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725Ⅱ优725是绵阳市农科所用不育系Ⅱ-32-8A与恢复系绵恢725杂交组配而成的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1996~1997年通过四川省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1998~1999年通过湖北省中稻区试,2000年同时通过四川、贵州、湖北三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20  相似文献   

2.
e型杂交水稻育种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高杆隐性基因-eui基因由美国学者J.N.Rutger在1981年发现,介绍了通过将eui基因导入水稻恢复系和不育系的途径来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设想与实践,以及杨仁通过直接辐射诱变方法育成高杆隐性(e型)恢复系和e型不育系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我国在水稻长穗颈不育系的选育、e型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及其制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e型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水稻新品种新香优906,是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科所采用本所研制的水稻新恢复系蓉恢906(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与“新香A”不育系配组成而的香型高产专用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广,产量高,米质香,有特色。田问表现生长旺盛、整齐一致,确是一个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和广阔开发潜力的名特优新水稻新品种。2003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湖北农业科学》2008,47(3):357
品种来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不育系T98A与恢复系先恢207配组育成的杂交籼稻品种,200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6009。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SSR标记技术分析了我国不同年代广泛应用的野败型杂交水稻9个恢复系和9个不育系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我国水稻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且在不育系与恢复系间〉恢复系内〉不育系内,较大的不育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是杂交水稻高产的原因;(2)与前期恢复系相比,虽然后期恢复系内的遗传差异没有显著增加,但选育出了以明恢63等为代表的遗传差异大的恢复系,这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杂交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提供了基础;(3)不育系内的遗传差异后期并没有扩大,是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杂交水稻产量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增加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十分必要;(4)不同年代亲本的分子标记遗传差异变化与杂交水稻产量变化相关,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差异可为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湖北农业科学》2008,47(2):137-137
品种来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不育系T98A与恢复系先恢207配组育成的杂交籼稻品种,200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6009。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应用于生产以来,对我国水稻产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三系杂交籼稻的稻米品质受到不育系和恢复系两个亲本米质的直接影响,优质育种难度尤为突出。选育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杂交籼稻新组合一直是育种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从选育恢复系人手,于1998年选育出稳定的优质恢复系扬恢336,1999年将其与优质不育系粤丰A配组,育成了优质高产新组合丰优336。2004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1品种介绍 两优6326,是安徽省著名育种家胡振大先生用不育系宣69S与恢复系WH26配组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04年6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定名皖稻119,是目前我国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中兼具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且稻米具有清香味的两系新品种,是德农正成种业2005~2006年度重点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安江农校雄性不育系选育小组,于一九六四年采用大田中逐穗检查的方法,获得了部分水稻雄性不育的植株。几年来,他们采用了1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选2~3个单株与所得到的不育株杂交,共做了270余个组合。结果有260余个组合的杂交一代植株都恢复了育性,有少数几个组合杂交一代产生不育植株。由此可见,能恢复不育株育性的材料——恢复系,生产品种中大量存在。相反,能保持不育株不育特性的材料——保持系则不易从现在生产品种中直接得到。因此,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制造理想的保持系。他们采用了下列几种研究方法:首先,将水稻雄性不育材料分成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水稻千粒重与垩白粒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选用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一些主要的籼型杂交水稻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为材料,测定了千粒重、垩白粒率以及二者的相关性。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的垩白粒率与千粒重都极显著正相关,降低干粒重是减少垩自粒率的一条有效途径。提出了在重庆生态条件下选育垩白粒率符合新国颁标准的杂交水稻,其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的千粒重应分别小于21.2、26.1、23.1g。  相似文献   

11.
水稻新品种“新香优906”,是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科所采用本所研制的水稻新恢复系“蓉恢906”(已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与“新香A”不育系配组而成的香型高产专用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经由江西省参加了2001~2002年度全国南方水稻区域试验,名列前茅。该品种在2001年度成都市水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首先在我国研究成功和大面积推广,目前对世界水稻生产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全省各地随着杂交水稻的广泛种植,出现了水稻杂交种及其三系种子真实性和纯度检验的新问题。有些地区由于品系搞错和纯度不高,结果给杂交水稻生产带来了一定损失。因此,研究水稻杂交种及其三系种子的鉴定是当前杂交水稻生产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杂种F_1(不育系×恢复系)的种子与不育系(不育系×保持系)的种子实际上都是在不育系植株上所产生,仅仅父本不同,所以当代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完全相似,很难根据一般形态特征加以鉴别以及测定其纯度。但杂种F_1的种子究竟已经包含了恢复系的遗传因素,其内在的遗传基础与不育系种子相比,肯定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可以设想在生理生化上亦与不育系和保持系不同。据此,我们开展了水稻杂交种及其三系种子鉴别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杂交水稻恢复系育种的过程,提出测恢从低代进行、与多抗性以及米质鉴定同步进行、选用具备异交结实率高和可恢复性差的不育系等方法,以期为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品种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不育系德香074A与恢复系泸恢825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8005。  相似文献   

15.
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是提高水稻产量最有效的技术。比较三系两系不育系遗传、选育,恢复系选育以及杂交水稻组合选育,对于正确认识三系两系杂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三系两系不育系遗传和选育、三系两系恢复系选育、三系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展,并比较了中国水稻数据中心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产量差异。笔者认为三系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不同,但两系三系杂交水稻不存在优劣之分。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包括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机理、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材料创新与育种技术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进一步研究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机理;加强三系两系亲本改良,聚合更多的优良基因,有更强的配合力;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分子育种,提高三系两系亲本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6.
宜优1659系南平市农科所用不育系宜香1A与自选恢复系南恢1659配组育成的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7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建阳市将  相似文献   

17.
培杂266两系杂交水稻是玉林市农科所用玉266恢复系与培矮64S不育系配组而成,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特点,2001年通过了广西区品种审定,目前在桂南稻区推广种植面积已达6.5万hm^2。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酯酶同工酶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已大面积推广,且已引种到美国、东南亚及亚州其他国家试种,并获得成功。大面积籼型杂交水稻是以我国早籼优良品种为不育系,东南亚IR系统的优良品种为恢复系配制而成的。对于水稻不同类型不育系与不同类型品种杂交F_1代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的结果表明,当前推广的杂交水稻组合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表现为显性互补和父本(恢复系)显性两种类型,而以显性互补为主。为了进一步分析杂交水稻优势形成的原因,本项研究运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杂交水稻两种类型的杂种酶谱植株进行后代的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分析,探索杂交水稻中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变异规律,了解亲代和子代基因关系,从理论上探讨杂种优势形成的实质,为研究水稻的杂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宜香10号系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用自育浓香型优质不育系宜香1A作母本,与自育优质恢复系宜恢3678作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香型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2002年荣获四川省第三届“稻香杯”优质米称号。2003年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0776E)。2005年通过国家5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14)。  相似文献   

20.
三系法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水稻不同亚种间的杂种优势,以现有主要不育系,包括灿型野败(WA)型育系、红莲(HL)型不育系和粳型BT型不育系,分别与不同类型的灿型或粳型保持系或恢复系杂交,根据F1的育性分析籼、粳不同品种对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保特性。结果表明:(1)在同一核背景下,不同质不育系的可恢复性为BT型不育系>HL型不育系>WA型不痛系;(2)WA型粳型不育系的育性可恢复性明显低于相应的灿型不育系,即使这类不育系携有广亲和基因,多数野败型籼稻恢复系仍很难恢复其育性;(3)鉴于大多数籼稻品种对BT型不育系均具一定的恢复力,因而选育广亲和BT型籼型不育系很难有效进行,且常见的广亲和和品种对BT型粳型不育系一般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力,因此选育广亲和的BT型雄性不育系在实际上存在较大困难;(4)基于上述原因,为有效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以广亲和品种与现有恢复系杂交,在选育高配合力广亲和恢复系的基础上再与不育系杂交,较易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