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苦皮藤素V引起粘虫失水的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苦皮藤素 引起粘虫失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中毒试虫经消化道流失的液体与对照试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 ,但比对照试虫肠液中蛋白质含量高 47.97%。认为 ,试虫经消化道丧失的液体主要为昆虫的血淋巴 ;试虫经苦皮藤素 处理后 ,抽搐期中肠 Na+ / K+ - ATP酶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而失水期酶活性升高了 10 .0 7% ,并且苦皮藤素 引起中毒试虫中肠环腺苷酸 (c AMP)的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细胞色素P450含量及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与苦皮藤素Ⅴ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选择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组小地老虎中肠细胞色素P450含量及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粘虫.苦皮藤素Ⅴ处理后,小地老虎和粘虫中肠细胞色素P450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粘虫中毒抽搐期及失水期中肠细胞色素P450含量分别比对照升高1.46和2.26倍,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升高1.26和2.56倍;处理组小地老虎中肠细胞色素P450含量比对照升高0.39倍,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略高于对照.由此认为,中肠细胞色素P450含量及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活性与苦皮藤素Ⅴ对粘虫和小地老虎产生选择毒杀活性有着重要的关系.并且苦皮藤素Ⅴ对细胞色素P450酶系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对不同昆虫以及同一种昆虫中P450酶系的不同组分诱导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3.
苦皮藤素V引起粘虫兴奋的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皮藤素V是从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根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对昆虫有毒杀活性的一种新化合物。通过对该化合物引起粘虫产生类似神经毒剂兴奋症状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苦皮藤素V对昆虫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轴突动作电位(AP)无显著影响;试虫经苦皮藤素V处理后,抽搐期和失水期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分别下降33.9%和39.6%,谷氨酸(Glu)含量分别升高28.44%和49.18%,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分别降低42.11%和44.47%。抽搐期体内谷氨酸脱羧酶活性降低了8.67%。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细胞色素 P4 5 0含量及 NADPH-细胞色素 P4 5 0还原酶活性与苦皮藤素 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小地老虎 (Agrotisypsilon)选择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对照组小地老虎中肠细胞色素 P4 5 0含量及 NADPH-细胞色素 P4 5 0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粘虫。苦皮藤素 处理后 ,小地老虎和粘虫中肠细胞色素P4 5 0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粘虫中毒抽搐期及失水期中肠细胞色素 P4 5 0含量分别比对照升高 1 .4 6和 2 .2 6倍 ,NADPH-细胞色素 P4 5 0还原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升高 1 .2 6和 2 .5 6倍 ;处理组小地老虎中肠细胞色素 P4 5 0含量比对照升高 0 .39倍 ,NADPH-细胞色素 P4 5 0还原酶活性略高于对照。由此认为 ,中肠细胞色素 P4 5 0含量及NADPH-细胞色素 P4 5 0还原酶活性与苦皮藤素 对粘虫和小地老虎产生选择毒杀活性有着重要的关系。并且苦皮藤素 对细胞色素 P4 5 0酶系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但对不同昆虫以及同一种昆虫中 P4 5 0酶系的不同组分诱导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5.
苦皮藤素Ⅴ引起粘虫兴奋的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苦皮藤素 是从杀虫植物苦皮藤 (Celastrus angulatus Max)根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对昆虫有毒杀活性的一种新化合物。通过对该化合物引起粘虫产生类似神经毒剂兴奋性症状的机理研究 ,结果表明 ,苦皮藤素 对昆虫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轴突动作电位 (AP)无显著影响 ;试虫经苦皮藤素 处理后 ,抽搐期和失水期体内乙酰胆碱酯酶 (ACh E)活性分别下降 33.9%和 39.6% ,谷氨酸 (Glu)含量分别升高 2 8.44%和 49.1 8% ,γ-氨基丁酸 (GABA)含量分别降低 42 .1 1 %和 44.47%。抽搐期体内谷氨酸脱羧酶活性降低了 8.67%。  相似文献   

6.
苦皮藤毒杀成分对昆虫的选择毒杀作用及其机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测结果表明,苦皮藤毒杀成分苦皮藤素V若被试虫摄入消化道(胃毒处理),则在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之间有明显的选择毒杀作用:对小地老虎4龄幼虫,即使给予高达10.5mg/g的剂量,试虫也不表现任何中毒症状,而对粘虫4龄幼虫,仅给予37.6ug/g的剂量,试虫就表现失水、死亡。若直接将苦皮藤素V注入试虫血淋巴,则小地老虎和粘虫4龄幼虫都表现  相似文献   

7.
以粘虫为试虫,采用载毒叶碟法,根据不同症状指标研究了苦皮藤素Ⅳ和V的互作毒力。结果表明,苦皮藤素Ⅳ与V混用(体积比)比例在3:1~1:3时,苦皮藤素Ⅳ对苦皮藤素V的毒杀作用具有增效作用,苦皮藤素V对苦皮藤素Ⅳ的麻醉作用无明显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研究在症状学指标上有显著差异的杀虫剂间的相互作用时,应用“互作比值”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解毒酶系在苦皮藤素V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利用UV-Vis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苦皮藤素V对6龄5日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中肠及脂肪体细胞色素P450(包括P450、NADPH-P450还原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诱导作用。【结果】粘虫幼虫的细胞色素P450与CO完全结合后,逐渐失活变为细胞色素P420;经苦皮藤素V处理后,粘虫幼虫的中肠P450含量较未经苦皮藤素V处理的对照增加了2.4倍,NADPH-P450还原酶活性、GST活性均低于对照,而脂肪体P450含量、NADPH-P450还原酶活性、GST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32,1.30和1.13倍。【结论】苦皮藤素V对粘虫中肠P450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苦皮藤素V对昆虫选择毒性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苦皮藤素 对粘虫 (Mythimna separata)和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幼虫的选择毒性机理。结果表明 ,对照组小地老虎幼虫血液、中肠和整体匀浆的酯酶活性显著高于粘虫幼虫。经苦皮藤素 注射或胃毒处理后 ,粘虫幼虫酯酶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而降低 ,血液和中肠酯酶同工酶谱主带减弱 ;而小地老虎幼虫血液酯酶活性显著升高 ,血液酯酶同工酶谱主带加强。因此认为 ,酯酶活性和酯酶同工酶的差异是苦皮藤素 对粘虫和小地老虎幼虫选择毒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苦皮藤素Ⅴ对昆虫选择毒性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苦皮藤素Ⅴ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幼虫的选择毒性机理.结果表明,对照组小地老虎幼虫血液、中肠和整体匀浆的酯酶活性显著高于粘虫幼虫.经苦皮藤素Ⅴ注射或胃毒处理后,粘虫幼虫酯酶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而降低,血液和中肠酯酶同工酶谱主带减弱;而小地老虎幼虫血液酯酶活性显著升高,血液酯酶同工酶谱主带加强.因此认为,酯酶活性和酯酶同工酶的差异是苦皮藤素Ⅴ对粘虫和小地老虎幼虫选择毒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Ⅳ和Ⅴ混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粘虫为试虫,采用载毒叶碟法,根据不同症状指标研究了苦皮藤素 和 的互作毒力。结果表明,苦皮藤素 与 混用(体积比)比例在3∶1~1∶3时,苦皮藤素 对苦皮藤素 的毒杀作用具有增效作用,苦皮藤素 对苦皮藤素 的麻醉作用无明显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研究在症状学指标上有显著差异的杀虫剂间的相互作用时,应用"互作比值"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植物源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素V在植物体内的穿透与输导作用。【方法】以蚕豆苗、小麦苗为供试植物材料,用苦皮藤素V处理植物根系及叶片,定期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植物中的苦皮藤素V含量。【结果】苦皮藤素V可以穿透蚕豆苗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处理12 h后蚕豆苗根系中苦皮藤素V含量为0.20μg/g,48 h后达到1.72μg/g;苦皮藤素也可以穿透叶片进入植物体内,处理12 h后,蚕豆上层叶片苦皮藤素含量为0.34μg/g,48 h后达到0.77μg/g。水体中的苦皮藤素V可以穿透小麦苗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处理8 h后,植物中苦皮藤素V含量为0.29μg/g,36 h后达到2.94μg/g,但由于土壤对苦皮藤素V的吸附作用,小麦根系难以吸收到施于土壤的苦皮藤素V。【结论】苦皮藤素V可以穿透植物根系或叶片在植物体内输导。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苦皮藤素 对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中肠组织的影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苦皮藤素 对粘虫中肠肠壁细胞的质膜和内膜系统有一定影响。在苦皮藤素 作用下,试虫的柱状细胞顶膜微绒毛扩张;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囊泡化;杯状细胞与柱状细胞之间间隙增大。这表明苦皮藤素 破坏了中肠细胞的结构,使中肠肠壁细胞损伤及细胞间隙增大,导致毒物易于穿过肠壁细胞间隙进入血淋巴,进而到达作用部位。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不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初重(11.07±2.42)g大鳞纪幼鱼(Barbus capito)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饲料蛋白质水平设7个梯度:30.24%(G1)、33.22%(G2)、36.23%(G3)、39.33%(G4)、42.15%(G5)、45.33%(G6)和48.12%(G7),每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试验鱼饲养周期为56d。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影响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G5前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G1和G7(P〈0.05);G4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G1、G6和G7(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后肠蛋白酶活性先增大、后降低。各处理组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腺的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降低:G7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3和G6(P〈0.05);G7中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1和G4(P〈0.05);G7后肠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G7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G1、G2、G3和G4(P〈0.05)。从而得出结论:饲料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大鳞鱼巴幼鱼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而对脂肪酶的活性影响不显著。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9.33%时,大鳞鱼巴幼鱼的消化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新化合物苦皮藤素V的分离与结构鉴定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叶碟定量载毒饲虫法追踪活性,经柱层析及重结晶,从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angulatus)根皮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一个化合物G。这一化合物对昆虫有独特的作用机制:破坏昆虫中肠肠壁细胞,引起昆虫上吐下泻,大量失水而亡。主要利用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鉴定了这个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为2β,8α─乙酰氧基─9β─苯甲酰氧基─1β,12─二异丁酰氧基─4α,6α─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经文献检索,化合物G为从未报道过的新化合物,命名为苦皮藤素V。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与生化分析研究了雷公藤总生物碱对粘虫幼虫中肠组织及主要消化酶的影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中毒试虫的中肠细胞及其细胞器发生明显病变,肠壁细胞微绒毛零乱、脱落;线粒体肿胀.出现空白亮区.双层膜不完整;内质网池扩张,囊泡化,粗面内质网减少.消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中毒试虫中肠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活性和正常试虫相比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不同浓度玉米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新型玉米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玉米生长调节剂对灌浆期玉米功能叶、茎秆中氮素的转运,功能叶硝酸还原酶与蛋白水解酶活性,功能叶和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与转化酶活性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加玉米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在调节剂的3个浓度中,以PGRCl较合理.PGRCl处理玉米籽粒的蛋白氮含量比对照提高0.83g/kg,籽粒产量比对照增加13.18%,籽粒蛋白质产量比对照增加19.59%.  相似文献   

18.
雷公藤甲素对粘虫中肠消化酶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测试雷公藤甲素对粘虫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并对中毒试虫的中肠组织结构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 ,处理试虫脂肪酶活性在痉挛期和麻痹期分别下降 2 6 .0 %和 39.1% ,达极显著水平 ;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均不显著 ;中肠细胞变厚且混乱变形 ,组织许多部位呈消融状 ,肠壁细胞层排列不规则 ,柱状细胞与杯状细胞排列不整齐 ,并有纵肌、微绒毛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19.
芫花活性成分抑制鳞翅目幼虫取食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芜花及其有效成分β-谷甾醇对斜纹夜蛾及卫矛尺蠖取食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和卫矛尺蠖4龄幼虫连续4天取食涂有10%芫花乙醇粗提物(YAE)的食物后,其中肠淀粉酶、酯酶、蛋白酶的活力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连续4天取食0.1%β-谷甾醇后.淀粉酶活力指数也显著高于对照,酯酶与蛋白酶的活力与对照持平.10%芫花乙醇粗提液处理斜纹夜蛾4龄幼虫4天.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至第4天.活力绝对值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斜纹夜蛾4龄幼虫连续3代取食涂有芫花乙醇粗提物的食物后,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至F2代,与对照纽的差异已不显著;以同样方法饲养5龄幼虫.其酶活性亦呈先升后降趋势,但每代处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不显著.芫花活性物质既抑制试虫取食.使其“收入”减少.又促进消化酶及解毒酶超量分泌,造成“支出”增加.最终导致虫体逐渐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20.
采用随机采样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隐藏新棘虫在黄鳝消化道内的的寄生情况,并对未感染与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鳝体内隐藏新棘虫的感染率为食道0%、胃8.3%、前肠57.4%、中肠16.7%和后肠17.6%,隐藏新棘虫主要寄生在前肠内.感染隐藏新棘虫后,不同体长组黄鳝干物质与粗蛋白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粗灰分与粗脂肪含量下降且差异显著,感染隐藏新棘虫对黄鳝的营养价值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