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解决人工饲料育的发育不齐问题,就饲料的不同调制方法对桑蚕幼虫发育的影响,以及同一蚕品种个体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在饲料制作上必须进行蒸煮灭菌,以微波炉加热灭菌的与蒸煮的效果相近,不经加热杀菌简易化制作的效果都不理想;②同一蚕品种个体间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差异。对桑叶粉及蔗糖等摄食促进物质的感受性,高食性蚕比低食性蚕敏感;而对豆粕粉中摄食阻碍物质的感受性,低食性蚕比高食性蚕敏感。研究认为,要提高人工饲料育蚕的群体摄食性和发育整齐度,应尽量消除饲料中的摄食阻碍物质,或选育出对摄食阻碍物质具适应性的蚕品种  相似文献   

2.
家蚕摄食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从同一蚕品种中通过人工饲料育选拔出摄食性高的个体与低的个体,探讨了其摄食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对摄食刺激物质还是抑制物质,低食性蚕均比高食性蚕敏感,对无机盐、酸和水的感受性以及环境因子对摄食性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龄期增进而减小。据此,分析了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和发育整齐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蒸煮人工饲料及其养蚕技术,由于成本高,加工调制复杂,给饵操作烦琐,而且极易污染变质,从而限制了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由于普通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多不理想,弱小蚕多,产茧量低,也影响了人工饲料的实用化。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低成本颗粒人工饲料,同时育成了嗜食低成本LP饲料的广食性蚕品种,并进行了生产饲养试验。我国蚕业界在广食性蚕品种筛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迄今尚未有用颗粒饲料饲养广食性蚕品种的研究报道。有鉴于此,我们在对人工饲料配方、加工工艺、饲养技术以及蚕的摄食…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省南充蚕种场保存现行推广品种的纯种和一代杂交种为材料,1~2龄采用颗粒人工饲料育,调查24h疏毛率,并以此为指标比较其对颗粒人工饲料的食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系统间人工饲料摄食性存在差异,日系品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优于中系品种,同一系统内品种间摄食性差异较大。本次调查试验为我们下一步进行系统育种选育人工饲料蚕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工饲料养蚕是养蚕技术的重大革新,不仅有利于蚕茧生产规模化和提高养蚕综合效益,而且能够应用为蚕的生理生化、蚕病防治、遗传学及蚕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对促进我国蚕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蚕桑产业的科技进步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从70年代初期开展人工饲料的研究工作,在许多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现将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研究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适应性与蚕品种有关,不仅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在同一品种同一蛾区的个体之间,摄食性变化也很大。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进行…  相似文献   

6.
不同蚕品种对桑叶粉含量不同的人工饲料摄食性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正> 目前采用的家蚕人工饲料配方中,桑叶粉占较大的比例。从实用角度出发,必须降低人工饲料中桑叶粉的含量。日本近年来成功地开发了低成本人工饲料,低含量桑叶粉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并用这类饲料对蚕品种进行适应性选拔,育成了广食性蚕品种。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收集了61个蚕品种,进行人工饲料蚕品种适应性研究。以探明蚕品种对不同桑叶粉含量的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同时为今后选育广食性蚕品种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正> 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在不同品种间有差异。所谓适应性好坏,一般即指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良否而言。据新村和蔡幼民等的研究表明,蚁蚕摄食很严格,蚁蚕一旦能够摄食度过疏毛期,其后就能较顺利地发育。并有试验说明,蚁蚕的摄食情况和稚蚕期发育齐否(二龄起蚕的整齐度)大体上有同一倾向。为此,我们以蚁蚕摄食率作为反映不同品种对人工饲料适应性的一项指标,1981年春对300多个家蚕原种蚁蚕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8.
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生理遗传学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崔为正 《蚕业科学》2003,29(2):107-113
从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影响因素,摄食性的个体差异及其生理原因,摄食性的遗传模式及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等方面,总结了有关家蚕食性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近进展,探讨了家蚕食性研究在人工饲料育实用化和广食性蚕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工饲料养蚕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揭示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规律,可为利用摄食性好的家蚕种质资源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显著的3对家蚕品种(品系)分别组配P_1、P_2、F_1、F_2及BC_1共10个世代的交配材料,以人工饲料育收蚁36 h疏毛率为摄食性考核指标,应用联合尺度检验等方法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代食性歧化选择选育的菁松A、菁松B的高摄食性与低摄食性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呈现加性遗传效应;广食性品种中广04对低摄食性品种鲁七的摄食性呈现显性-加性-母性遗传模式。由此可见,家蚕不同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不同,在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时,可依据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模式,对摄食性好的蛾区和个体进行系统选育。  相似文献   

10.
桑蚕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勇  杨明观 《蚕桑通报》1990,21(3):27-29
关于桑蚕人工饲料摄食性遗传的研究,有一些报道。山本、清水(1982)曾报道高摄食性日115号和气食对低摄食性汉川和丰圆表现为完全显性,并认为与摄食性有关的基因不在性染色体上,而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主基因控制。藤森(1982)分析了食性异常蚕“泽丁”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方式,推测高摄食性的“泽丁”对低摄食性“汉川”筹品种表现为完全显性,高摄食性受显性主基因控制。另外,水泽(1980)利用限性卵调查雌雄蚕的摄食性差异,认为雌蚕的  相似文献   

11.
家蚕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及若干物质添加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程安玮  崔为正 《蚕业科学》2002,28(2):134-137
研究结果表明 :家蚕对颗粒人工饲料的嗅觉反应和摄食反应与蒸煮切片饲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良好的适口性 ;饲料含水量和光照条件对摄食性有显著的影响 ;颗粒人工饲料中添加适量肌醇可提高小蚕的摄食性 ,促进生长发育 ,但添加VC、VB混合物和蔗糖 ,均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稚蚕颗粒人工饲料育试验简报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 1~ 2龄人工饲料育 ,3~ 5龄桑叶育 ,探讨了适合普通蚕品种的颗粒人工饲料的养蚕效果。结果表明 ,在蚕的摄食性、蚕体重、生命率及茧质等方面 ,颗粒人工饲料育均不同程度优于普通蒸煮饲料育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对广西现行蚕品种6个亲本进行人工饲料摄食性筛选,结果是:首次筛选时,品种间24h疏毛率差异显著,最高达14.023%,最低为0;同一品种蛾区间的差异最高达28.722%。第二代再次筛选,品种间24h疏毛率差异还是显著,最高达27.399%,最低为0;同一品种蛾区间的差异最高达35.450%。疏毛率与摄食性呈一定的正相关,各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7532881A8711湘晖932芙蓉。累代筛选有提高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趋势,且品种间、蛾区间的摄食性差异显著,通过多代筛选,有望选出摄食性较好的品系。  相似文献   

14.
广西现行家蚕品种人工饲料累代定向系统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广西现行家蚕品种两广二号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适应性,以24h疏毛率、各龄起蚕率及存活率等为选育指标,用饲料、实用型颗粒饲料及桑叶多种饲料结合,以个体选育和蛾区选育为重点对其原原种932、芙蓉、7532、湘晖进行累代定向系统选育。以未经人工饲料选育的932、芙蓉、7532、湘晖为对照,以各品种进行1~2龄饲料育,3~5龄桑叶育及全龄桑叶育,调查累代人工饲料选育对参选品种人工饲料摄食性和适应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累代选育明显提高了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选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中系品种经过多代选育后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适应性均达到较好水平,日系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适应性虽有提高,但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仍然一般。多数选育品种死笼率有下降的趋势,表明选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蛹期的抗性;累代选育对品种的茧质(全茧量和茧层率)影响不明显;累代选育没有降低饲料育对蚕发育延缓的影响。综合各方面结果来看,人工饲料累代定向系统选育可明显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有望选出适宜人工饲料育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15.
对我系现存的部分家蚕品种进行摄食性的调查,家蚕品种间不同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表现出极大的差异,经筛选获得了一些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和摄食性好的基因类型,为选育人工饲料育的专用蚕品种提供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家蚕保存系统广食性种质的检出与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终龄起蚕用甘蓝型白菜饷食的办法,对600多个家蚕保存系统进行了广食性检测。不同系统对检测食物的摄食反应差异很大,共在50个品系的饲育区中观察到了取食个体。分别采集摄食个体自交继代,经过筛选,从中建立了10个广食性资源品系。优先对表现优良的GS01进行连续多代复选,获得了摄食率达到或接近100%的蛾区。该系统对人工饲料具有优良摄食性,进行全龄人工饲料育能顺利结茧、羽化;而用同样的人工饲料饲育不取食甘蓝叶的12-010则在l龄中死亡。将显性遗传的GS01广食主基因导入实用品种,进行了广食性基础蚕品种的初步培育。  相似文献   

17.
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探讨这种摄食性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摄食性品种(品系)幼虫在正常条件下和经饥饿、食物刺激及忌避物刺激处理后头部的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表达水平。正常条件下,pkg1在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头部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高摄食性品种(品系)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摄食性品种(品系)。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4龄起蚕饥饿12 h后,其头部pkg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当饥饿12 h后的4龄起蚕再分别进行食物刺激及忌避物的气味刺激处理,其中桑叶气味刺激能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pkg1的表达差异减小;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气味刺激则引起低摄食性品种(品系)pkg1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的pkg1表达差异增大;忌避物质樟脑对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pkg1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试验结果说明,pkg1可能与家蚕的摄食性有密切关系,推测该基因的上调表达具有促进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正> 人工饲料的组成与蚕的摄食性有很大的关系。不同蚕品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饲育,蚕的摄食性都有很大的差别。伊藤智夫(1983)对摄食性与人工饲料的组成、物理性质、饲养的生态环境以及品种等的关系作了广泛的研究。李秀艳(1980)也对环境与蚕的摄食性作了讨论。本文就饲料中某些成份变化对低摄食性品种摄食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试验,兹将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19.
桑蚕摘除部分感觉器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蚕摘除了触角,下颚须或下颚瘤状体后,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均显著提高,摄食性个体差异减小,对桑叶或人工饲料正趋性强的个体,其摄食性较高,人工饲料中不仅存在蚕的味觉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物质,也存在对嗅觉有忌避作用的成分,嗅觉在决定对人工饲料摄食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蚕的人工饲料的研究是从昭和30年代开始的,最初是打算在探明蚕龅营养要求的同时,对以前讨论的桑叶叶质问题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时期人工饲料研究中最大的障碍是蚕的摄食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添加桑叶粉,由此开发出摄食性、生长都几乎与桑叶相同的人工饲料,其意义极大,由于能有效地防治蚕病,作为稚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得到普及(第叶期)。但是,由于饲育设施和饲料调制设备、人工饲料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关系,普及率较低,所以饲料价格的降低成为重要的课题。为此,进行了用线型设计法设计组成、减少桑叶粉添加量、利用廉价的成型剂替换琼脂和改善防腐剂等等试验,为了克服蚕的摄食性这一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