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5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及其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情况,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2019年12月—2020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浙江仙霞岭地区的雉类进行监测,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重叠系数对5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雉类有明显的活动高峰,其中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日活动高峰在06:00—08:00、10:00—11:00、16:00—17:00,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的在05:00—06:00,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在06:00—08:00、16:00—18:00,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的在07:00—09:00、15:00—18:00,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在06:00—10:00,存在错峰活动现象,且各物种活动强度较高位点的海拔也有不同。勺鸡与白眉山鹧鸪、灰胸竹鸡、黄腹角雉之间,灰胸竹鸡与白鹇之间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分化。白眉山鹧鸪与灰胸竹鸡、黄腹角雉;白鹇与勺鸡、白眉山鹧鸪、黄腹角雉;灰胸竹鸡与黄腹角雉之...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条纹小斑蛾Thyrassia penangae(Moor)羽化及交配行为的发生规律,在实验室不同光周期和温度条件及自然条件下详细调查了该虫的羽化和交配节律。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成虫羽化高峰期出现在上午07:00—08:00。在25、28和30℃恒温条件下,羽化高峰期随着温度升高而提前,分别出现在上午08:00—09:00,07:00—08:00和06:00—07:00;成虫羽化时间基本不受光周期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成虫越冬代至第3代出现的交配时间随季节日长的延长而推迟,交配高峰期分别为15:00—17:00,16:00—18:00,17:00—19:00和18:00—20:00。在25、28、30℃恒温条件下,交配时间随日长的延长而推迟,交配高峰出现的时间在日长11 h时为16:00—17:00,日长13 h时为17:00—18:00,日长15 h时为19:00—20:00;交配时间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性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方法]2007年9~11月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开展了3种性比圈养白鹇的行为学研究。[结果]不同性比的白鹇都具有明显的日节律:取食高峰出现在16:00~17:00,休息高峰在12:00~13:00。在时间分配上,同一性比的雄性与雌性间存在差异:性比为2∶2时,雄性与雌性在游走和休息上的差异极显著(P<0.01);性比为3∶1时,雄性与雌性在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性比的同性间仍存在差异∶雄性在性比为2∶2与3∶1时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在性比为2∶2与3∶1时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并在性比为3∶1与3∶0时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性比的白鹇个体之间亲疏关系不同,但总有2只雌性个体关系密切。[结论]性比对白鹇圈养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影响,而且雌性个体更趋于集群活动,雄性则趋于单个活动。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连续观察方法,研究泰安地区桃仁蜂田间破核节律以及气象因子对其产生的影响,为桃仁蜂防控提供预测预报。2016年桃仁蜂越冬虫核率为45.38%。桃仁蜂发育与桃相关物候期大致吻合。桃仁蜂成虫破核初见日为4月11日,此时桃处于幼果期,雄成虫高峰日为4月13日,终见日为4月22日,破核历期12 d;雌成虫和种群高峰日均为4月17日,终见日为4月24日,破核历期14 d。破核后期部分桃果进入硬核期。成虫发生前期,破核数量与日平均气温呈正相关。降雨和骤然降温不利于成虫破核和活动。高峰期过后,成虫破核数量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小。桃仁蜂成虫破核时间集中在每天8:00—16:00,种群破核高峰为10:00—11:00。桃仁蜂破核期间雌成虫比例呈逐日上升趋势。成虫发生期种群死亡率达50.25%,破核率为45.86%,滞育率仅占3.89%。桃仁蜂成虫破核具有明显的节律性,桃仁蜂破核节律与桃物候期和气象因素关系密切,可作为田间适期防治桃仁蜂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黄色粘虫色板对拉萨市温室番茄上西花蓟马的日活动规律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西花蓟马成虫日活动规律基本是从8:00开始到16:00一直升高,在14:00—16:00有1个活动高峰,而16:00—18:00西花蓟马的活动量逐渐减少,8:00与18:00黄色粘虫色板诱集到西花蓟马成虫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原高寒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温度、体积含水量响应特征,为科学评估西藏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周转和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青藏高原高寒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西藏农牧学院试验农场幼苗期青稞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增温(2.0±0.5) ℃和对照两个处理,采用LI-8100土壤呼吸监测系统,于2017年5月6日、5月8日-5月13日对农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幼苗期青稞农田昼、夜间土壤呼吸速率特征动态变化的影响以及土壤呼吸作用对增温的响应特征。【结果】(1)增-温处理和对照的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就土壤温度而言,增温处理最高值出现在12:00-14:00,对照最高值出现在14:00-16:00;两者最低值均出现在00:00-07:00。就土壤体积含水量而言,增温处理和对照日最大值均出现在02:00-09:00;最小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增温处理出现在14:00-17:00,对照出现在14:00-19:00。增温处理和对照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峰值分别出现在14:00-16:00和15:00-17:00;最小值均出现在07:00-09:00。(2)17:00-07:00两个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08:00-16:00两个处理速率变化滞后效应表现不同。(3)通过双变量回归模型拟合土壤呼吸与温度、体积含水量的复合关系可知,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的协同影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结论】增温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促进有机碳分解,加大土壤CO2排放速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Burkard公司生产的HIRST型孢子捕捉仪和Phenom ProX全自动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对2018年春季北京天坛公园气传树木花粉种类和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季最低气温稳定超过0℃,最高气温稳定超过15℃时,天坛公园的柏科、榆科和杨柳科树木将进入盛花期。西门北侧外坛区域和南部三座门附近的气传花粉日平均浓度各有3个峰值,第1个峰值较高,出现在3月16日至4月7日期间,最高值分别为509.99粒/m~3和1 650.58粒/m~3;第2个和第3个峰值均较小,分别出现在4月8—14日和4月25日至5月1日期间,最高值均小于65粒/m~3。在第1个峰值期间,2个采样点的主要花粉种类都为柏科树木花粉,所占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第2个峰值期间,主要花粉种类都为银杏科树木花粉。第3个峰值期间,主要花粉种类都为桑科树木花粉。3月16日至4月7日期间,逐时花粉浓度平均值表现为02:00—08:00高,16:00—21:00低;4月25日至5月1日期间,逐时花粉浓度平均值则表现为16:00—21:00高,02:00—08:00低。结果可为开展天坛公园花粉浓度的精细化预报、指导游客进行自我防护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天坛公园植物群落的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棚内番茄植株上的白粉虱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白粉虱的发生数量在4月30日至5月30日期间形成3个高峰,分别是5月11日、5月19日以及5月21日,应在此时进行喷药防治;白粉虱成虫的发生数量出现2个高峰,分别是09:00后和17:00后,最低点则在13:30,应在该2个高峰时期进行喷药防治;白粉虱的发生情况和温度、湿度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捕自张广才岭北部的小飞鼠(Pteromys volans),在实验室笼养条件下进行了秋季的昼夜活动节律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飞鼠表现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行为节律特征,且受自然光照影响较大,随夜间提前和破晓延后,小飞鼠巢外活动也随之变化。巢外总活动平均每昼夜时间量为337.33 min(5.62 h),夜间活动占92.23%,巢外取食活动和其他活动各占37.72%和62.28%。巢外总活动、取食和其他活动均在17:00—19:00、21:00—22:00和3:00—5:00出现活动高峰。其中,夜间每小时时间段内,仅取食活动频次与时间量呈显著正相关(r=0.600,P0.05),线性回归方程y=4.826x-4.475。  相似文献   

10.
对人工养殖条件下高体革鯻(Scortumbarcoo)仔鱼的摄食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5.7~28.2℃条件下,对3日龄仔鱼进行开口饵料筛选,发现卤虫无节幼体是高体革鯻仔鱼最好的开口饵料,8日龄仔鱼开始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13日龄仔鱼全部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随着鱼体增长,仔鱼相对最大饱食量也增加。前期仔鱼(7日龄)在自然光照条件下于08:00-10:00、12:00-14:00、18:00-20:00时摄食活跃,尤以18:00-20:00的摄食最活跃,夜晚停止摄食;在持续光照条件下夜晚则有摄食活动;在持续黑暗条件下没有摄食活动。后期仔鱼(24日龄)在自然光照条件下09:00-13:00摄食较为活跃,摄食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夜晚不摄食;在持续光照条件下整个夜晚均有摄食活动;在持续黑暗条件下有明显摄食节律,在10:00-12:00和20:00-22:00均出现摄食高峰,摄食活动对光的依赖性降低。试验结果表明,高体革鯻仔鱼摄食节律明显,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仔鱼摄食与光照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荔枝蝽越冬成虫的发生规律及交配节律,为其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期,对龙眼树上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持续时间、48 h内荔枝蝽越冬成虫昼夜发生规律及交配情况、4~6月荔枝蝽越冬成虫发生及交配情况进行观测.[结果]在观察的荔枝蝽中,交配持续时间在8~9 h的约占18.2%、10~11h的约占54.5%、13h以上的约占27.3%;平均每天观察到的荔枝蝽成虫数最大值出现在9:00,其次是13:00;荔枝蝽成虫每天交配对数最大值出现在9:00,其次为13:00;在1d内观察到的荔枝蝽成虫数与交配对数随时间的变化出现两次波峰和低谷,高峰期出现在9:00和13:00,低谷期出现在6:00和19:00;荔枝蝽交配对数与观察到的成虫数呈正相关关系;从4月1日起,观察到的成虫数和交配对数徘徊上升,至4月6日均达到最高值,此后观察到的成虫数和交配对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至6月11日后基本未发现荔枝蝽越冬成虫.[结论]4~5月为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高峰期,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出现两次高峰期和低谷期,高峰期分别出现在9:00和13:00,低谷期出现在6:00和19:00;成虫行多次交尾和产卵,交尾持续时间一般为10~11h,交尾活动昼夜均可进行.  相似文献   

12.
2006年4~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藏北黑颈鹤Gins nigicollis繁殖前期的昼间行为进行了详细观测。结果表明:①黑颈鹤昼间行为活动时间分配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各种行为所占时间百分比大小依次为:取食43.69%,警戒21.78%,保养21.69%,运动7.57%,杂项3.18%,繁殖2.09%。②各种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在雌雄个体间具有一定的差异。雄鹤的警戒和运动行为比雌鹤高,且警戒行为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他4种行为雌性较高。③黑颈鹤的各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11:00以前,各种行为活动相对稳定,11:00之后依次出现了3个取食高峰和1个保养高峰,且呈上升趋势;其他4种行为无明显峰值,并呈下降趋势。④雌雄鹤的取食、警戒和保养行为在不同时段上表现出同步性和异步性。雄鹤取食高峰集中在中午(12:00~14:00),雌鹤的取食高峰分散在一天中的早(8:00),中(12:00,14:00)和晚(17:00)3个时期。讨论了繁殖前期黑颈鹤性别间的行为差异,并与黑颈鹤东部种群以及其他鹤类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图2表1参35  相似文献   

13.
影响紫花苜蓿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季干热天气条件下,用LI-6400光合仪田间测定了旱作栽培的四年生紫花苜蓿品种再生草初花期的光合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利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考察了光合有效辐射、叶温、相对湿度、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摩尔分数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典型的"双峰"曲线,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左右和14:00左右,第一峰值大于第二峰值,正午12:00左右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早晨6:00-10:00期间,光合速率的上升主要是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和相对湿度造成的.10:00-14:00期间,光合速率的降低,尤其是"午休" 期间的下降,气孔因素是主要限制因子.而14:00-18:00期间,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LI-Cor8150自动观测系统,分析2014年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最高值出现在14:00~16:00,最低值出现在06:00;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存在明显日变化特征,变化趋势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2:00;而生态系统呼吸(RE)和土壤呼吸速率呈相同的年变化趋势,为"单峰型",夏季高、冬季低,且均对温度变化较敏感。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和生态系统呼吸量(RE)主要受高于20℃大气温度和5 cm土壤温度影响,与水分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占18%,共记录538只次,雌雄比为1.43:1。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日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上午雄性个体的活动高峰期比雌性个体早两个小时。白冠长尾雉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到总频次的40.71%和33.10%,其余5种行为依次为: 警戒9.29%,梳理7.14%,休息5.00%,对抗2.62%,育幼2.14%。雌性白冠长尾雉的警戒行为频次比例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 < 0.05)。不同季节之间取食行为、移动行为、对抗行为比例之间有显著差异,冬季的取食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夏季(P < 0.05),夏季移动行为比例显著高于秋季(P < 0.05)和冬季(P < 0.05),而警戒、梳理、休息和育幼行为比例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高峰  毕俊怀  房兴堂 《特产研究》2010,32(1):10-12,14
利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于2007年4~5月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对半散养蒙古野驴的昼间行为与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半散养状态下,春季蒙古野驴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是摄食(58.45±3.51)%、站立(15.67±1.75)%、社会联系(5.79±2.47)%、运动(11.28±1.52)%、卧息(1.84±1.47)%、其他(6.93±0.55)%。春季,半散养蒙古野驴1d内摄食有3个高峰期(9:00~10:00、11:00~12:00、16:00~18:00),站立有2个高峰期(6:00~7:00、13:00~14:00),运动有2个高峰期(8:00~9:00、15:00~16:00),卧息有2个高峰期(7:00~8:00、13:00~14:00),社会联系有2个高峰期(6:00~7:00、12:00~15:00)。半散养状态下蒙古野驴的年龄因素与昼间行为的分配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太原盆地玉米和大豆的光合日变化以及光合光响应变化。[方法]采用Licor-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进行测定,各参数使用非直角双曲线和二项式曲线拟合。[结果]玉米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Pn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5: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大豆日变化曲线由于天气状况的影响呈3峰型,Pn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12:00和16:00,不考虑下午天气状况影响的条件下,也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随着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的增加,玉米和大豆的净光合速率Pn增大。当PAR达到1 900μmol/(m2.s)时,大豆出现光抑制现象,玉米在PAR达到1 700μmol/(m2.s)时出现光抑制现象。[结论]玉米和大豆均表现为典型的阳性植物特点,R2分别为0.958和0.932,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增强朱 种群的人工繁殖能力和有效的保护这种濒危物种,2007年2月中下旬 ,在陕 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的61 只朱 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论为:(1)在朱 繁殖前期的日活动中,静栖 约占 55%,运动占15%,其次为取食12%、理羽10%和其他8%。(2) 朱 静栖的高峰时间在13: 00~ 14:00;取食有2个较为明显的高峰,分别出现在9:00~10:00和14:00~15:00;运动的高峰 在10: 00~11:00;理羽的高峰在9:00~11:00;其他行为主要分布在10:00~12:00。(3)朱 的 活动节律 呈现上午强下午弱的趋势。(4)朱 繁殖前期交尾的高峰期在上午和下午,中午的交尾 次数最少。  相似文献   

19.
黄土半干旱区侧柏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Li 6 2 0 0便携式气体分析系统 ,对黄土半干旱区山西省方山县试验地自然条件下 ,侧柏的气体交换、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及相应环境因子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 ,气孔导度日变化曲线呈凹型 ,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 ,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值出现在上午较早时分 .根据Farquhar和Sharkey提出关于区分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的两个标准 ,分析表明侧柏在上午 (1 0 :0 0— 1 2 :0 0 )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由气孔因素的气孔导度决定的 ,而午间 (1 2 :0 0— 1 4 :0 0 )的光合午休和午后 (1 6 :0 0— 1 8:0 0 )光合速率的下降则主要归因于非气孔因素的叶肉细胞羧化能力的降低 .  相似文献   

20.
西南喀斯特地区一年生构树苗木的光合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年生构树苗木为试验材料,利用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监测其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及其环境因子日变化.结果表明,大气温度(T)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在13:00达到全天的最大值;构树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P_n在11:00左右出现第一次高峰,16:00左右出现第二次高峰;T_r在13:00和16:00分别出现两次高峰,在这两个时刻的值相差较为明显.与P_n相比,T_r在一天内的两个高峰值相对接近.胞间CO_2浓度(C_i)日变化与P_n呈负相关关系.P_n和T_r有比较明显的年变化,呈双峰型曲线,均在4月和8月出现,12月份相对较低,这与苗木年生长规律相一致,表明构树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形成了对季节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