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棉铃虫蛹的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棉铃虫蛹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例合理,糖和脂肪含量适中,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了棉铃虫滞蛹与非滞育蛹血淋巴在甘油,氨基酸,脂肪酸以及蜕皮激素含量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1 农业防治 加大秋翻冬灌面积,推广无埂棉田,以减少越冬棉铃虫虫蛹量,实行人工捉虫挖蛹;麦收后及时灭茬,增加复播玉米种植面积,有效地压低各代棉铃虫虫蛹基数。  相似文献   

4.
冬耕可灭棉铃虫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厘米~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可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可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部分虫蛹...  相似文献   

5.
室内测定与田间试验表明:雨水和土壤含水量对棉铃虫种群有较大的抑制作用。棉铃虫卵经雨水浸泡8h,幼虫孵化率明显下降;中等雨水对棉铃虫有较大的冲刷作用,雨量越大,卵被冲刷的数量越多;初孵幼虫经雨水浸泡1h,其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土壤湿度对棉铃虫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蛹初期与羽化前,25%的含水量对虫蛹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6.
韩晓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771-771,790
不同食料对于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这与取食食物的营养含量有很大关系.试验表明,人工饲料组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历期短、体重明显重于仙人掌饲料组,而且发育比较完全;饲喂食用仙人掌的棉铃虫比饲喂人工料的棉铃虫,其幼虫体重下降115.4%,幼虫历期增加10.9%,平均蛹重下降118.5%,蛹历期延长5.8%.  相似文献   

7.
土壤浸水处理消灭棉铃虫的临界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土壤水分对棉铃虫蛹存活的影响,前人已做过许多工作。张孝羲等[1]报道了土壤含水量对棉铃虫化蛹与羽化影响的室内模拟试验,吴子江[2]报道了大田土壤自然含水量对棉铃虫蛹存活的影响,结果均表明土壤含水量越高,棉铃虫蛹存活率及羽化率越低。但土壤水分对棉铃...  相似文献   

8.
从棉铃虫蛹的越冬方式、棉铃虫蛹的越冬温度以及棉铃虫越冬几个阶段的特点,探讨了秋耕和冬灌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并对博州秋耕冬灌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蛹在滞育中脂肪、糖原等生化成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通过乙醚提取法、蒽酮法、Folin-phenal法和紫外吸收法分别测定了棉铃虫滞育越冬蛹在滞育期中脂肪、糖原、蛋白质、RNA和DNA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蛹在进入滞育后至解除滞育的过程中,其含水量、蛋白质、RNA和DNA的含量都逐渐有所增加;脂肪和糖原的含量明显减少,二者是滞育期间的主要代谢化合物。研究为分析棉蛉虫蛹的耐寒性和越冬死亡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集新疆喀什、阿克苏、鄯善、吐鲁番、哈密、昌吉、博乐、伊犁的棉铃虫幼虫,人工饲养建立8个棉铃虫地理种群,通过测定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蛹的过冷却点、低温生存能力(LT_(50))及血淋巴中糖含量来比较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的耐寒性。利用Logger-220过冷却仪对棉铃虫过冷却点的测定结果表明,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之间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P0.05)。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的滞育蛹在-15℃和-20℃的室内条件下,50%个体致死所需的时间(LT_(50))分别为13.0d和0.4d,种群间差异不显著(P0.05)。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滞育蛹血淋巴中的含糖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群间差异不显著(P0.05)。新疆棉铃虫喀什、阿克苏、鄯善、吐鲁番、哈密、昌吉、博乐、伊犁种群雌虫滞育蛹血淋巴含糖量为2.72~3.10 mg/100mg,雄虫为2.65~3.02mg/100mg。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的耐寒性不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1.
<正> 棉铃虫于1990、1992、1993年连续严重发生,对棉花生产危害较大。因此控制棉铃虫的危害,必须从生态入手,进行生态调控,使棉田形成一种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棉铃虫繁殖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是控制棉铃虫危害的关键。生态调控的方法是: 一、耕翻灭茬,消灭虫蛹 棉铃虫在河北省一年发生四代,以蛹在土中3—5厘米处越冬。虫蛹有两怕:一怕蛹室被破坏,蛹体暴露而死亡;二怕土壤水分饱和,湿度大不能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永年县1980年~1993年棉铃虫田间调查资料,分析出越冬后活蛹量与二代棉铃虫卵量的相关关系,从而推导出以越冬后活蛹数预测二代棉铃虫卵发生量的回归方程,经显著性检验,估测相对误差在5%以下,比常规预测值,其准确度明显提高。并可提前二个多月及早报出,对棉花除虫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棉田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厘米~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  相似文献   

14.
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棉铃虫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协调害虫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通过饲喂法测定了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两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亚致死剂量(LC1与LC50)对棉铃虫3龄幼虫体重、生长发育以及驱避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对棉铃虫幼虫-蛹、蛹-成虫的存活率都有影响。药剂处理后,幼虫的历期延长,幼虫的化蛹也受到影响,出现畸蛹,但各处理畸蛹率均低于15%。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幼虫体重及蛹重都有抑制作用,以高效氯氰菊酯的影响较大。在LC1与LC50剂量下,两种药剂对棉铃虫也表现出驱避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的拟除虫菊酯对棉铃虫生物学方面存在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玉堂 《农家科技》1998,(10):16-16
<正> 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越冬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而被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③将部分蛹  相似文献   

16.
潘继兰 《北京农业》2012,(31):41-42
正棉铃虫防治技术①清理田园。拔棉柴及麦收后灭茬能破坏蛹室,提高虫蛹的死亡率。棉铃虫蛹一般分布在距植株2~30厘米范围内,入土深度在2.5~9.0厘米的范围内,拔棉柴后能使部分蛹暴露于地表而被冻死或被  相似文献   

17.
棉田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厘米~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  相似文献   

18.
棉钤虫某些生物学特性与滞育诱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诱那导滞育的方法,研究了棉铃虫幼虫历期及性别与蛹滞育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棉铃虫三龄后幼虫历期越长蛹滞育率越高,而雌、雄蛹间滞育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棉铃虫滞育蛹与非滞育蛹血淋巴在甘油、氨基酸、脂肪酸以及蜕皮激素含量上的不同。结果表明:1)滞育蛹血淋巴17种游离氨基酸的总量比非滞育蛹增加,其中脯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非滞育蛹,已解除滞育的蛹血淋巴中氨基酸的组成与非滞育蛹仍有所不同,其中丝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的比例明显增加。2)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血淋巴总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均以棕榈酸为高。不饱和脂肪酸中均以亚油酸含量为高,且滞育蛹的饱和脂肪酸比例高于非滞育蛹。3)血淋巴中甘油的含量两者无显著差异。4)滞育蛹在滞育期血淋巴中20-羟基脱皮酮滴度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当滞育开始解除时,20-羟基脱皮酮的滴度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20.
<正>秋冬季节深耕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cm(深的可达9cm)处化蛹越冬,秋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