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当前小麦种植较常用技术,配合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小麦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通过玉米秸秆提高土壤保墒性能,有效培肥地力,做好秸秆粉碎、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能够使小麦生长有更好的土壤环境,降低耕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技术研究,综合小麦玉米耕层有机质周年提升技术、周年高效耕作技术、周年高效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后病虫害防治技术内容,集成并制定了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层地力周年提升技术规程。通过本技术实施可持续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供肥能力,提高肥料养分利用效率,达到作物高产稳产、土壤养分供需平衡、耕层地力持续提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胡飞 《农技服务》2009,26(7):16-16
玉米免耕栽培不搅动耕层土壤,减少田间耕作次数,是典型的轻型栽培。免耕秸秆覆盖保湿性能好,且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玉米产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玉米栽培,节本增效显著,玉米免耕技术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根据多年研究,综合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技术、小麦季深翻技术、玉米季多层施肥技术内容,集成并制定了小麦-玉米周年高效耕作技术规程。通过本技术规程实施可持续提高耕层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增加耕层深度,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供肥能力,提高肥料养分利用效率,达到地力稳步提升、作物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固土保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针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在分析其制约因素及借鉴国内外先进保护性耕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玉米留根茬固土、隔年错行免耕施肥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并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参照,在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横山县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增加了480 kg/hm2,增产率为6.27%,增收1 590.5元/hm2,地表风蚀量减少37%,土壤含水率总体增加,灌溉用水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结论】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具有显著的防风固土、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收的效果,适宜在长城沿线风沙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东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种植种类,在玉米种植当中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优化玉米种植的土壤环境,缩小玉米种植的时间,从而提高农业种植的效率。同时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会对水资源利用率、土壤种植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改良,从而促进玉米种植的发展,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本文对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模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阜新地区普遍采用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为研究对象,借助定点试验法,研究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玉米耕层土壤肥力、保墒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微生物含量超出传统耕作模式,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较高,平均贮水量较大。表明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升土壤保墒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据史料记载,玉米在康熙21年(1682年)引入辽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阶段,玉米栽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20年间,玉米的栽培耕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民由过去的精耕细作转变为现在的粗放管理,由传统的稀植大穗多粒播种转为精粒高密度种植,由过去的牛马犁人工耕作转为现在机械化半机械化耕作。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保证玉米优质高产,关于玉米栽培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老师玉米增产模式公关的思路提出4个技术支撑点全程机械化是核心,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是基础,品种创新是支撑,病虫害防控是保障。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玉米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方法,其主要应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耕地表面,简化耕作流程,实施机械免耕或少耕播种,只需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最终达到节本增产的种植目标。但是该技术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受各种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应用范围还相对较小,因此文章针地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天津农业科学》2021,(1):76-78
绿肥是中国传统的有机肥料之一,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优质。文内综述了油菜生防、养地和作为饲料进行开发的作用,绿肥油菜的种植技术模式,天津市绿肥油菜发展现状和春油菜—青贮玉米复种技术模式。提出研究和推广的相关技术,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投入发展绿肥作物,建立新型生态高效耕作模式,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是以维护生态环境、提升土壤质量为目的的技术模式,可以改善土壤物理及化学性状,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利于提高玉米产量。文章从机械整地及机械免耕精量播种、机械镇压与深追肥、机械化药剂灭草与无公害灭病虫等方面,对以吉林省榆树地区为代表的东北黑土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山东省郯城县夏玉米最佳耕作模式,改善郯城县夏玉米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夏玉米产量。[方法]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铁茬播种、旋耕、深翻和深松4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作物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深松耕作模式能够增加土壤疏松度,与铁茬播种模式相比,其土壤容重降低了0.07~0.21 g/cm3;与铁茬、旋耕播种模式相比,其质量含水量增加了0.08~0.14 mg/mg;其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与其他耕作模式最大相差34.9~82.0 g;此外,该模式还可增加夏玉米穗位叶面积,促进籽粒灌浆,较其他处理耕作模式可增产5.3%~5.9%,增产效果显著。[结论]深松耕作模式并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农艺性状以及土壤蓄水、土壤容重等均有积极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玉米交替休闲对侧垄栽培技术是耕作技术的一项改革,可起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加深耕层,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玉米交替休闲对侧垄栽培技术的技术要点及优点,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通过应用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耕作土壤肥力及抗旱性能。同时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利用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种植质量,避免农业机械设备对土壤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利用多种农作工艺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本文以甘肃省平安乡为例,探索当地玉米耕作模式,提高当地玉米耕种的全程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玉米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耕作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或秋季保留玉米根茬固土,减少土壤遭受风蚀、水蚀,提高抗旱能力和土壤肥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玉米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环节。利用玉米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地完成侧深施肥、清理种床秸秆、整理种床单粒播种,覆土、重镇压等工序。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北方旱农区适宜的耕作模式,在旱作大田条件下,通过4 a的田间试验,设置第1年深翻、深松、常规耕作(CK)和免耕,之后每年进行旋耕的4种耕作模式,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土壤呼吸速率、玉米产量以及年纯收益的变化。结果表明,深翻模式具有较强的蓄水保水能力,可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年纯收益,为最优耕作模式,实施后第2年土壤呼吸速率、玉米产量和年纯收益均达到最大,分别较对照提高28.78%,19.49%和33.71%;深松模式次之,免耕模式较差。第1年深翻,第2,3年旋耕的深翻模式为北方旱农区适宜推广的模式,其耕作周期为3 a,该模式对解决目前生产上由于土壤耕作方式单一引起的土壤耕作层变浅、结构破坏、蓄水保水能力变差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玉米田土壤温、湿度及产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温、湿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探索适合本地区玉米生产的最佳耕作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种植制度、耕作制度、施肥结构调整,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通过合理采集土壤样本,研究土壤耕层养分参数并合理评估,同时分析在耕作方式转变施肥技术提高以及耕地地力监测等措施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促进了耕地保护与地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铧式犁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可以保护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地表水分蒸发和地表沙尘漂移,且有效减少劳动力和机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本文重点对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我国旱区农业降雨少、气温低、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的现实,提出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倒秆覆盖技术、少耕留高茬覆盖技术和少耕碎秆覆盖技术。  相似文献   

20.
稻田3种不同耕作模式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水旱轮作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培肥了地力,提高了作物产量,改善了产品品质,实现增产增收。综合效益表现最好的是超级稻—香葱—香葱耕作模式,产值达到295 278.0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