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身龄,叶龄相同的旱育铲插和盘育秧栽秧苗的叶龄,发育进程和分蘖成穗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旱育铲插与塑盘抛栽两种栽植方式其主茎叶片的生长速度,前期略有差异,后期大致相同。在6月25日前铲插秧比抛秧多0.2-0.5叶龄,6月25日后,生长一致。铲插秧分蘖成穗集中有1/0-9/0节位上,抛秧集中在2/0-11/0节位上。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同期播种,叶龄不同,插秧期不同的四种类型秧苗的叶片生长速度和分蘖成穗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叶龄3.0叶龄插秧的水稻,分蘖成穗节位低,分蘖出现多。成穗数多。水稻单株分蘖力为2.0叶龄〉3.0叶龄〉4.0叶龄〉5.0叶龄。乳苗插秧显示出分蘖成穗优势,这种方法与中苗,大苗插秧可分期进行,可缓解人力的紧张。  相似文献   

3.
通过杂交晚稻协优9516抛秧栽培不同节位分蘖成穗情况,干物质积累过程,穗部性状构成的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协优9516秧秧栽培主要靠分蘖成穗而获得增产,与移栽相比,抛秧栽培具有3 ̄5节位分蘖多、总的分蘖成穗率低的特点,其生育期干物质日增量高于移栽稻。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直播条件下水稻主茎上不同部位的分蘖产生和成穗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留5-8蘖位的分蘖与留1-4蘖位的分蘖相比具有较大的增产优势,前者与后者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22.9%,穗粒数增加13.44粒,营养体增大,生产力提高,每公顷产量增加1132.5公斤,提高14.8%,水稻中位蘖的优势是水稻潜能增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水稻中位蘖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对直播条件下水稻主茎上不同部位的分蘖产生和成穗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留5-8蘖位和分蘖与留1-4蘖位相比具有较大的增产优势。前者与后者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22.9%,穗粒数增加13.44粒,营养体增大,生产力提高,第hm^2产量增加1132.5kg,提高14.8%。水稻中位蘖的优势是水稻潜能增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肥床旱育增加了苗床土壤的微生物类群并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有效性,培育出壮根、矮化、带蘖秧苗;旱育秧移栽前后均表现出强大的生理生化优势;旱育稀植有利于协调水稻个体和群体生长,使其中期在增加有效穗的基础上,提高成穗率,促进后期高光效群体的形成,并优化群体产量的穗粒结构.试验表明,旱育秧产量主要分布在主茎和 1/0~5/0 叶节位穗上,而对照分布在主茎和3/0~7/0 叶节位穗上.  相似文献   

7.
水稻专用叶面喷剂的增产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水稻专用叶面喷剂的喷施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植后7-10天喷施1次400倍专用叶面喷剂,可促进水稻发根早,返青块,叶色较浓绿,可提前3-5天分蘖,每亩增加分蘖3.8-5.0万条,有效穗增加2.0-3.0万穗,结实率提高3.3%-4.0%,千粒重增加0.30-0.76g,植株矮3.0-7.5cm,增产12%-14%,其增产机理为专用喷剂促进水稻根系活力,增加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灌浆期剑叶中C^14光合  相似文献   

8.
水稻中位蘖成穗与高产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同期播种和同期移栽条件下,插秧至分蘖初期两种不同水层秧苗的分蘖与成德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插秧至分蘖初期采取适当的水层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水稻主茎下部分蘖的发生,并淹死秧田所带分蘖,使开始发生分蘖的叶位上移,防止因下部蘖位发生分蘖对中部优势蘖位的不良影响。集中利用主茎中上部有效蘖位发生分蘖与成穗。在单位面积上收获穗数相近的条件下,使平均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从而使产量大幅度提高。前控结合后控,集中利用主茎中部的分蘖,发挥蘖位优势具有更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水稻不同插植方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进行水稻人工插秧(手插)、手工抛秧(抛秧)以及机械插秧(机插)3种不同插植方式对比试验,比较分析水稻在相同的品种、田块及田间技术管理条件下3种不同插植方式的生长期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机插、手插及抛秧试验品种的全生育期基本一致,机插具有插植株行距规格标准统一,宽行、密株,低分蘖、分蘖多、分蘖快等优点,对比手插或抛秧的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有明显增加,为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盐碱井灌稻区抛秧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研究了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在吉林省西部盐碱井灌区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抛秧栽培产量可达7683.8kg/hm^2,比旱育苗人工插秧提高8.8%,提早成熟5天,并具有秧苗素质好、分蘖多、成熟早、产量高、成本低、省工省时等优点,可解决盐碱冷浆寺区水稻插秧缓苗慢、插秧适期短等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中,早插壮秧这一基干措施。设置了从5月15日至6月4日每隔5d插秧的5种不同插秧期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北方寒冷稻作区,过早插秧虽然千粒重和稳粒数增多,但由于低温寒潮对于移栽伤影响严重,造成决定穗数的低节位分蘖过少,不易获得高产。插秧过晚,气温高,缓苗快,低节位分蘖多,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但营养生长期延迟,千粒重和穗粒数明显降低,不易争取稳产。所以早播壮秧应该是避开低温寒潮的适时早插。  相似文献   

12.
水稻强化栽培分蘖成穗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通过对水稻强化栽培的分蘖成穗观察.结果表明,水稻强化栽培的Ⅱ、Ⅲ蘖次分蘖多,主茎5叶位以下的分蘖和穗对产量贡献较大,栽后25 d内的分蘖成穗构成大部分的产量,但总的成穗率不及常规栽培高.因此在生产管理上要充分发挥低节位分蘖和前期分蘖成穗,控制后期分蘖抽生.  相似文献   

13.
杂交籼稻制种母本塑盘育秧抛栽较其它几种育秧方式具有根系发达,分蘖节位低,够苗期早,分蘖成成穗率高,穗群整齐,开花期集中,异交结实率高,灌浆期短,青浆粒少等生育特性。该技术操作简便,节工省本,亩产可增2.5-55.7%,亩节本增收益达320-600元,配套技术:一是父本实行“三改”,尽量提高盛花期的花粉量;二是塑盘育秧坚持“六要六不要”,以提高育秧质量,三是抛秧要做到“四个坚持”,以提高抛秧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经两年不同叶龄插秧对产量贡献度的分蘖挂牌试验结果得出:插秧秧龄越小有效分蘖节位数越少,低节位有效穗数比率越大,各节位的千粒重基本上越高,因此总平均千粒重也高,但有效穗数趋少。插秧叶龄小或大时穗粒数趋于减少。总之,插秧秧龄越小优势3节位节位越低,千粒重高,有利于争取稳产。但平均穴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少,不利于争取高产。  相似文献   

15.
温州农区早稻抛秧田杂草发生种类以稗草、矮慈菇、节节菜、异型莎草、牛毛毡为主,稗草为优势种群,杂草危害程度重于插秧田。抛秧后2d杂草开始陆续出苗,抛后10d呈现出苗高峰,比插秧田早5d,稗草的出苗高峰出现于抛秧后5~10d。经3年试验证明,禾大壮+苄嘧磺隆,二氯苄和丁苄对禾本科、莎草及阔叶草均有良好防效,对水稻安全,增产幅度大。不同施药期试验表明,二氯苄和丁苄分别于抛秧后3~5d和5~9d使用,对水稻株高和分蘖有明显抑制作用,故安全有效用药期应为抛秧后7~11d和11~13d。  相似文献   

16.
以新株型(NPT)水稻为供试材料,特青和汕优63为对照,从分蘖动态与形态解剖特征对NPT水稻分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PT水稻具有分蘖力弱、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相对较长、低节位分蘖极少、平均有效穗少、成穗率高等特点。分蘖原基解剖观察表明,NPT水稻各分蘖节均有腑芽原基发生,但高节位与低节位的芽原基发育存在判别。低节位的芽原基绝大多数成为败育腋芽,有些低节位分蘖腋芽发育正常,但因其根原基发育不良或幼叶生长锥萎缩变形造成腋芽难以成蘖。高节位的腋芽则发育良好,都能成蘖。在试验中还观察到NPT水稻顶芽发育良好,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抛秧、手插与机插栽培的连作晚稻分蘖成穗规律研究,发现3种栽培方式的分蘖成穗均以第5、第6和第7叶位产生的分蘖为主;3种栽培方式的平均分蘖成穗率分别为7083%,7410%和7317%,平均每穗总粒数分别为1150,1180和1194粒,对产量贡献率分别为459%,490%和494%。说明连作晚稻3种栽培方式除手插移栽的叶龄较大、分蘖利用节位相对较高外,另2种栽培方式分蘖成穗率和对产量贡献率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8.
2ZPY—Q型水稻抛秧机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2ZPY-Q型水稻抛秧机的主要技术性能,并通过机械抛秧与人工插秧对比试验,证明了抛秧有利于缓苗,分蘖多,成熟早。  相似文献   

19.
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水稻分蘖及穗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分蘖及穗重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插秧量对水稻茎蘖消长规律存在明显影响,插单苗的在整个分蘖过程中茎蘖量比插3苗的少,最终的成穗数明显要少。其茎蘖消长规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辽粳326和笹优418最高分蘖量和最终有效穗数高于辽优3225,而辽优3225分蘖力较低,则是由于该品种分蘖峰值提前,分蘖两极分化早所致。各种处理成穗率相近,但在不同蘖位的成穗机制上存在差异,插3苗的成穗蘖位较为集中,而插单苗的成穗蘖位分布分散,并造成插3苗的穗重分布比插单苗的分散。杂交稻的穗重变异性大,分布较常规稻分散,具有产生大穗的潜力,而插单苗更利于杂交稻大穗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以新株型 (NPT)水稻为供试材料 ,特青和汕优 63为对照 ,从分蘖动态与形态解剖特征对 NPT水稻分蘖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NPT水稻具有分蘖力弱、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相对较长、低节位分蘖极少、平均有效穗少、成穗率高等特点 .分蘖原基解剖观察表明 ,NPT水稻各分蘖节均有腋芽原基发生 ,但高节位与低节位的芽原基发育存在差别 .低节位的芽原基绝大多数成为败育腋芽 ,有些低节位分蘖腋芽发育正常 ,但因其根原基发育不良或幼叶生长锥萎缩变形造成腋芽难以成蘖 .高节位的腋芽则发育良好 ,都能成蘖 .在试验中还观察到 NPT水稻顶芽发育良好 ,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