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旱是日喀则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因此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对于加强当地防灾减灾服务等意义重大。人工增雨作业是通过人为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催化云层中水汽转化为雨滴降落,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空中云水条件。其中积雨云和积层混合云是冬春季节出现降水频率最高的云型,期间应重点将其作为目标云型;夏秋季降水天气多受对流云和积层混合云影响,以对流云出现频率最高,应重点观察是否出现该云型,并抓住有利作业时机。日喀则气象部门不断提高人影质量,多次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障护航。  相似文献   

2.
《农技服务》2016,(16):86-87
本文利用鄂尔多斯市那达慕大会各项活动举办地东胜区和伊金霍洛旗气象站1981-2010年8月18日至28日的历史同期气候资料统计了两地的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特点。结果表明那达慕大会期间东胜区和伊金霍洛旗气温相对较高,高温日数较少;湿度大、降水日数多;风速小,日照较充足。8月18日至28日出现最高气温≥30℃日的概率分别为5%、8%;日降水量≥10毫米的概率分别为11%、8%,出现雷暴日的概率分别为23%和24%。  相似文献   

3.
1960—2011年博州地区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52年(1960—2011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4个气象观测站逐月、季、年降水量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季降水呈单峰型分布,各站夏季降水最多,春季次之,秋季居第3位,冬季降水最少。年均降水以温泉站最多,达232.8 mm,其次为博乐站,阿拉山口和精河站年均降水量较接近。年降水线性倾向率均为正值,即表现为显著增多趋势,其中温泉站增速最快,其次为博乐站、阿拉山口站,精河站增速最小。四季降水均表现为增多趋势,但各站增幅各不相同,冬季博乐站增速最大,其次为温泉、阿拉山口,最少为精河站,秋季仅精河站以3.3 mm/10 a的速率显著增多,春季4站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降水年代际分布4站除温泉站外均以21世纪初最多,20世纪80、90年代次之,20世纪70年代或60年代最少。  相似文献   

4.
<正>受9号台风"纳沙"和10号台风"海棠"合并北上影响,7月30日至8月3日,江南东部、江淮、黄淮、华北东部及东北地区先后出现较强降水,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共有16个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8月历史极值,其中6站突破历史极值。上述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8成,局地偏多1-2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日喀则市光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光能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本研究采用日喀则市1985—2014 年7 个气象站的逐日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最高温度和日喀则太阳辐射实测资料(2010—2014 年),用总辐射推算模型公式估算全市太阳年总辐射,分析了日喀则市近30 年来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力。结果表明:日喀则市大部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定日、江孜、日喀则和拉孜的日照时数长、太阳总辐射强,属于资源最丰富区;南木林、聂拉木和帕里属于资源很丰富区;近30 年来日喀则市年总辐射和年均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下降趋势较前者明显;7 个气象站近30 年日照时数大于6 h 的天数为263~327 天,大部分站点在290 天以上;日喀则市南部边缘一带太阳能资源较稳定,西部及沿江一带资源稳定。总之,太阳能资源较为稳定的区域,总辐射最高、日照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十一运提供可靠的决策气象保障,统计分析了1971—2000年30年泰山的低云量、大雾、降水等气候特征,以掌握各月的天气状况。统计结果表明:泰山降水日数、大雾日数、阴天日数最多的是7月,其次是8月。对2000—2008年近10年8月1—6日逐日逐时气象要素,尤其是对取火影响较大的大雾、降水、雷电、大风等气象要素出现的概率、时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统计,为圣火采集选日择时提供了可靠的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春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47-1649
利用马鞍山1956~2009年日雨量50.0~99.9 mm和日雨量≥100.0 mm的强降水资料,从时空分布和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马鞍山历年共发生区域性暴雨83日次,区域性大暴雨及特大暴雨17日次;共出现暴雨295站次,当涂最多,为158站次,马鞍山市次之,为137站次;共出现大暴雨及特大暴雨63站次,马鞍山市32站次,当涂31站次;1991年出现暴雨次数最多(19站次),出现的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次数也是最多(8站次);4月上旬~11月下旬为暴雨出现时段,6月上旬~8月下旬为大暴雨及特大暴雨出现时段,暴雨峰值出现在7月上旬(56站次),6月上旬~7月下旬是马鞍山降水频发期,夜间出现暴雨的概率与白天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遵义市一年内受大暴雨袭击的乡镇次数风险特征,用辖区内乡镇区域自动站降水数据,通过信息扩散技术建立大暴雨超越概率评估模型,对大暴雨出现站次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市受夏季风系统影响,大暴雨通常出现在5-9月,集中在6、7月,大暴雨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使用乡镇区域自动站数据,有效提高了中、小尺度大暴雨系统分辨率。信息扩散技术方法,克服了乡镇区域自动站资料年代较短的实际问题。遵义市一年内最大可能出现34-40站次的大暴雨事件。出现34站次以上的大暴雨事件为常态事件,占总乡镇数的16%左右,遵义市大暴雨灾害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市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71-2010年40年的降水资料,对呼伦贝尔市16个测站暴雨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东侧暴雨日明显多于西侧,且大暴雨日仅出现在岭东的测站(不包括区域自动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暴雨集中出现在6-8月,7月份为峰值,大兴安岭东侧在5月和9月也有暴雨出现;年代际变化呈波浪形特点,基本上是呈少-多-多-更少的变化规律;年暴雨日数与年降水量呈很好的正相关;呼伦贝尔市产生暴雨主要有三种天气类型。  相似文献   

10.
蒋玉卓  于方涌 《油气储运》2011,30(6):435-437,393
花土沟-格尔木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输油管道,管输原油凝点为33.5℃,且沿线条件艰苦、社会依托差。分析了花格管道年输量由200×104t增至400×104t时沿线各站的运行参数及启泵、启炉情况。以进站油温42℃为标准,分别计算了冬季、夏季大乌斯站在热力越站和非热力越站两种工况下管道各站的出站油温,并通过计算加热炉的功率分析启炉情况;基于原油的粘温曲线,计算得出各站间管段原油的运动粘度;由泵的特性曲线得出多台泵并联情况下泵的特性;通过计算各站进站、出站压力,得到沿程摩阻损失和各站的启泵数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修文县气象站1963—2011年连续49 a的逐月降水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干旱等级评价指标,从年尺度、季尺度和月尺度分别对修文县的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修文县的年度干旱存现长短周期交替出现的规律,且在长、短周期变换的年份出现严重干旱的概率较大;春、夏、秋和冬季出现干旱的概率分别是24.49%、20.41%、20.41%和18.37%,春旱出现概率最高。全年每个月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干旱,其中11月发生干旱的概率最大,为11.92%;年降水量越小的年份,季尺度和月尺度严重干旱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2.
陈静 《农业与技术》2013,(12):189-191
利用线性系数法和气候趋势法,显著性检验等气候方法,通过对三门峡地区1981-2010年降水和雷暴的分析,结果表明:三门峡降水量年内、年际、年代际分布不均匀,降水和雷暴均呈减少的趋势。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总降水量的63.6%,7月是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占年总降水量的20.3%;其次是秋季,占年总降水量的23.3%;春季为17.6%,冬季最少。80年代降水最多,90年代最少。三门峡降水不均匀系数CL在0.24~10.34之间。暴雨出现最多频率为6.67%~13.3%。雷暴出现频繁的月份是6~8月,占最多日数的62.2%,雷暴最多月份出现在7月。  相似文献   

13.
<正>对四川省江安县2007-2014年每年5-9月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安县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9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9.0%,且呈逐渐增多趋势,5-9月降水量变化可反映出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以7月平均降水量最多,其次是6月,各月降水量年际间变化波动较大;5-9月共出现中雨以上降水次数占年中雨以上降水总次数的79.0%,且中雨以上降水年际变化较大,表现出减少到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采用陕西省宝鸡市11个国家气象站1981-2019年3-5月降水资料,统计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和降水量,分析其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宝鸡春季第一场透雨平均出现时间为4月13日。由中东部向西北和西南逐渐推后,川塬区早于南北部山区(麟游除外)。近39 a透雨出现日期总体呈偏晚趋势,但趋势不显著。近39 a各站无透雨频率为6%,出现在3月的频率为27%,4月43%,5月23%。第一场透雨雨量出现在25 mm≤R50 mm的频率为42.1%~60%,是除眉县外各站出现最多的量级;出现在20 mm≤R25 mm的频率为22.9%~44.7%;出现在15 mm≤R20 mm的频率为8.6%~21.1%;R≥50 mm的频率为0%~11.4%,是各站出现最少的量级。  相似文献   

15.
1961—2015年西宁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5年西宁市4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宁市降水量、降水日数及降水集中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宁市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存在明显的月际和季节变化特征,降水量表现为单峰型,降水日数表现为弱双峰型,5—9月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占全年的比例分别约83.8%和67.2%。近55年来西宁市年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降水日数和降水集中度表现为减小趋势。西宁市各站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集中指数(PCI)的趋势变化特征各异,二十里铺站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大通站、湟中站和湟源站降水量表现为增加趋势而降水日数为减少趋势,降水集中度大通站为增加趋势,二十里铺站、湟中站和湟源站表现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化下降水时间的改变将深刻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而草原生态系统ANPP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利用1998-2007年的SPOT-VEG NDVI数据并结合111个样点的ANPP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获得了内蒙古温带草原1998-2007年的ANPP区域数据,依此分析了中国内蒙古温带草原以及区域内的3种植被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降水时间对ANP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整个内蒙古温带草原来说,一个水分年内(从上一年9月份到当年地上生物量达最大值时的8月份)影响ANPP较为重要的降水月份为2-7月份,其中,5-7月份降水尤为重要。具体到每个月降水的影响,研究发现,7月份降水最重要,而仍处于生长季的8月份降水相对于其他生长季降水作用最小;影响不同草地类型最重要的降水时期存在一定差异,对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区来说,ANPP达最大值前3个月(5-7月份)的生长季降水最重要,而8月份降水影响较小,而草甸草原地区8月份和非生长季的3、4月份降水最重要,但各个降水时期降水对ANPP的影响都较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小,大部分地区降水对ANPP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13—2017年黔西南州乡镇自动站雨量数据,分析了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逐月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就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13—2017年黔西南州特大暴雨点数累积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6月最多,其次为8月;大暴雨主要出现在5—10月,6月最多;暴雨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6月最多,其次为7月、9月。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雨日呈现明显的单峰结构,6月最多,达到88 d。大暴雨分布在4—12月,集中分布在6-9月,其中6月最多,达到27个大暴雨日,平均每年4.5 d;特大暴雨分布在5-9月,其中8月最多,有4个特大暴雨日,平均每年0.8 d。暴雨以上量级日数夏季出现最多,其次为秋季、春季,冬季最少。暴雨、大暴雨季节变化特征相同,均为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再次为春季,冬季最少;特大暴雨夏季最多,春秋季相同,均为2日。2013—2017年黔西南州暴雨及以上量级日数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兴义市东南部、兴义与兴仁交界以及兴仁中部以北。  相似文献   

18.
吴丽  蒲金涌  谢蕊  邓卓雅  李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9):159-161,169
利用天水市7个气象站1961-2016年夏季平均气温等资料,对近56年陇东南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6年陇东南夏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气温升高对年平均气温升高的贡献率为19.8%.夏季日最高气温≥30.0℃的日数基本上与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部分年份,夏季6---8月气温变化依次为低—高—低的趋势,7月为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月的概率最高,其次为8月,6月为最小;夏末8月气温高于初夏6月气温的年份为46年,占82%.2016年从初夏到夏末平均气温持续高于平均值,8月份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值,属于小概率事件;2016年研究站点极端最高气温未突破历史极值,8月中旬为气温异常偏高时段.  相似文献   

19.
1、前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进入7月以来,云南省大部地区光照良好、日照时数偏多、气温偏高、雨量稍少,晴雨相间,多阵性降水。月内,气温高,光照强,多阵雨的气象条件,对大春作物的中期生长非常有利。据统计,从7月1日至8目10日,全省共降大于5毫米的降水1552站次,比去年同期少160站次,中雨672站次,比去年同期少50站次,大雨292站次,比去年同期多3站次,暴雨及大暴雨84站次,比去年同期多5站次,  相似文献   

20.
利用呼伦贝尔市1961-2013年16个气象台站53年逐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资料,采用显著性检验方法对该地区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逐月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除了1月和12月部分台站呈下降趋势外,各站其它月份平均最高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5、7、8、9月的上升趋势显著,最显著是8月,绝大多数台站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逐月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除了1月的满洲里、额尔古纳的变化趋势为下降外,各站其余月份变化趋势均为上升,且除了1、2月和12月的西部几个台站不显著外,大多数台站各月都通过了0.01显著性检验,其中3、4、5、6月最显著,均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12月中除了8月和9月的大部分台站的变化趋势为上升,绝大多数台站其余月份变化趋势为下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呼伦贝尔市各地各月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比最高气温更明显,变化率平均约高出0.20-0.40℃·(10a)-1之间;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显著减小,是最低气温的升幅明显高于最高气温所致;全市各站各月的气温日较差均在11-17℃之间,其中北部以及东部台站较大,在15-17℃之间,其余地区在11-13℃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