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探讨草珊瑚不同器官中C、N、P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为草珊瑚的丰产和氮磷肥科学施用提供理论指导。以野生抚育草珊瑚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生长时期下草珊瑚茎和叶中C、N、P含量,分析不同生长时期草珊瑚茎、叶中C、N、P含量变化特征及化学计量特征,判定草珊瑚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叶中碳、氮、磷含量分别为531.45~614.66、16.81~18.51、0.41~0.84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5.13%、3.60%、21.29%;茎中则为547.11~610.11、5.88~6.91、0.33~0.50 g/kg,变异系数为3.77%、5.21%、13.67%。叶中C/N、C/P、N/P分别为29.33~34.02、661.40~1311.30、20.34~44.71,茎中则为84.96~100.23、1189.74~1695.71、14.03~18.48。叶中N与P呈负相关,P与C/P、N/P均呈极显著负相关,C/P与N/P呈极显著正相关;茎中N与P呈正相关,P与N/P呈显著负相关,P与C/P呈极显著负相关,C/P与N/P呈显著正相关。草珊瑚的生长主要受N和P含量的限制,更大程度受P含量限制。因此,在林下种植草珊瑚时,考虑林地的养分供给能力,施用氮磷混合肥有利于草珊瑚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的淀粉含量,为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为材料,研究分析了不同采摘时期甘薯茎尖不同部位淀粉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薯茎尖中叶、茎、柄的淀粉含量在不同采摘时期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部位的平均淀粉含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茎>叶>柄。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叶>茎>柄。叶的淀粉含量以采摘第1期的最大,第2期的最低。在第1期至第4期范围内,叶的淀粉含量呈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第4期以后,则呈逐渐升高趋势。茎的淀粉含量以第7期的最高,第3期的最低。在采摘第1期至第3期以及第4期至第6期范围内,茎的淀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柄的淀粉含量以第6期的最高,第3期的最低。在第1期至第3期范围内,柄的淀粉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第3期以后直至第6期范围内,柄的淀粉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第6期至第7期,柄的淀粉含量又呈迅速下降趋势。叶、茎、柄三部位间淀粉含量变化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但呈现出部分明显的关联规律。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植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云南省植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区域差异,在云南省烟草种植区域内,选择代表性植烟土壤进行剖面各层次土壤样品采集,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含量范围、垂直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植烟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达10.21 kg/m2,植烟土壤类型中红壤有机碳密度较高,紫色土和黄壤有机碳密度较低。(2)植烟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黄壤各层次有机碳密度的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22.35%;红壤各层次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小,变异系数在17.67%~ 49.60%,红壤有机碳密度较为稳定。(3)植烟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总孔隙度相关关系不显著,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烟土壤有机碳氮质量比(C/N)在1.58~14.00,有机碳磷质量比(C/P)在1.26~34.08,红壤的C/N和C/P比值较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健宝N、P、K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植椿全株氮素含量总的趋势是,前期含量高,随生育期进程而不断下降。磷素含量:叶片中磷素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15日左右,茎中磷素含量变化总的趋势是前期含量高,随生育期的推进不断下降。钾素含量:植株叶片中钾素含量总的变化趋势是,前期含量高,随生育期推进逐渐降低,茎中钾素含量随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各处理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均呈“S”型曲线变化。中N低P、中N中P、高N中P三个处理的植株全生育期氮素的吸收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16日到8月19日之间,其余处理氮素吸收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10日到7月15日和7月16日到8月19日之间。高P处理磷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低P处理。钾素吸收量,中N高P、高N低P钾素吸收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余处理钾素吸收量呈双峰曲线变化。每生产100kg干物质所吸收的氮、磷、钾数量分别为1.69~2.94kg、0.20~0.63kg、1.82~3.31kg。  相似文献   

5.
叶面喷施硒对紫甘薯硒吸收、分配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松  田侠  刘庆 《作物学报》2018,44(3):423-430
为研究叶面施硒条件下紫甘薯对硒的吸收利用特征及其品质效应, 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布置紫甘薯叶面施硒田间试验, 设纯硒施用量0、30和60 g hm-2 3个水平, 研究了叶面喷施外源硒对紫甘薯块根产量、不同器官硒含量、块根硒累积量与硒利用率的影响, 并分析了块根中粗蛋白、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随施硒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施硒对紫甘薯块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但可提高块根中的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和硒累积量, 60 g hm-2施硒量下, 块根中的硒含量可达311.3 µg kg-1(干重), 是对照处理的8.54倍; 随施硒量增加, 块根中硒含量和硒累积量显著增加, 块根对硒的利用率下降, 但施硒对块根中有机硒占总硒的比例无显著影响; 紫甘薯块根中的粗蛋白含量随施硒量增加而显著提高, 两个施硒量下分别比对照增加11.67%和29.71%; 60 g hm-2施硒量下, 块根中除苏氨酸外的其他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 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6种人体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 胱氨酸含量降低; 施硒还可提高紫甘薯块根中K、Na、Mg、Fe、Cu等元素的含量, 使块根中Ca、Mn等元素含量降低, 两个施硒量对块根中的Zn元素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对富硒紫甘薯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的碳、氮代谢特征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试验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的碳、氮代谢特征,于各主要生育期测定了棉株地上部营养器官的全N、非蛋白质N和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与轮回亲本中棉所16相比,中棉所30苗蕾期的C/N较低,非蛋白质N含量较高,N代谢比较旺盛;初花期至盛花期的C/N则较高,C代谢明显加强;进入结铃早期,中棉所30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及营养体中非蛋白质N的含量均下降,反映出其"根源”和"叶源”的功能已减弱,表现出早衰迹象.为了改善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的生育状况,提高其产量和品质,"促源”是根本.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中梁山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地统计学理论和实验室分析方法,以中梁山槽谷区典型耕地、荒草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15、15~30、30~45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空间分布规律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3种土地类型土壤SOC、TN和T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0587.8、1472.8、598.9 mg/kg,SOC和TN空间变异性较大,TP变异性较小。土壤C、N、P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SOC、TN含量为:林地>荒草地>耕地;TP 含量为:耕地>荒草地>林地。土壤C/N、C/P 和N/P 空间变异较大(变异系数CV>28%),C/N值变化范围为5.04~41.2,平均值为14.1;C/P 值变化范围为11.02~105.42,平均值为37.28;N/P 值的变化范围为0.99~6.32,平均值为2.71。不同土地类型土壤C/N 差异不显著,C/P、N/P值差异显著。C/N 值为林地>耕地>荒草地,C/P、N/P 值为林地>荒草地>耕地。耕地土壤SOC、TN和TP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线性拟合度较高;荒草地和林地的TN与TP、SOC与TP相关性不太明显,线性拟合度较低。C、N、P 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值受土壤理化性质、土地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因子影响。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表明:土壤TN、SOC和碱解氮是影响土壤C/N、C/P 和N/P 值的主要因素。中梁山岩溶槽谷区土壤C、N、P含量和C/N/P 值受土地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空间变异性较大。在实际土地利用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甘肃中部地区春小麦合理的施氮水平和灌水量,以陇春27为研究对象,以灌水量[1000(W1)、2000(W2)和3000m3/hm2(W3)]为主区,施氮量[0(N0)、80(N1)、160(N2)和240kg/hm2(N3)]为副区,研究水氮对小麦干物质累积、氮含量、氮素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对小麦干物质累积量、氮累积量、籽粒产量及氮转运均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互作效应;各生育期小麦干物质累积量随灌水量与施氮量的增大呈增大趋势,灌水量对干物质累积量影响大于施氮量;茎和叶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氮含量为籽粒>叶>颖壳>根>茎,灌水处理对小麦营养器官氮含量影响小于施氮处理;随灌水量与施氮量增大,小麦各器官氮累积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籽粒氮累积量与产量以W2N2处理最大,适宜的水氮供给有利于干物质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从而提高籽粒产量和氮素生产效率。综上,灌水量与施肥量分别在2000m3/hm2和160kg/hm2时有利于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9.
桂西北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广西雅长林区3种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常绿-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C、N、P、K等养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状况等进行研究,探讨土壤养分变化和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森林的演替,3种森林类型植被下土壤C、N、P和K含量中,N素(全N和有效N)含量不断积累;有机C、P和K含量则表现出一致性的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即演替初期低-中期高-后期低的变化规律;C/N呈逐渐降低趋势,均值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而C/P、C/K、N/P、N/K和P/K则均呈升高趋势,均值大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与N/P和N/K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全N与C/P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C/K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全P与C/K、N/K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紫茎泽兰在湖北地区的入侵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据已有路线分析有入侵华中地区的风险。在武汉同质种植园中建立了不同年份(2009年和2012年)从西昌采回的紫茎泽兰种群,将2种群进行枝条扦插,比较了扦插苗的株高、茎宽、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片C/N等生长参数和抗虫性,从中分析紫茎泽兰入侵种群在新引入地,随引入时间的表型变化响应。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叶片C/N在两种群间差异不显著,但株高、茎宽、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抗虫性,生长3年的种群均显著大于生长1年的种群,表现出明显的表型可塑性,其中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在两种群均为负相关关系。在新入侵地(缺乏专食性昆虫),随引入时间的延长,植株的适应能力增强,获取资源的能力提高,对广食性昆虫的抗性增强。由于防御广谱天敌的物质含量低,合成成本低,植物把资源主要用于自身的生长。因此我们应在入侵早期对紫茎泽兰进行防治,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其传播。  相似文献   

11.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作物和新型的生物能源作物,细胞壁蔗糖转化酶是植物源、库组织蔗糖代谢的关键酶,但关于甘薯细胞壁蔗糖转化酶基因IbCWIN家族成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测定供试品种不同组织部位的蔗糖淀粉含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IbCWIN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关系、启动子作用元件、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薯茎中蔗糖含量最高,须根和叶次之,块根最低;块根淀粉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部位。甘薯中含有10个IbCWIN基因,编码氨基酸442~1115个,蛋白质分子量范围49.56~124.44kD,等电点为5.0~9.1。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都含有Glyco_32保守结构域及相同或相似的保守基序motif,属于糖基水解酶基因家族GH32。IbCWIN与木薯MeCWINV同源性高,IbCWIN基因家族启动子区域含有多种类型的顺式作用元件。qRT-PCR结果表明,IbCWIN基因家族在甘薯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有多种表达模式,其中IbCWIN2和IbCWIN9在块根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部位。本研究为下一步探索甘薯IbCWIN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调控甘薯源、库关系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中国对高产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和对新品种栽培技术的需求,烟台市农科院采用改良杂交法选育优良新品种,并通过国家区域试验进行产量、品质、抗病性鉴定,采用田间对比试验分析法对新品种进行覆膜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烟薯24’在2008—2009年国家区域试验中:鲜薯平均32235 kg/hm2,较对照增产9.46%;薯干平均9685.5 kg/hm2,较对照增产18.55%,2010年通过全国甘薯鉴定委员会鉴定。研究得出,‘烟薯24’具有产量高、淀粉含量较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优点,是加工淀粉的优质品种。‘烟薯24’覆膜栽培以黑色地膜效果最好,这主要是因为黑色地膜具有抑制杂草生长,不用喷施除草剂,避免了除草剂抑制地上部生长;地温适宜,不会因前期地温过高,影响薯块膨大;地上下部生长动态、叶面积系数动态、T/R值进展合理,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硼素吸收分配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掌握马铃薯栽培的养分吸收与生理调控,以马铃薯品种紫花白为材料,对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地区马铃薯钼吸收规律及施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置对照(CK)、有机肥(M)、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M+NP)4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向成熟期的推进,叶片中硼的含量大幅度上升,茎和块茎硼含量均缓慢下降。全生育期平均叶、茎、块茎硼含量分别为40.8,27.5,12.9 mg/kg;全株和块茎硼素吸收量动态变化可分别用一元三次方程和Logistic方程理想模拟。硼的最大吸收量出现在出苗后86 d(淀粉积累期),最快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55 d左右(块茎增长初期)。有机肥、氮磷肥均可显著促进硼的吸收,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对硼的吸收有正交互效应,大幅度提高了硼的吸收量;随着生长中心由茎向块茎的转移,硼在茎叶中的分布逐渐下降,块茎中分布逐渐上升。淀粉积累期茎和叶中硼的分布为60%,块茎为40%,即块茎硼的运转率为40%。有机肥和氮磷肥配合,提高了硼的运转率。马铃薯硼的消耗系数平均0.002,生产效率平均173,每生产1 000 kg块茎(鲜)需吸收硼素5.5~6.1 g,平均5.8 g。  相似文献   

14.
王和寿 《作物杂志》2022,38(6):208-125
为探究不同施N量对叶用甘薯营养品质的影响,及为制定科学的叶用甘薯施肥技术提供数据依据,选用叶用甘薯品种台农71和福菜薯18为材料,设氮素水平0.00(CK)、87.50(T1)、175.00(T2)、262.50(T3)和350.00g/m2(T4),通过液质联用色谱仪和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检测发现,异槲皮苷含量最高,在福菜薯18中高达74.43mg/kg。2个品种均不含二氢槲皮素,其余的5种含量均较低。检测到的6种类黄酮与施N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品种间没有差异。在施N量达到262.50g/m2(T3)时,福菜薯18总黄酮量达到最大,而施N量变化对台农71总黄酮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施N后,2个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未施N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施N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在施N量达到262.50g/m2(T3)时,2个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达到最大。可溶性糖含量与施N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而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本试验发现,施N量为262.50g/m2时既能保证叶用甘薯的产量,又可以保证其保健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龙岩市种植的紫色甘薯新品种,采取一年多点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金山57”为对照,2014年夏季引进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从农艺性状、经济性状、鲜产、干产、淀粉产量、品质和花青素含量等方面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中,2个品种表现较好。其中,‘龙津薯1号’鲜薯产量最高,为39.11t/hm2,薯干产量9.22 t/hm2,淀粉产量5.53 t/hm2,干物率23.57%,淀粉率14.15%,食味评分80.0分,花青素含量17.66mg/100g。‘福薯24号’鲜薯产量其次,为36.30 t/hm2,薯干产量10.82 t/hm2,比对照增产3.32%,淀粉产量7.11 t/hm2,比对照增产6.77%。干物率29.81%,淀粉率19.57%,食味评分84.7分,花青素含量11.95mg/100g。‘龙津薯1号’鲜薯产量高,干物率和花青素含量指标适宜,可以推荐作为紫色地瓜干加工品种在龙岩市推广种植。‘福薯24号’鲜薯产量较高,食味品质好,干物率和淀粉产量高,可以推荐作为鲜食型和紫色淀粉加工型品种在龙岩市推广。‘广紫薯8号’将进一步观测。‘福宁紫3号’、‘宁紫薯1号’和‘徐紫薯2号’等品种均不适宜在龙岩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育出适合广西栽培的高淀粉含量能源型甘薯新品种,对9个引进的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通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广薯87’为对照,研究不同品种的植株地上部性状、块根性状、鲜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等。结果表明,JSP-4和‘徐薯22’的淀粉产量较高,分别达到6698.42 kg/hm2和5685.96 kg/hm2,分别比对照高43.54%和21.84%。通过研究得出,JSP-4和‘徐薯22’可作为高淀粉含量的能源型甘薯品种在广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Preliminary Determination of Flavonoids in Sweet Potato leaves and ste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薯叶、茎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提取,以芦丁为对照品,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其含量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甘薯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9.37%, 嫩茎含量为3.07%。明显高于一般植物,为甘薯叶、茎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棉花宿生栽培对于雄性不育系的多年生保持和杂交制种,固定杂种优势、加速杂种优势利用和保存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一年生陆地棉宿生栽培叶片和茎枝N/P/K、可溶性糖含量,为制订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4个陆地棉品种为供试材料,以一年生为对照,对三年生、二年生宿生陆地棉叶片和茎枝N/P/K、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各处理叶片N/P/K、可溶性糖平均含量分别为3.13%~3.50%、0.49%~0.67%、1.47%~1.78%、4.23%~5.48%,茎枝分别为0.56%~0.82%、0.21%~0.28%、1.14%~1.42%、0.95%~2.15%;不同宿生年限的植株叶片N/P/K含量无显著差异,多数品种一年生植株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宿生棉的;高产品种N/P/K含量适中,可溶性糖含量稍低,而低产品种N含量低,P/K、可溶性糖含量较高;随生育进程,叶片全N含量出现由高到低、可溶性糖含量出现由低到高的动态变化趋势,而叶片P/K含量的变化趋势较平稳。【结论】宿生陆地棉与其一年生棉比较,植株叶片N/P/K含量无明显变化,但宿生栽培的中后期应增施N肥,促进营养生长,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