为此 ,根据我省不同生态区特点 ,合理布局与之相适应的优良大豆品种 ,使良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及稳定性得以充分发挥 ,是提高我省大豆生产…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小黑豆抗源和具有优良农艺性状黄豆品种为试材,利用43个随机引物对其总DNA进行扩增,其中15个引物没有扩增产物,28个引物在供试品种的DNA扩增中产生多态性,11个引物产生特异性片段,将不同品种产生的特异性片段与品种抗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进行综合分析,表明不同品种产生的特异性片段可能与该品种抗胞囊线虫的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中国大豆供求失衡,振兴大豆产业势在必行.北方大豆正面临单位土地产出率低带来的比较效益低下、产销分离引起的成本增加、大面积重迎茬种植带来的减产严重、油酯和蛋白质含量不高等不利因素,限制了进一步发展.套作大豆作为南方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的主体作物,具有与主要粮食作物和谐共存,蛋白质含量高、利于食用和加工业的发展,减轻季节性干旱的危害、实现抗旱增收等优点,发展潜力巨大.作者认为稳定北方大豆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南方套作大豆是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7.
欧洲大豆原料及大豆食品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很多地方都在发展大豆产业,这里主要介绍欧洲的大豆食品、大豆产业的一些情况。我在欧洲做了十五年的生意,多年的工作经历给我的感觉是欧盟情况和中国相比略有不同。我先简单介绍一些欧洲大豆产业联盟、大豆蛋白产品和大豆产品、市场机遇(创新及消费者趋向、源头和可追溯性、健康交流)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浙江农科院原作物所(现称浙江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简称作核所)有三位朱姓大豆科技工作者,分别是朱文英、朱丹华和朱申龙。朱文英研究员主持选育了浙春号大豆品种,朱丹华研究员现为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在所内担任党委书记、副所长,主持大豆研究工作,朱申龙主要从事大豆育种研究,也在进行油用橄榄试种研究。当然现在的研究队伍已扩大,引进了五、六位博士和硕士,开展常规利  相似文献   

9.
对育成的春秋大豆新品种,采用当地和异地不同时期种植等农艺措施,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复壮了种性,从而完善了我国南方春大豆及春秋两用型早熟秋大豆的良种繁育体系(图1)。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豆市场近年来进口量巨大,形成了国产大豆,美国大豆,南美大豆三方存的问题,在价格上,时间上断绝了国产大豆价格暴涨暴跌的可能性,使中国大豆市场成为平稳的市场。  相似文献   

11.
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育种骨干亲本抗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对抗大豆孢囊线虫病育种中常用的40份骨干亲本进行4号生理小种抗性鉴定,其中感病品种30份,黄粒抗病品系2份,黑粒抗病品系2份,黑粒抗源6份。结果表明:品种间的抗性有极显著差异;抗性的主要差异首先出现在抗性和非抗性品种之间,其次出现在非抗性品种内;抗源材料的抗性非常稳定;亲本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呈连续性变化,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抗性愈强的品种抗性愈稳定,抗性愈弱的品种抗性愈易受环境的影响。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的广义遗传力约为53.9%。  相似文献   

12.
1986—1990年,对全国10,000余份大豆种质进行了大豆孢囊线虫(SCN)1,3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鉴定结果,抗SCN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128份,其中免疫的16份;杭3号小种的品种288份,其中免疫的30份;抗4号小种的11份,无免疫品种。兼抗1、3和4号小种的有4份,免疫和抗病的品种基本是小黑豆类型,多来自山西、河北,其次为陕西和山东。  相似文献   

13.
张国栋 《大豆科学》1994,13(3):252-260
大豆孢囊线虫是美国大豆生产中造成损失最大的病害。目前从理论上用四个鉴别寄主把大豆孢囊线虫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但实际上未发现11号、12号和13号生理小种。通过大规模品种资源筛选,已选出一大批抗源,较好的抗源有Peking、PI88788和PI437654等。大豆品种对孢囊线虫的抗性由少数基因控制,在某些情况下与控制种皮颜色的基因有连锁,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分子标记与大豆的抗性有关,RFLP和RA  相似文献   

14.
大豆抗孢囊线虫病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郝欣先  蒋惠兰 《大豆科学》1996,15(2):103-109
利用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北京小黑豆、哈尔滨小黑豆等材料作抗源,配制杂交组合,成功地选育出高产稳产高抗SCN的黄豆新品种齐黄25和黄种皮新抗源40A、42A系列品系,还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高抗SCN的褐色种皮的齐茶豆1号等茶豆系列品系和黑豆昌黑豆2号。  相似文献   

15.
基因拷贝数变异(CNVs)是引起大豆品种对胞囊线虫抗性差异的因素之一,以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东农L~(-1)0以及感病种质黑农37、绥农10和绥农14为试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QTL位点qscn3-3内27个编码基因进行拷贝数变异分析,F测验表明15个目的基因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拷贝数变异;抗感病品种PCR产物丰度相对值分析结果表明9个目的基因拷贝数在抗感病种质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推测其功能是通过编码抗病蛋白和富亮氨酸蛋白来实现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相关抗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黄淮地区广范分布的优势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SC3、SC7和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分别对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区试和预试参试品种(系)523份(次)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对SC3表现抗病(高抗、抗病和中抗)的材料有262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50.1%;抗SC7的材料有274份,占52.4%;同时对SC3和SC7表现高抗的材料仅有HD21116.同时发现参加安徽省区试预试的大豆新品种(系)在不同年份间对SMV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对SCN的抗性结果显示,远育8号、阜09-242和SK8-3-3等8份表现中抗,占鉴定总数的1.8%,表现中感的有43份,占9.9%,有38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鉴定总数的比率高达88.3%,说明多数大豆品种(系)对SCN的综合抗性较差.对鉴定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只有1份新品系同时对SMV和SCN表现中抗,为SK8-3-3.  相似文献   

17.
马书君  张玉华 《大豆科学》1996,15(2):97-102
1991-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圆和病土盆栽鉴定方法,对安徽、河北、福建、山东等24个省市保存的3355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和186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分别进行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8.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野生大豆是拓宽大豆抗病育种遗传基础的重要种质资源。为开发野生大豆资源,利用SLAF-seq技术,以杂交组合“绥农14×ZYD03685”的亲本、 126个F2单株及其衍生的F2:3家系为试验材料,进行了SLAF标签的开发、遗传图谱的绘制和QTL分析。共获得7783个SLAF标签用于遗传图谱绘制,遗传图谱总长度为2664.2 cM,20个连锁群的平均长度为133.21 cM。两个SCN 抗性QTL(qSCN-1 和qSCN-2)分别位于Chromosome(Chr)18 4.25~4.31 Mb和Chr18 13.50~13.81 Mb,分别解释了 22.96%和10.96%的抗性(胞囊指数)变异,QTL区段内分别包含了6个和14个基因。qSCN-2 区段未见有前人关于 SCN抗性QTL的报道,为新的QTL。本研究为SCN抗性机制解析和利用ZYD03685进行SCN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  相似文献   

19.
在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 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围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町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 2种病害.  相似文献   

20.
以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选育的抗大豆胞囊线虫非小种特异性品种L-10为父本、黑农37为母本杂交所衍生的141个F2:8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作为材料,采用塑料钵柱法在温室病圃对大豆重组自交系抗性进行鉴定,并对抗病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寄生指数与株高、单株荚数、百粒重呈负相关;与花色存在相关,与种皮、种脐色存在显著相关.高抗品系呈现椭圆的粒形、黑色种皮、黑色脐、棕色茸毛为主,这些质量性状可为高抗大豆胞囊线虫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