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整合文成九龙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当地多种文化的旅游内涵,首先对茶与根雕、佛教、古村落等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理论研究,挖掘这些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提炼了一套凸显当地特色的多文化茶主题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构想:九龙山规划以茶文化串联根雕文化、佛教文化、古村落文化,项目中的6个节点("茶艺术展示—茶农事体验—茶品味鉴赏—茶主题禅修—茶民俗古街—茶生态农庄")被赋予6种茶文化主题,承担了6大功能。九龙山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体系的设计能有效地促进当地茶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风景园林,无不与茗茶结缘。介绍了园林和茶文化的共同之处以及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园林提供了饮茶空间,人们在清静幽雅的茶庭品茶论茶,感悟茶道精神,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宣传茶文化,弘扬茶艺,目的是要让茶文化为经济服务,促进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一、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并加以栽培利用的国家。据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记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更确切地说,在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对茶加以采集利用。在数千年饮茶的历史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春秋  相似文献   

4.
一直见说茶是一种文化,我总是不以为然。茶就是茶,什么文化不文化的。我老爹说:“吃茶就吃茶,硬是把它整得那样复杂搞么?我吃了这么多年茶,从没把它往文化上扯,不一样又解渴又过瘾么?”后来我算是弄明白了,文化么,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物质生活方式,还是精神生活方式,都是文化。《汉语大字典》上说:文者,文治。化者,教化也。台湾的茶人曾提出过“以茶立国”,着实把我给吓了一跳。小小一杯茶,竟然会被提高到如此吓人的高度?后来我想,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连煎条小鱼都可以领悟到治国安邦之道,更何况是业已形成几千年的茶文化大系?中国的…  相似文献   

5.
品味古茶树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由此衍生的茶文化涵盖了饮食、礼仪以及审美等方面。广西种植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在陆羽所著的《茶经》中记载,象州(今象州县)曾为唐代岭南茶区之一,由此推测,广西种茶和制茶在唐代就有了一定的发展。陆羽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偶然发现的植物。神  相似文献   

6.
以普洱茶文化为主线,梳理了普洱茶景观资源类型及其主要特色,分析了现今普洱茶景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普洱茶景观运用的主要原则及其措施,以期能为普洱茶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普洱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城市风貌建设、城市文化展现提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华夏鹤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拥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鹤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鹤以其高雅、秀美的艺术形象历经了岁月的荡涤积淀,广泛地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等文化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内涵丰富的鹤文化,从而与龙,虎、茶文化等一起,成为又一以自然物或人造物为标记而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渗透了政治、礼仪、民俗、艺术各个领域。古代中原以茶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称作“茶马王市”;边疆或外国使臣来中国,要以茶为外交礼仪手段;清代康、乾之时,为55岁以上致仕官员举行“千叟宴”,即大型宫廷茶会。至于茶诗、茶画、茶书法、茶建筑、茶歌、茶舞等更不待言。我国的茶专家陆羽,已把这茶艺、茶道著成了《茶经》,标志着中国茶文化早已形成。  相似文献   

9.
4月28日,北京八大处公园。伴随着浓郁的民族歌舞,首届北京普洱茶文化周在这里拉开了序幕。为期10天的茶文化周集品茶、赏茶、咏茶于一体,令京城人对普洱茶的丰富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来自思茅市的12家企业,带来了各自的陈品佳茗,人们在一饱普洱茶眼福的同时,还可以细细品赏,领略普洱茶特殊的甘厚醇香。除了感官的接触,思茅市市长还亲率阵容强大的专家组现身说茶,从普洱茶的品鉴、收藏、乃至冲泡、保健甚至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等都有专门的讲座,为首都人民再现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普洱茶,文化厚重的普洱茶,回味悠远的普洱茶。与此同时,普洱茶收藏家们也趁此机会亮出手中藏品,现场进行斗茶,将这个文化周安排得满满的。而活动中间穿插的思茅市少数民族民间表演队,则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茶文化结合起来,为黄金周的京城带来了一缕浓浓的普洱茶香。  相似文献   

10.
竹子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竹文化是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其丰富而又独特的内涵,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意识和伦理道德,对民族的精神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竹文化精神象征、竹与文字、诗词、绘画和生活等的密切关系;从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竹文化的领导、竹文化在实践中发展、竹文化与时俱进竹文化教育和竹文化宣传方面等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司书娟  蔡晨瑞 《绿色科技》2011,(11):183-185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茶文化,探究了茶文化中的“和解”心理元素。从“茶之源”中阴与阳、刚与柔、热与寒的和解,“荼之器具”中的天人合一等方面阐述了“和解”心理。分析了“茶之为饮”中的水的阴阳急缓和解,“茶道”的中正平和,“酒文化与茶文化”的互补和解。  相似文献   

12.
谈到茶,文老快人快语,开门见山:当今世界,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清醒的文化,一种是糊涂的文化。糊涂文化代表物是酒,清醒文化代表物是茶。  相似文献   

13.
正年轻、漂亮、干练、利落、有品位,这是吉木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喝咖啡,不喝饮料,10多年前就与茶结缘的女孩儿吉木说,与茶结缘受益匪浅。现在的吉木是高级茶艺师、茶文化培训师、英日汉三语译者。2016年,她创立了吉木工作室,业务涉及制茶、评茶、茶器设计、茶文化培训、茶学著作翻译。"茶迷"养成记小时候,和大多数中国北方的孩子一样,吉木觉得茶就是大人巨大茶缸里或多或少的弱嫩叶片,与开水结合,带来茶色和淡淡的苦味,可有  相似文献   

14.
国家林业局提出现代林业建设目标之一是构建三大体系。2007年,针对森林公园,又发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倡导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耕作文化等等,文章就云南水富生态旅游文化提出浅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绿色中国(A版)》2010,(9):18-20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刘枫获奖感言:这是对我们全国茶经济茶文化的肯定和支持。为了全国八千万茶农们,应该进一步把茶产业这个绿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推动绿色财富的丰富和积累,这应该成为我们国家长期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森林文化与人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课题。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体系,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人类的“木文化”创造了科学世界,森林文化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森林美学是森林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任务。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夏经敏 《中国林业》2014,(16):56-57
《茶马古道普洱香》是一本介绍普洱茶的书,该书追古抚今,向人们全面介绍了普洱茶的前世与今生。全书分为5个篇章,分别是寻根溯源篇、功效之作篇、冲饮荼食篇、意蕴茶道篇、观赏鉴藏篇,分别介绍了普洱茶的历史、制作工艺、茶道文化以及茶饼的辨别收藏等。  相似文献   

19.
森林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体系,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人类的木文化创造了科学世界,森林文化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森林美学等是过去森林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笔者结合现代森  相似文献   

20.
源远流长的竹文化与茶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自古以来竹材在茶空间内就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人们对茶空间的情感需求和二者之间的情感互动,结合竹材自身的特点,从造型、质感、功能3个方面,提出进行茶空间竹家具情感化设计时要与时俱进、因材制宜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建议,使茶空间更加贴合新时代消费者的期望,更好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