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鲜食玉米种质资源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表现,为抗病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及理论依据。【方法】结合田间自然感病与人工接种感病目测鉴定调查,开展自交系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分析。【结果】不同鲜食玉米自交系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在710份材料田间自然感病鉴定中,1.11%表现高抗水平,8.34%表现为抗病水平;中抗和感病水平的材料最多,占77.75%,其余材料表现为高感水平。结合人工接种鉴定,筛选得到5份高抗南方锈病的自交系,包括3份糯玉米材料、1份甜玉米材料和1份甜加糯玉米材料。对抗病自交系09N1-1-1初步遗传分析显示,其后代F_2和BC_1F_1群体抗感分离结果符合3∶1(χ~2值2.473,P=0.116)和1∶1(χ~2值0.084,P=0.772)分离比例,表明自交系09N1-1-1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可能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结论】研究表明,现有鲜食玉米存在高抗南方锈病的资源,筛选利用抗病种质对当前品种选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安徽天堂寨地区玉米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情况分析,即对安徽玉米60个品种进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根据发病后的平均严重度评判其对玉米锈病的抗性类别。结果表明,高抗品种占6.7%,抗性品种占40%,中抗品种占25%,感病品种占6.7%,高感品种占21.6%。 相似文献
3.
玉米种质资源抗南方玉米锈病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秋季和2009年秋季分别对1218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人工接种南方玉米锈病抗病性鉴定。在春玉米典型的病株叶上采集锈病的病原菌(夏孢子),经自然干燥后在6℃低温条件下保存备用。在秋季,当被鉴定的玉米材料8~9叶时,将备用的病原菌配成孢子悬浮液进行田间喷雾接种,在玉米乳熟期采用国内通用的病害分级及抗性评价标准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种质材料间的抗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在1218份鉴定材料中,高抗(HR)的材料占鉴定总数的1.97%、抗病(R)的材料占3.20%、中抗(MR)的材料占12.81%、感病(S)的材料占21.35%、高感(HS)的材料占60.67%。 相似文献
4.
【目的】完善玉米种质资源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信息,为可持续性抗病育种和玉米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齐319和黄早四为高抗(HR)和高感(Hs)对照,采用人工辅助接种法对379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南方锈病鉴定。【结果】352份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的玉米白交系中,表现HR(高抗)、R(抗)、MR(中抗)、s(感)、HS(高感)的份数依次为139、104、38、40和31份,所占比率分别为39.49%、29.55%、10.80%、11.36%和8.80%;12份温带玉米自交系中,两份表现为HR或R,10份表现为s或HS;154k)玉米杂交种中,10份表现为R或MR,5份表现为s或HS。【结论】目前广西主推的普通玉米品种大部分对玉米南方锈病有较好的抗性;CIMMYT的玉米白交系中存在丰富的抗锈病资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玉米南方锈病病原菌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针对近年频繁暴发的玉米南方锈病,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不同地区玉米南方锈病菌的遗传相似性,为研究该病害流行与发生规律和抗病育种提供信息。【方法】利用18对多态性ISSR引物对2011和2012年采集自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个菌株进行扩增,分析种群的遗传结构与特征。【结果】在相似系数0.81水平上,72个菌株被划为2群5亚群10组,亚群间表现出年度与地域的一定差异;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菌株群体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揭示山东与安徽、福建与浙江群体分别具有相对较高的相似性,而海南群体与其它群体遗传距离最远;不同地区病菌群体间缺乏基因交流,遗传相关性较低。【结论】引起中国不同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多堆柄锈菌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初步证明,各地病菌无法在当地完成周年侵染循环;海南三亚冬季发生的玉米南方锈病不是中国其它地区病害的初侵染源,广东和广西等华南地区的玉米锈病也不是黄淮夏玉米区病害的初侵染源,中国大陆地区和海南岛的玉米南方锈病的初侵染源可能来自于中国大陆以外的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明确参加安徽省品种审定试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鉴定的方法,连续多年鉴定了安徽省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结果]在2011—2020年鉴定的952个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中,高抗、抗、中抗、感和高感品种比例分别为6.93%、42.75%、30.57%、19.43%和0.32%;2014—2020年共1602个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参与鉴定,对南方锈病中抗以上的占69.73%,高感品种占8.05%;2016—2020年共456个玉米联合体试验品种参试,中抗以上占67.62%%,高感品种占12.72%.参试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总体好于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结论]该研究为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和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为建立快速鉴定玉米南方锈病菌和玉米普通锈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有助于玉米锈病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利用真菌ITS通用引物分别对采自海南、河南、吉林的玉米锈病菌样品进行了rDNA-ITS区克隆和测序分析(GenBank登录号为:HM452902,HQ154021~HQ154038),并根据其变异区段序列分别设计了病原菌检测特异性引物。结果表明:设计的检测引物具有较高的种特异性和检测灵敏度,在普通PCR体系中可检测到南方锈病菌和普通锈病菌的锈病菌DNA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00和1pg/μL。本研究建立的检测体系对2种玉米锈病菌的快速分子鉴定及病害早期预警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鲜食玉米广白糯5号的选育及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食玉米食用方法多样,食用方便而成为现代都市人备加青睐的消闲食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鲜食玉米品种快速更替,产量、品质、抗性逐步提高。广白糯5号是以YZ22-1-8为母本、YZ43-1-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鲜食纯白糯玉米品种,该品种2008—2009年春、秋季参加多点品比试验,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并于2013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广东地区推广种植,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农民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对鲜食玉米产业健康和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含糖量的配合力及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6个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差异显著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采用Griffing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其配合力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T3,T9,T17和T244个亲本的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出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有望组成高产和高含糖量的超甜玉米新组合;超甜玉米鲜穗产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为17.83%,由非等位基因互作效应引起,且显性基因起主要作用,控制鲜穗产量的显性基因至少有4对;含糖量的遗传效应主要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组成,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狭义遗传力为53.0%,控制含糖量的基因至少有3对。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西藏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表现和筛选抗病品种,于2012—2014年对西藏本地48份小麦生产品种、保存品种及区域试验材料分别进行田间自然诱发抗条锈病性调查和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2年均表现为抗病的材料有19份,均表现为感病的有24份,分别占全部材料的39.6%和50.0%;有5份材料抗性表现不稳定(抗-感),占全部材料的10.4%。分子检测结果显示:48份供试材料中,未检测到Yr10阳性标记,8份检测到Yr15阳性标记,15份检测到Yr26阳性标记。田间抗病性鉴定结合抗性基因分子检测表明:3份材料可能携带Yr15,2份可能携带Yr26,Yr15和Yr26的出现频率为10.42%。结论:西藏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较弱,生产上抗性较强的抗病基因相对较少,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抗病良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选育出四川地区具有优秀抗性的小麦品种,进一步完善四川小麦品种的种质资源,选取110个四川地区主栽小麦品种,对每个品种的抗条锈性进行了大田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对反应型、普遍率、终期病情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并对所有参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系统地对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水平进行分类筛选.结果显示:反应型、普遍率和终期病情指数三者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0个品种中,高抗品种有21个,占参试品种的19.1%;中抗品种26个,占参试品种的23.6%;中感品种31个,占参试品种的28.2%;高感品种32个,占参试品种的29.1%. 相似文献
16.
张掖市甘州区制种玉米亲本的田间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张掖市甘州区120份制种玉米亲本的抗病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对玉米黑粉病表现感病的亲本有‘隆玉5号’♀、‘HF-0518’、‘纬玉5号’♂、‘ZT701’♂4个亲本,其发病率均在20%以上,占参试材料的3.3%,其余116个自交系均为抗病或高抗材料;参试玉米亲本对丝黑穗均表现抗病,但抗病程度有差异,如‘DN20’♂、‘纬玉5号’♂和‘ZT903’♂等7个亲本发病率在12%~18%之间,其余材料均表现高抗;有12个材料对玉米锈病表现感病或高感,其余108个自交系均为抗病亲本,占参试亲本的90.0%;在120个亲本中,感染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发病率在10%以上,同时又感染玉米锈病的亲本共有5个,仅占亲本的4.2%,其余占95.8%的亲本均表现出很好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7.
广西水稻品种抗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广西生产用水稻品种对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抗病性,为病害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主栽水稻品种45份和市场销售的水稻品种53份,采用集团接种法进行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测定的98个水稻品种中,表现高感的品种96个,占测试品种的97.96%;表现中感的品种两个,占测试品种的2.04%.测试品种中未发现抗病品种.[结论]测定的98份广西生产用水稻品种对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均表现感病,需加大对该病害的综合防控及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病筛选利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