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探究提高羊草种子萌发率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东北羊草和吉生1号羊草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发芽床(盆栽和培养皿)及硫酸浸种(50%、60%、70%、80%)处理,测定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简化活力指数,并利用隶属函数对羊草种子萌发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硫酸浓度增加,供试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总体呈先降后升的变化,80%硫酸处理下,东北羊草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简化活力指数显著高于吉生1号羊草(P<0.05);盆栽处理下的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高于培养皿处理。运用隶属函数评价得出,东北羊草萌发特性强于吉生1号羊草。  相似文献   

2.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活史的关键阶段,强烈影响着物种建植、种间共存和群落结构。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东缘高寒/亚高寒草甸为研究区,选择104种常见植物开展萌发试验,探讨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亚高寒草甸植物种子的萌发行为受到系统发育的强烈控制,科分类单元分别能够解释50.74%、35.22%、19.68%、16.57%和37.92%的萌发率、萌发时间以及萌发不确定性、同步性和变异性。高寒/亚高寒草甸植物的萌发特性还受到生活史特征的影响:多年生植物的平均萌发时间比一年生植物长5.21 d,不确定性高0.73;种子大小每增加1 mg,平均萌发时间延长1.07 d,萌发不确定性升高0.14,同步性降低0.03;在小株、中株、大株3类株高中,大株植物的萌发率、萌发不确定性及变异性较高,同步性较低。此外,海拔梯度上的广布种的平均萌发率比狭布种高6.89%,平均萌发时间短1.20 d。在高寒/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系统发育是决定种子萌发特性的重要约束条件,物种通过采取快速同步萌发的机会主义对策、“两头下注”的异步萌发对策等不同的萌发策略应对不可预测环境。  相似文献   

3.
聚乙二醇对羊茅属4种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溶液作为渗透胁迫剂,对羊茅属Festuca 4种牧草种子的萌发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PEG浓度(5%)促进中华羊茅F.sinensis和西北羊茅F.kryloviana胚根的生长,较高PEG浓度(10%~15%)显著抑制4种羊茅植物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及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提高,PEG浓度对胚芽生长的抑制效应比胚根大.各植物胚根(芽)长、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随PEG浓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变化(P<0.05).胚根/胚芽比、发芽率、发芽势可作为羊茅属牧草种子萌发期抗旱性初步评定的鉴定指标.4种植物的抗旱性顺序为中华羊茅>西北羊茅>毛稃羊茅F.kirilovii和法恩苇状羊茅F.arundincea.  相似文献   

4.
种子萌发过程中对光的感应能够保障种子在合适的条件萌发、出苗,因而光照的有无会对某些物种种子萌发产生影响。本研究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区10种主要植物种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萌发法,在全光照与全黑暗两种条件下对种子萌发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种典型植物大部分种子萌发迅速,光照条件下在4 d内有7种植物种子萌发达到T_(50)(萌发种子数达最终发芽种子总数的50%),达到T_(50)所用时间最长的也只需9 d;试验物种中有7种光照条件下达T_(90)所用时间较少,且光照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发芽指数差异显著(P 0.05);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显著大于黑暗条件下的有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avica)、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菊叶委陵菜(Potentilla tanacetifolia)和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只有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萌发率在黑暗条件下显著大于光照条件。其余植物种子萌发率在两种条件下差异不显著(P 0.05)。综上所述,光照是影响陕北退耕地植物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黑暗对研究中多数物种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因而,侵蚀淤埋遮光是植物更新的潜在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是一种具有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特性的豆科植物, 是水土保持的优质植物资源,为提高苦豆子萌发效果,本文分析了两种打破种子休眠方式的交互处理方法对苦豆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苦豆子植物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硫酸浸种和热水浸种两种常见的打破苦豆子种子休眠的方式,设计交互试验,统计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 活力指数、鲜重、干重、含水率及幼苗生长相关指标。【结果】在 20 个处理组合中,65%×80 ℃ 处理和 85%×20 ℃两种预处理方式在各指标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其中 65%×80 ℃ 处理组在发芽率、发芽势、 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方面均为 20 种处理中最高,85%×20 ℃处理组萌发效果次之。在萌发速率与幼苗生长中,65%×80 ℃、85%×20 ℃两组处理下种子萌发时滞较短、萌发速率较快,幼苗生长情况优于其他组别,并与 0×20 ℃组差异显著。按浸种硫酸浓度分组,发芽效果由优到差为:85%>75%>65% >95%>0,80 ℃ 热水浸种 20 min 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温度浸种。【结论】65%×80 ℃、85%×20 ℃两种预处理方式对加速苦豆子种子萌发、促进幼苗生长具有较优效果。本研究可为苦豆子种子萌发、幼苗建植的相关研究及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任小燕  柳迪  潘平新  马彦军 《草原与草坪》2021,41(5):131-138,147
为筛选出较耐盐碱的枸杞种源,用浓度为0、50、100、150、200、250、300 mmol/L的NaCl和NaHCO3对不同区域野生枸杞种子萌发进行胁迫处理,测定种子萌发指标.结果 表明:两种盐胁迫下3个区域的枸杞种子起始发芽时间随盐浓度的升高而推迟,除相对盐害率呈上升趋势,种子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相对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相对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两种盐对枸杞种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且NaHCO3强于NaCl;3个种源野生枸杞种子的耐盐性强弱顺序为:定西>兰州>临夏.  相似文献   

7.
郁金香种子休眠特性及发芽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种子在常温条件下难以萌发,冷藏条件下萌发时间过长、萌发率过低、易发霉等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刺破种子、改善芽床等手段对发芽条件进行改进,探讨常温条件下种子的萌发情况。结果显示,野生郁金香种子存在深度休眠现象,低温、激素处理、刺破种子、改善芽床等方法有助于解除休眠;光照、室温储藏对解除郁金香的休眠意义不大。在萌发过程中,郁金香种子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吸胀萌动期,且表现出明显的序次萌发现象。常温条件下,储藏6个月后的当年郁金香种子在4℃条件下冷藏15 d后,刺破种子,接种在质量浓度为0.5 mg/L的GA3培养基上持续光照,10 d后有种子萌发,30 d种子萌发率达25%,45 d时达50%,50 d后发芽率为95%,而同样条件下没刺破的种子发芽率极低。4℃、-10℃的冷藏温度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郁金香胶质状的胚乳对胚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刺破种子可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芽床对种子的萌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基的使用,既保证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营养物质供应,又使种子受到培养基中GA3的持续作用,而纸床往往因为污染而使种子过早终止发芽。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温度、水分和氮素供应水平对菊叶委陵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菊叶委陵菜种子适宜发芽温度为25℃;适宜发芽含水量为50%,水分含量超过此值后发芽率缓慢下降;适宜发芽氮肥浓度为0.5mmol/L~1.0mmol/L.贮藏1年的种子与当年采集的种子相比,出苗速度、发芽率、活力指数和发芽指数等指标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NaCl胁迫对四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采自内蒙古阿拉善荒漠4种优势植物:梭梭、红砂、驼绒藜和碱蓬种子为材料,在0~1.8 mol/L的NaCl范围内,研究了盐分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探讨了经NaCl浸种预处理后种子的萌发恢复能力。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的升高,梭梭、红砂、驼绒藜和碱蓬种子的萌发和初生根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总体来看,盐溶液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但轻度的NaCl胁迫可提高碱蓬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促进驼绒藜种子的萌发。4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盐度阈值分别为1.8,0.6,0.9和0.5 mol/L,说明梭梭种子萌发的耐盐性最强,而碱蓬的耐盐性最弱。经NaCl浸种预处理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恢复萌发,但浸种时间越长,种子受盐胁迫的影响越大,甚至其萌发完全被抑制。短时间的NaCl浸种预处理提高了红砂种子的发芽率,并显著提高了其发芽指数,刺激了梭梭、红砂和驼绒藜的初生根生长,而碱蓬的初生根生长则一直受到NaCl浸种预处理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以聚乙二醇溶液(PEG-6000)为渗透介质模拟干旱条件,在12个水势梯度下,研究了干旱胁迫对木地肤、狭叶锦鸡儿和白沙蒿3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3种植物的发芽率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较低浓度的PEG溶液可以对种子萌发产生促进和"刺激"的效果,加快种子萌发的速度,刺激初生根的生长,从而对发芽指数和萌发抗旱指数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3种植物在种子萌发期间的抗旱性,结果为木地肤>白沙蒿>狭叶锦鸡儿。  相似文献   

11.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匮乏是影响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而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制约是植物自然更新的关键限制因子。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浓度梯度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不同的干旱胁迫条件,测定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16种主要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结果表明,随PEG浓度的增加,16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种子的萌发时滞延长直至不萌发,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抗旱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轻度的干旱胁迫(50 g·L-1)能促进部分种子的萌发,增加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采用隶属函数法对16种植物种子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和抗旱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鬼针草(Bidens pilos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种子萌发耐旱性最强,而大针茅(Stipa grandis)最弱。  相似文献   

12.
以天山北坡低山带的主要植物种子作为研究对象,观测和分析了该区的28种(禾本科、藜科、豆科、菊科、蓼科、蔷薇科、唇形科、葱科、石竹科、蒺藜科和苋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并对种子进行绵羊瘤胃消化实验,探讨了种子形态特征和消化前后萌发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8种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种子的重量变化范围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2倍。种子的长、宽和高的变化范围也较大,最大值分别是最小值的14,24和22倍。形状指数的测定结果表明种子主要以扁平状和近似球状为主,大部分植物的种子具有芒和果翅等附属结构,个别种子具有粘液结构。禾本科、藜科和豆科植物种子形态学特征可作为表征亲缘关系的指标,分类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他科属植物种类较少,形态学特征分类和亲缘关系分类之间的一致性未能得到很好地反映。种子吸水过程均分为3个阶段,即快速吸水、缓慢吸水和稳定阶段。豆科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很低,仅在 4.2%~15.0%之间,菊科植物的萌发率为97.0%,6种藜科植物种子的萌发率为41.0%~97.0%,10种禾本科植物种子的萌发率为 53%~99%。菊科、藜科和禾本科萌发率要明显高于豆科。经过瘤胃消化后的种子,除了豆科种子其萌发率提高之外,其他种子萌发都受到了明显抑制,但仍有部分种子存活并能成功萌发,这为种子消化道传播提供了可能。消化前原始种子萌发率与其形状指数和重量存在显著相关,消化后种子萌发率与种子形状指数和种子长度存在显著相关。并且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种子其消化前后的萌发行为具有趋同性。  相似文献   

13.
三种药用甘草种子位置效应对幼苗建植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草属3种植物,光果甘草、胀果甘草、乌拉尔甘草植株不同部位种子的萌发特性、幼苗生长特性、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和比较,探讨了3种药用甘草植株不同部位种子的萌发策略、幼苗的生长适应性,为更清楚地认识甘草属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建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光果甘草植株中、上部,胀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植株中、下部种子具有较高的出苗率,是种子繁殖的主要保障,但存活率无差异。2)具有较高出苗率的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具有较大的生物量、较长的根长,且根冠比也相对较高,其分配到地下部分生物量多于地上部分,发达的根系可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地上部分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的光化学活性(Fv/F0)和光反应阶段电子传递的速率也相对较高,荧光动力学曲线也反映出其具有较强的荧光强度、电子捕获和光能利用率,进而增强了幼苗建植能力。3)具有较低出苗率的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具有较高的株高,较多的叶片数,可以通过优先占领空间和光源来维持生长。综上所述,3种药用甘草不同位置的种子具有不同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策略,这对野生甘草自然种群的幼苗建植和种群更新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贮藏条件和温度对4种蒺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桔红  张勇 《草业科学》2009,26(6):110-115
对河西走廊泡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唐古特白刺N. tangutorum、骆驼蒿Peganum nigellastrum和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 4种蒺藜科植物的种子经过冬季土壤埋藏和室温贮藏各80 d后,在5种温度(10 ℃、15 ℃、20 ℃、25 ℃、5 ℃/ 25 ℃)条件下进行了萌发测试。结果表明,唐古特白刺、骆驼蒿和驼蹄瓣的种子萌发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唐古特白刺种子经过冬季埋藏后,培养在15 ℃和20 ℃条件下达到最大萌发率(40%50%),而经室温贮藏后培养在25 ℃下有最高萌发率(40%50%);骆驼蒿和驼蹄瓣种子经过冬季埋藏后,培养在5 ℃/25 ℃下达到最高萌发率(80%;90%100%),经室温贮藏后,同样培养在5 ℃/25 ℃下也达到最高萌发率(60%70%;60%);在10 ℃条件下,3 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率不足10%。泡果白刺的种子萌发主要受贮藏方式的影响,埋藏后种子萌发率显著大于室温贮藏的种子,埋藏后的种子培养在20 ℃或25 ℃下达到最高萌发率(60%70%)。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缘唇形科植物种子大小对萌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藏高原东缘地区24种唇形科(Lamiaceae)种子为材料,在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研究种子大小与萌发特性的关系,为当地的植被保护或恢复对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4种唇形科植物种子的百粒重为0.0061~0.5688 g,跨越2个数量级,平均大小0.1200 g,60%的物种种子百粒重小于0.1200 g,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唇形科植物种子中小种子占优势。种子大小与萌发率和萌发速率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种子大小与集中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种子大小与萌发开始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这24种唇形科植物的大种子物种和小种子物种有2种相反的萌发对策:小种子萌发率高,萌发速率快,萌发历期短,萌发整齐性好;大种子与小种子相反,并共同与其扩散能力构成了一个由小种子物种(拓植能力)到大种子物种(竞争能力)的连续体,从种子萌发对策上解释了大、小种子物种在同一自然群落中如何共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任国华  邓斌  王彦龙  后源 《草地学报》2015,23(4):744-751
本文通过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48种常见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研究,比较了不同功能群植物萌发行为的异质性,旨在揭示不同植物萌发对策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显示:萌发率超过80%的植物有17种,小于20%的有14种,1种植物未萌发;萌发速率在1以下的有15种,大于10的有21种;萌发起始时间小于5 d的有12种,大于15 d的有5种;有6种植物的萌发持续15 d以上,30种植物的萌发在10 d内结束。种子萌发速率与种子大小呈显著负相关(P <0.05),小种子物种有更高萌发率(P=0.085)和更早萌发起始时间(P=0.093)的趋势。48种植物的萌发划分为爆发型、过渡型、缓萌型和低萌型等4种类型,其中禾本科植物以爆发型为主,莎草科则是低萌型和缓萌型占优势,杂类草在几种萌发类型中均有分布,说明不同功能群植物在生存风险分摊上的异质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狼毒浸提液对紫花苜蓿、披碱草和冰草的化感作用,分析狼毒浸提液对3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作用规律和作用强度,以期为退化草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种浓度梯度狼毒浸提液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均具有抑制作用,125g·L^-1处理下种子发芽率较对照相比减少33.56%;对披碱草和冰草种子具有“低促高抑”现象,25g·L^-1处理下披碱草种子发芽率较对照增加19.76%,冰草增加45.91%。2)狼毒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幼苗苗高呈现低浓度(≤50g·L^-1)促进生长,高浓度(≥75g·L^-1)抑制生长,对披碱草幼苗苗高呈现低浓度(≤25g·L^-1)促进生长,高浓度(≥50g·L^-1)抑制生长。狼毒浸提液对冰草幼苗根长具有抑制作用,较对照相比减少78.21%。狼毒浸提液处理下3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作用,且随着狼毒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破除赖草(Leymus secalinus)种子休眠的方法,采用浓度为0.01~0.17 mmol·L-1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200~600 μL·L-1乙烯利(Ethephon,ETH)、20~60 mg·L-1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分别对赖草种子浸种处理12 h,24 h,36 h,通过测定分析4个种子发芽指标,探究这3种物质对破除赖草种子休眠的影响,为赖草种子的人工繁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SA,ETH和IAA浸种处理均能有效打破赖草种子休眠,用0.05 mmol·L-1 SA浸种12 h后种子发芽率最高为64%,是对照的2倍;用20 mg·L-1 IAA浸种24 h时,种子发芽势达到最大为33%,高于SA,ETH处理;其次用50 mg·L-1 IAA浸种36 h和200 μL·L-1 ETH浸种12 h时,种子发芽率分别为51%和48%,均显著高于对照。然而与IAA处理不同,高浓度的SA,ETH会抑制种子发芽。因此,浓度为0.05 mmol·L-1 SA浸种处理12 h破除赖草种子休眠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侯金伟  陈焘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21,30(3):129-136
为了探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病原真菌如何影响土壤种子存活,采用“种子袋埋藏与取回”的方法,对该地区3种常见植物胡枝子、长芒草和狗尾草种子进行杀菌剂处理、并且以不同方式(单种或者不同种混合)装入尼龙网袋后埋入土壤中,在田间分别埋藏1和3个月后取回种子袋,统计每袋种子的存活情况,并且进行萌发试验,检测种子生活力状况。结果表明:1)长芒草种子的田间发芽率最高,平均约为51.9%,显著高于胡枝子(14.6%)和狗尾草(26.1%)(P<0.05);随着埋藏时间的增加,3种植物种子发芽率显著增加;然而杀菌剂处理以及不同埋藏方式对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2)胡枝子种子的田间死亡率最低,平均约为1%,长芒草和狗尾草种子的田间死亡率分别为5.1%和4.4%;埋藏1个月后,杀菌剂未处理和单种埋藏条件下长芒草和狗尾草种子的田间死亡率分别为12.5%和11.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下两种植物种子的死亡率(P<0.05);胡枝子种子在埋藏1和3个月时,其种子死亡率在不同处理组合之间均无显著差异。3)长芒草种子的室内萌发率最高,平均约为64.3%,显著高于胡枝子(5.9%)和狗尾草(29.2%)(P<0.05)。随着埋藏时间的增加,胡枝子和狗尾草种子的室内萌发率显著下降,而长芒草种子的室内萌发率却显著增加。结果表明,病原真菌对土壤种子存活的影响因植物种而异;较单种埋藏相比,混合埋藏降低了种子的死亡率,可能是由于混合埋藏稀释了病原真菌的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20.
偃麦草属5种植物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偃麦草属5种植物种子发育特性研究表明,其种子在成熟过程中水分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达50%含水量后下降非常迅速;干物质重量随种子的成熟逐渐增加,进入生理成熟期趋于稳定;偃麦草属植物种子成熟后含水量、干鲜重和千粒重存在种间显著差异,其中长根茎的巴顿硬叶偃麦草种子含水量、干鲜重和千粒重最低,种子较小。发芽实验结果表明,偃麦草属5种植物种子发育存在明显种间差异,种子发芽率与根茎的发育程度呈负相关,根茎越长,其休眠程度越严重。采用电导率值能够较好地反映种子间活力差异。偃麦草属植物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活力逐渐提高,直至种子进入生理成熟期(水分含量40%~50%)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