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扇舟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AG和行为测定方法.研究了杨扇舟蛾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显示,雄蛾对羽化第2天的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值大于第1天的反应值,之后随日龄增加缓慢衰减,说明杨扇舟蛾求偶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应在羽化后的1~2d内.随着雌蛾腺体提取物剂量的增加,雄蛾的EAG反应值增大,表明雄蛾对雌蛾雌蛾腺体提取物反应的强弱与性信息素含量呈正相关.行为测定结果表明,杨扇舟蛾雄蛾对不同剂量的雌蛾腺体提取物均具有趋性,但无规律性变化.处女蛾的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引起的雄蛾趋性反应强于交尾蛾,杨扇舟蛾雌蛾具重复交配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油桐尺蠖野外生物测定研究许仲兴,蒋竹香(湘潭市林业局411100)(湘潭市雨湖区林业站)野外生测(fetidbiossays)是油桐尺蠖性信息素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利用活体或性信息素的感应器官作为检测器;以测定性信息素的引诱活性。当雌蛾或载...  相似文献   

3.
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Guenee)是油桐和茶叶的重要害虫,每年发生2—3代,以蛹在土内越冬。在实验室观察,成虫一天24小时都可羽化,羽化高峰时刻是20—24时。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交尾高峰期在羽化后第一、二晚。雌蛾交尾前将产卵器一伸一缩,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蛾,交尾后即失去引诱力。雄蛾可成功地进行二次交尾。以二氯甲烷作溶剂,用精剪尾方法制备的雌蛾腹末抽提物,对雄蛾有强烈的引诱作用。将此种粗提物经柱层析、薄层层析及气相层析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得到较纯洁的活性物。再经微量化学反应试验,证实油桐尺蠖性信息素的主要官能团是不饱和醇。将活性组分在气相色谱中进行硼酸扣除分析,结果7号峰消失;将活性组分进行溴化,经程序升温色谱分析,亦是7号峰消失。由此可以确定,7号色谱峰是活性峰。将活性组分在气相色谱中进行钯催化氢化分析,7号峰消失,3号峰(十七烷)明显增高;另将十八醇单独进行同样的分析,出峰位置与3号峰一致,由此推断该信息物骨架碳数为十八。综上所述可以初步断定,油桐尺蠖性信息素可能以不饱和十八醇为主要成份。  相似文献   

4.
分月扇舟蛾ClosteraanastomosisLinn.是危害杨树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做好防治该虫的基础工作,首先对雌蛾求偶特性及雄蛾风洞行为进行了观察,然后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及GC-MS分析对雌蛾性信息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光周期L∶D=14∶10的条件下,黑暗8h的性信息素抽提物已具有引诱活性,雌蛾求偶在黑暗9h达高峰,求偶率高达90%;雄蛾风洞行为反应以2日龄的反应较强;比较黑暗6~9h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的正已烷抽提液的气相色谱图,从色谱峰的消长并综合考虑风洞试验及求偶规律,确定了活性峰;微量化学反应及GC-MS分析结果表明,分月扇舟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为含有两个双键的C14醛.  相似文献   

5.
通过观察和研究表明,灰斑古毒蛾的处女雌蛾对林间雄蛾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而雄蛾对林间的雌蛾没有引诱作用。林间的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全天,每天有两个反应高峰,强峰为8:00—9:00,弱峰为22:00—23:00。其他时段虽有趋性反应,但反应强度比较弱,认为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节律为"双峰式-全天型"。顺6-二十一碳烯-11-酮对灰斑古毒蛾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可能是其性信息素组分之一,而且,在所有的供试剂量中,1 000μg的顺6-二十一碳烯-11-酮诱捕效果最好,为该虫的最佳剂量。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灰斑古毒蛾成虫发生期监测表明,第2代成虫扬飞的开始时间为9月13日,扬飞高峰期为9月17日,扬飞末期为10月22日,成虫扬飞的持续期为40天。  相似文献   

6.
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祁云台  虞启涛 《林业科学》1990,26(4):316-321
经毛细管气谱和质谱比较分析,发现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雌蛾产卵器及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内,主要含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14碳烯醇乙酸酯两个化合物,其中只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能引起蒙古未蠹蛾雄蛾强烈触角电位反应,且在连续两年的林间诱捕试验中表现出显著引诱效果和防治潜力,由此证明顺-5-12碳烯辞乙酸酯是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7.
为用我们实验室合成的金钱松小卷蛾性信息素来防治大面积金钱松林中的小卷蛾,采用了2种方法:1大量诱捕在约20hm2的试验林中,设置了2200个信息素诱捕器,每晚每器最多可诱捕雄蛾1000多头;2干扰交配在约4hm2的试验林中,设置了约4000个信息素干扰源,以破坏两性间的信息交流,从而阻止交配.结果表明:在同一地点,处理前和处理后诱捕器诱捕雄蛾的数量有明显差异(P=2.711>Ta);在同一时间,处理区和对照区诱捕雄蛾的数量更有显著差异(P=3.019>Ta);雄蛾辨识雌蛾方向的能力已受到严重干扰,说明用性信息素防治金钱松小卷蛾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以雌虫产卵器及腺体为诱源进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雌虫产卵器上有性信素存在,是释放性信息素的部位之一。产诳器及腺体分泌物对雄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9.
光肩星天牛雌虫产卵器及腺体分泌物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雌虫产卵器及腺体为诱源进行活性试验 ,结果表明 :光肩星天牛雌虫产卵器上有性信息素存在 ,是释放性信息素的部位之一。产卵器及腺体分泌物对雄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walker)羽化后3小时性成熟,雌蛾生殖器分泌性外激素,对雄蛾产生很强的性引诱力;这种性行为直至交尾或死亡为止。性引诱力大小与雌蛾数量成正相关;活体较其生殖器性外激素粗提液诱雄效果好;10个活体的诱雄量则超过一台20瓦黑光灯同期对该虫诱蛾量。10个活体的诱雄距离在150m仍有效。“屏帐网式诱捕器“简便、易行,平均收捕率72.9%。  相似文献   

11.
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昆虫求偶行为、性信息素分泌释放规律、雄蛾对人工及天然性信息素的林间反应以及在监测、检疫和防治中应用等方面扼要介绍了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性信息素研究的历史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昆虫求偶行为、性信息素分泌释放规律、雄蛾对人工及天然性信息素的林间反应以及在监测、检疫和防治中应用等方面扼要介绍了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性信息素研究的历史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大袋蛾(Cryptotherea variegata Snellen)雌蛾能释放性信息激素引诱雄蛾交尾,我们试图利用这一习性集中消灭雄蛾,造成雌蛾不育(该虫雌蛾不能孤雌生殖,雄蛾一生只交尾一次),达到降低子代虫口密度的目的,并试想根据每一单位时间诱集雄蛾数量的变动,预测其发生期。为此,于1982—1983年进行了这项试验。 一. 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枣镰翅小卷蛾求偶行为及性信息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越冬代枣镰翅小卷蛾雌蛾的求偶高峰期为暗期6.0~8.0h。温度越高,雌蛾开始求偶的时间越迟,求偶的持续时间也越短,求偶高峰期比在正常温度下明显推迟。温度为21℃时雌蛾产生的性信息量最高,26℃时略低,而在31℃和16℃时雌蛾性信息素释放量仅为21℃时的1/5~1/4;雌蛾所释放的性信息素中顺、反异构体比例随温度的降低向顺式异构体增加的方向漂移,其变异系数均控制在10%以下。当把第2日龄的雌蛾从14L∶10D光周期转移到连续黑暗下时,雌蛾表现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产生与14L∶10D下相似,均表现出明显的节律;当转移到连续光照下时,求偶行为变得不活泼和不规则,而产生的性信息素量却等于或高于14 L∶10D光周期下所产生的性信息素量。  相似文献   

15.
金钱松小卷蛾性信息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大武  郭广忠 《林业科学》1994,30(3):225-232
本文对金钱松小卷蛾(CelyphapseudolaxicolaLiu)雌性信息素进行了研究。室内观察的结果表明,在光周期为14:10的条件下,雌蛾求偶在黑暗4h时达到高峰,求偶百分率达到85%。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的正己洗抽提液用高效毛细管色谱仪进行分析,获得了五个信息素组分。利用乙酰化反应,色谱分析,标样对照以及色-质联用证实,鉴定出这五个化合物分别是12:OH、Z10-12:OH、12:Ac、Z9-12:Ac和Z10-12:Ac。它们的比例是:6.8:5.4:24.56:1:22.29。在风洞中用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抽提物、合成性信息素组分作为诱芯,均能引诱雄蛾产生从起飞、定向、到降落在信息素源这一系列性行为反应。林间生物试验亦证实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兴安落叶松鞘蛾性引诱剂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00 ugZ5-10:OH性引诱剂对净月林区兴安落叶松鞘蛾进行引诱试验,结果表明:该性引诱剂对兴安落叶松鞘蛾雄蛾的引诱效果明显,树冠上层诱捕器的诱虫量明显高于树冠中、下层;诱虫量随林分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利用性引诱剂可有效监测和防治落叶松鞘蛾。  相似文献   

17.
利用性引诱进行马尾松毛虫发生期预测和虫情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安徽省定远县、广东省化州县和浙江省衢州市的5次诱蛾实验,证实了利用活雌蛾或合成的性引诱剂做雄蛾的引诱源,与采集的松毛虫茧在林地内自然羽化蛾做对比,性引诱的诱蛾高峰日期与自然羽化的发蛾盛期完全一致,说明了用性引诱做发生期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对所谓无虫林和有虫不成灾的松林进行虫情监测,在常规调查找无虫的松林内用性引诱监测技术,则能准确掌握虫口基数。实验证明,在松毛虫的低虫口期用性引诱监测中情动态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安徽省定远县、广东省化州县和浙江省衢州市的 5次诱蛾实验 ,证实了利用活雌蛾或合成的性引诱剂做雄蛾的引诱源 ,与采集的松毛虫茧在林地内自然羽化蛾做对比 ,性引诱的诱蛾高峰日期与自然羽化的发蛾盛期完全一致 ,说明了用性引诱做发生期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对所谓无虫林和有虫不成灾的松林进行虫情监测 ,在常规调查找无虫的松林内用性引诱监测技术 ,则能准确掌握虫口基数。实验证明 ,在松毛虫的低虫口期用性引诱监测虫情动态是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梨小食心虫为木瓜的主要害虫,在南京一年发生5—6代,其发生期不整齐,世代重叠,单一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不佳。通过利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蛾试验表明,用性信息素诱杀梨小食心虫成虫效果好,既可做测报手段,又可做为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20.
枣粘虫性行为时辰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连昌  任自立 《林业科学》1991,27(2):145-148
本文利用腺体提取、瓶内收集、触角电位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对枣粘虫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时辰节律进行了研究。其中瓶内收集性信息素的方法,在研究昆虫释放性信息素时辰节律方面报道很少,更重要的是,此法在我们的实验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羽化后1—6天的提取物产生的触角电位无明显差异,说明性信息素在此期间的产生与日龄无关(2)腺体中性信息素的含量高峰在凌晨4点,而从体内往体外释放的高峰在早晨7点。(3)利用处女雌蛾不同时辰的诱蛾量的田间试验也进一步证明了枣粘虫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与交配行为在时辰节律上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