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4年和2015年全区冬青稞区域试验拉萨点试验在区农科所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003-2004209该品种在2011年至2013年品比试验中产量分别为451.6公斤、425公斤、440公斤,连续三年产量都居第一,在2011、2012连续两年的全区区域试验中产量居第一,产量表现较高而且较为稳产,综合性状优,是一个比较有希望的品种,建议2003-2004209和98-990267两个品种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一、产量表现2004~2006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小麦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量453.0公斤.比对照扬麦11号略增产;2006~2007年度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424.5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6.1%.  相似文献   

3.
一、豫白菜一号 (一) 品种来源:豫白菜一号(原东京三号)大白菜品种是开封市蔬菜所用青221和230自交不亲和系杂交选育而成的杂交种。1989年4月由河南省农作物品审会审议通过。 (二)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省大白菜攻关协作组区域试验,1986年平均亩产5753.7公斤,比对照种80—25增产48.7%,届试验首位,1987年平均亩产7015.3公斤,比对照种80—25增产44.2%,仍居第一位。1986年在开封市郊区大白菜集中产区的四个自然村10户菜农菜田示范,均比80—25增产,增产幅度为9.2—764.0%,平均增产  相似文献   

4.
内早101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于2004年以自选系M0105为母本,以外引系承18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极早熟玉米杂交种,需要在≥10℃活动积温2100℃~2200℃的地区种植。该品种于2007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极早熟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608.8kg,比对照冀承单3号增产26.9%;2008年继续参加极早熟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556.7kg,比对照大地1号增产13.9%:2008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极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550.9kg,比对照大地1号增产6.76%。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好、活秆成熟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名优良种     
《现代农业科学》2006,(5):32-33
华201S 配组品种华两优1206于2003~2004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63.25公斤,比对照Ⅱ优725增产5.35%。  相似文献   

6.
《农家致富》2004,(15):27-27
该品种2000-2002年在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两年多点试验中.平均亩产量分别为171.56公斤和18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2%和15.9%;2002年湖北省区试平均亩产179.98公斤,比对照增产17.62%.产量居首位。2001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189.0公斤,较对照秦油2号增产10.74名,2002年安徽省区试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0.98%。  相似文献   

7.
两优688系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育恢复系南恢688与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两系不育系SE21S配组育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2008、2009年,该组合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96.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0%,增产点比率85.7%。  相似文献   

8.
丰花5号是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万勇善教授及其课题组培育的。于2005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编号为鲁农审字[2005]035号。在2002-2003年山东省区试中全省平均亩产荚果346.22公斤、籽仁254公斤,比对照品种鲁花11增产9.43%,居大花生组第一位。在2004年山东省生产试验中全省平均亩产荚果324.6公斤、籽仁235.5公斤,增产8.9%。在品比试验中1997年比鲁花11号果增产12.6%,仁增产15.5%。1998年比鲁花11号果增产13.3%。仁增产20.2%。2001年经高代二次选单株获得的株系,品比试验比鲁花11号果增产11.6%,仁增产19.9%。该品种连续开花型,疏枝,分枝数9条,主茎高44era,侧枝长46em,株型直立紧凑,茎粗为中粗,幼茎绿色,成熟茎褐色。叶片倒卵形,大小为中大,叶色深灰绿色。荚果普通型,网纹清晰,果长,果腰中细,果壳较薄、较软。单株结果数26个,百果重230克,百仁重101克,出仁率75.6%。  相似文献   

9.
商豆14号大豆新品种是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采用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大豆区试,两年平均亩产203.87kg,比对照增产6.94%,极显著;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5.41kg,比对照增产6.86%;蛋白质含量40.77%;脂肪含量19.9%。该品种于201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准予推广。  相似文献   

10.
浙农大454是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采用复式杂交选育的中熟晚糯新品种。1994年定型,1995年参加浙江省晚稻联合品种比较试验,亩产量达449.6公斤,比对照秀水11增产8.4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并提早成熟3~5天。各性状综合评分居首位。1996年晋升浙江省晚稻区域试验,产量名列前茅,亩产量达457.3公斤,比对照晚梗稻品种秀水11增产4.62%,同年参加浙江杭州、湖州市晚稻新品种联合品比试验,产量均列首位,亩产量分别达469公斤、497.5公斤,分别比对照秀水11增产8.6%、10.4%。在长  相似文献   

11.
王彦功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96-1097
为充分利用沂河林场资源,在杨树林下进行养殖香菇的试验,获得了成功。通过建设食用菌示范园区,在沂水县沂河沿岸林场进行推广,成立食用菌合作联社,注册“沂蒙山”食用菌商标,从而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GS豫麦21号在1983-1993年黄淮流域三年区试和河南省两年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居首位。地区、省、国家三级6年85点次试验,平均亩产416.2kg,比4个对照种平均增产11.67%。其中,1992年黄淮流域11处试验,平均亩产506.9kg。  相似文献   

13.
八红优256是2004年审定通过的第一代高大韧水稻品种。为了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优良种性,于2012年对该品种进行了大面积的栽培技术示范,重点开展该品种在桂中地区的辐射推广工作。在桂中和桂南地区,各设立两个品种栽培技术示范点,早晚稻各示范面积23.33 km2。在桂中的9个县区强化开展新品种的辐射推广工作。比较和分析八红优256桂中和桂南在早稻和晚稻的示范与推广中稻谷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揭示,八红优256在桂中南地区一般产量7800—8400kg/hm2,作早稻和作晚稻栽培产量差异不显著,在桂中和在桂南地区栽培产量差异也不显著。说明八红优256是桂中和桂南地区典型的早晚兼用型品种,具有较广环境适应性,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方法可以获得高产或超高产。研究结果重新验证了八红优是广适性、早晚稻兼用型、易栽培的高产优质高大韧稻品种。  相似文献   

14.
优质高产谷子新品种豫谷16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谷16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豫谷9号为母本、自选稳定品系安268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海南异地加代动态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夏谷新品种,2011年3月取得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2008-2010年河南省谷子品种区域试验、生产示范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4 580.0kg/hm2、4 965.0kg/hm2,较对照豫谷9号分别增产3.59%和7.80%。该品种株高123.6cm,生育期89d,谷锈病、谷瘟病抗性均为1级,在全国第八届优质食用粟评选中被评为"一级优质米",适宜在河南省春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5.
通过荔浦芋"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分析在一定的土壤肥力下氮、磷、钾肥用量、配比与荔浦芋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荔浦芋最佳产量2337.8kg/667m^2,推荐最佳施肥量:N为42.0kg/667m^2,P2O5为21.0kg/667m^2,K2O为35.0kg/667m^2。  相似文献   

16.
5%新型棵棵无损防治甘蔗害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白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甘蔗经济指标及抗虫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药剂处理的甘蔗枯心率、蓟马为害株率、螟虫蛀茎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5%棵棵无损及新型棵棵无损的防治效果好于其他药剂处理;甘蔗的有效茎数、株高、公顷有效茎数、产量及产糖量在药剂处理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公顷产量及产糖量在5%棵棵无损及新型棵棵无损处理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5%新型棵棵无损在甘蔗上的甲拌磷残留量小于0.01mg/kg,低于EPA(美国环保局)和我国规定的MRL值。因此,生产上可改用5%新型棵棵无损防治甘蔗虫害,以达到防治虫害及增产、增糖的目的,推荐剂量为67.5kg/ha,在甘蔗种植时一次施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贵州芝麻不同种质资源的产量与相关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品种产量在35.72kg/亩—146.94kg/亩之间。其中产量最高的品种是P41(SI17TR-2),为146.94kg/亩;其次是P28(SI16BZ-14),为143.95kg/亩;最低的品种是P8((SI16BZ-7),为35.72kg/亩。各个个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单株果数>千粒重>主轴果数>主轴结果长度>生育期>单果粒数>生育期。株高、单株果数、主轴果数、单果粒数、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而生育期、主轴结果长度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综合考虑,P41(SI17TR-2)、 P28(SI16BZ-14)两个品种为高产品种,适宜在遵义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冬油菜在新疆春油菜区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在新疆春油菜区的生态适应性,拓宽春油菜种质资源。【方法】利用稳定性参数、高稳系数、变异系数,分析参试品种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半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在该区自然资源、栽培条件下能够通过春化正常生长发育,且参试品种生育期均长于对照品种新油17号,收获期晚4~15 d,通过隶属函数对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中油158、华油杂73、华油杂76、浙油50、中双11号综合排名位居前五,其他品种均优于对照品种新油17号,利用高稳系数法对参试品种在新疆各个试点产量进行分析,中双11号、华油杂76、沣油737 F1、沪油17号均高于对照。参试品种中中油158主要农艺性状优良,但最终由于发生倒伏,后期产量降低,折合单产仅有201.41 kg/667 m2,高稳系数法排名最后,而中双11号主要农艺性状相对中油158较弱,但在滴灌技术下,未发生根倒,折合单产高达225.13 kg/667 m2,高稳系数法排名第一;华油杂76折合单产高达252.71 kg/667 m2,高稳系数法排名第二。【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半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在新疆春油菜区,能够通过春化正常生长发育,完全成熟;成熟期许多品种发生根倒,产量降低,选择高抗倒伏品种在新疆春油菜区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拓宽新疆春油菜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在柳江县进行莲藕田间“3414”肥效试验,通过建立氮、磷、钾施肥量与产量的回归模型,探索当地莲藕的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供试地块的整体地力属中等偏高水平,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丰缺程度表现为高N、低P、高K。在该地力条件下,以每公顷施纯N 390kg、P2O5 210kg、K2O 300kg的处理(N2P2K2)莲藕产量最高,达27400.5kg·ha^-1;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分析显示,莲藕产量与氮、磷、钾施肥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结合试验推荐施肥量及供试土壤的特殊性,建议柳江县莲藕产区每公顷合理施肥量为400-500kg纯N、130~200kg P2O5和200~300kg K2O。  相似文献   

20.
粳系21—2一般亩产400公斤左右,在安徽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平均比鄂宜105增产5.8%。全生育期125—130天,株高80~90厘米,株、叶形适中,分蘖力中等,生长清秀,熟色好。平均每穗70余粒,结实率85—90%,千粒重约25克,米质优良。对主要病害有一定的田间抗性。适宜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栽培。其适宜播期为6月18—25日,秧田播种量40—50公斤,秧龄30—35天。大田亩栽2.5—3.0万穴,基本苗15—20万。在肥力中等田块,亩需纯氮9公斤左右,适当搭配磷钾肥。以基肥为主,早施追肥,后期控制用氮。够苗及时烤田,后期不断水过早,并加强病虫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