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艳威  聂应德 《甘肃农业》2008,(1):57-58,6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条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也关系到非农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从“二元”经济原理角度出发,重新认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以及与此带动起来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良好契机.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存在,且转移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转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转移整体环境与国家社会政策逐渐改善,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转移积极性下降、转移成本高、转移劳动力无法实现优质就业、乡镇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转移就业风险大等问题,要走出这个困境需要在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教育培训、转移空间、社保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转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数量也多.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不仅是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如何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文章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有效发展;农村经济及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业经济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5.
刘新梅 《现代农业》2008,(12):38-39
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谈起,认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和职业技能的缺乏是制约其转移的关键因素,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必须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体素质,进而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规模大、行业集中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在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开放服务业市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79-181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民小康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期,即新型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当前既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向城镇转移,又要切实免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所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成为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和探究的问题。本文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探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背景下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跳跃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慧蓉  钟涨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79-6680,6682
依托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被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所证实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与先行工业化国家一般经历的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不同的是,后起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面临的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显著特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跳跃转移特征,而且追求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进一步加强这一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跳跃转移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困扰中国农村经济从而困扰整个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要求来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应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目标来判断。而实现有效转移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提供大量而稳定的就业机会,二是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的机制,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的同步发展,是打破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体系的唯一选择,也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发展农民劳务输出等对策,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压力在不断增长。作为占中国人口大比重的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以SWOT方式分析,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方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内在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回顾,着重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行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加速城镇化进程,打破体制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匮乏、转移渠道单一、兼业性强、出现智力回流的现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市场引导,更需要财政支出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农业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等的支持,以实现一种良性转移。  相似文献   

19.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面临的困难障碍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行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加速城镇化进程,打破体制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