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依据相关理论和育种实践提出,在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基础上,应用单倍体轮选遗传修复原理,纳入主体杂优模式双向轮回选择育种理念,构建“单倍体自然加倍双轮回育种技术体系”。通过对主体杂优模式的双向DH轮回循环选择改良,逐步累加农艺性状相关有益基因频率,快速聚合雄穗自然加倍基因,保持2个群体的遗传距离与配合力,逐步形成两个相互对应的单倍体高自然加倍商业化核心种质群,步入简单、快捷、高效的“单倍体自然加倍双轮回育种技术体系”。该体系经全面运行实施,验证了缩短育种年限、简化操作流程、节约选系成本、提高育种效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资源高效型玉米新品种及其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品种和栽培技术变化的实际,就资源高效型玉米品种及其选育的依据、意义以及如何进行资源高效型玉米育种等进行探讨。应坚持玉米高产开发中品种选育推广与生态条件的相互适应,确定高效利用玉米生产资源的玉米育种攻关目标,以研究解决玉米生产问题作为组材、选系的切入点进行高密度循环育种。  相似文献   

3.
玉米轮回选择的几个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轮回选择的几个重要环节王金君,内英吉,陈玉库(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当前,我国玉米育种处于爬坡阶段,在育种目标、选系材料和方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玉米品种群体改良。采用先进的轮回选择方法,创造具有丰富遗传基础的玉米群体作...  相似文献   

4.
育种群体的选育和改良以及从遗传改良群体中有效地选育出自交系和杂交种,这两个各有特点的玉米育种阶段对系统遗传进展是必要的。交互全姊妹轮回选择是作为群体间改良法提出的,着重对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效应进行选择,并结合每轮选择的选系和杂交种进行群体改良(Hallauer 等,1970)。交互全姊妹轮回选择于1963年在研究2个丰产群体(BS10和 BS11)时产生的(Hallauer,1967a、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有20多家玉米育种单位,几百人从事玉米育种研究,主要进行晚熟玉米杂交种选育,而大多数选育者只注重二环系,不注重种质的长期改良,短期行为十分严重,大多在低水平下重复,缺乏后劲和长远目光。用二环系选系的结果,造成玉米遗传基础狭窄,很难培育出有突破性的新自交系和新品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农民的需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投入力量,加强研究,以进一步提高辽宁省玉米育种水平,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1 育种目标辽宁省的…  相似文献   

6.
滇西南山区杂交玉米选育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述尧 《玉米科学》1996,4(4):030-033
滇西南山区生态条件比较特殊,杂交玉米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根据本区多年育种实践,结合国内先进经验,对本区杂交玉米选育中有关育种目标、抗病育种、杂交种类型、品质育种、雄花不育的利用以及地方种质资源的利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杂种优势的数量遗传学理论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种优势现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商业化育种实践中,不同群体(系)之间杂交第一代往往表现出杂种优势,这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仍然停留在假说阶段,主要包括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以及上位性、杂种优势基因、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等理论解释。在综述不同杂种优势假说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实践,阐述H_(F_1)=Σdy~2的实用性,讨论并探讨杂种优势形成的双亲基因频率差异互补理论,提出玉米自交系、杂交种选育的群间选系组配观点。此外,还讨论了一些改良和创新杂种优势类群的玉米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8.
吴启坤 《玉米科学》1999,7(1):043-045
本文介绍了昭通处于复杂的农业生态区的玉米育种历史,生态区的大致划分、气候特点、育种目标、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利用,以及近年来玉米育种取得的成就。(1)引进群改种Tux-penol直接应用于大面积生产;(2)以热带、亚热带、温带种质资源为选系基础材料,选育出高配合力,抗病性强的SC122、墨181、276、W8等自交系在育种生产上的应用;(3)育成分别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扎单201、鲁三2号、鲁单1号、通单2号、昭三1号等单(三)交种,促进了山区玉米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在西南玉米新品种选育中,以重视和充分利用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为核心,以育种目标多元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品种推广集团化为内涵的“一核三化”生态育种思路,设计并制定了相应的育种技术路线,集成创新了定向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本文以过去40年所选育的不同杂优类群骨干自交系及其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玉米生产需要的优势杂交种为案例,系统回顾与总结“适时调整或制定西南玉米区不同生态区域育种目标;引进不同生态区域育种所需优良种质,发掘特异优良基因;集成创新技术路线,高效定向培育骨干自交系,选育西南特定生态区域强优势新品种;打造与推广西南特定生态区域强优势玉米新品种群,推动四川及西南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与产业的持续发展”的发展历程与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0.
玉米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伟光 《玉米科学》2006,14(2):010-012
论述吉林省玉米单产对全省乃至全国玉米及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我国玉米产量水平低下的原因和东北春玉米尚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并比较了中、美国家玉米品种的差异,提出了高产超高产育种计划:即高产超高产育种方向、目标和选系方法。认为稳产育种与高产育种应同步进行;中低产田以Lan.类群与塘四平头类群为杂优模式对,向适应性强、稳产杂交种方向选育;高产田以Reid类群与旅大红骨类群为杂优模式对,向超高产杂交种方向选育。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种质改良与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18,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新种质匮乏,已成为影响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产用种质的遗传脆弱性受到普遍关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综述了CIMMYT和美国玉米遗传资源的搜集、评价、改良和利用情况,玉米遗传多样性的演变趋势与动力,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进展,群体改良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及对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探索。Hallauer于2003年提出的两个杂种优势列(heteroticalignment)的概念,把对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认识从温带种质扩展到所有生态类型,为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两个群体间的相互轮回选择改良技术,是把种质资源大规模推向杂交育种应用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2.
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与前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过去的30年里玉米育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子标记、生物技术、双单倍体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方法发生了飞跃。本文就分子育种技术、后代选择方法、转基因育种技术、双单倍体技术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并展望未来10~20年玉米育种技术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黄淮海区玉米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洪飞 《玉米科学》2008,16(1):059-061
玉米育种的基础在于种质的改良、扩增和利用,根据杂种优势模式原理建立商业化育种流程,可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4.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与玉米育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泽斌  田志国 《玉米科学》2004,12(1):018-020
群体改良是现代玉米育种的基础环节,非常重要,在国外被称作前育种(Pre-breeding),是玉米种质改良创新的核心技术.为了适应玉米杂交育种的需要,必须把群体改良技术转向相互轮回选择.CIMMYT已经全面转向相互轮回选择,而沿用了几十年的全同胞、半同胞、S1、S2及改良穗行法等已很少使用.美国、印度、津巴布韦、巴西等国也逐渐转向相互轮回选择.文章详细介绍了CIMMYT重点利用的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技术,并提出了对方法的优化及与育种结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论杂种优势群理论对杂交稻育种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种优势群理论是杂交玉米育种历经百年而不衰的重要理论支柱。概述了杂种优势群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在玉米和水稻两大作物中的研究和应用。分析了我国杂交稻育种面临的挑战,指出了用杂种优势群理论指导杂交稻育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杂种优势群是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介绍了玉米杂种优势群形成的历史及早期的利用情况,分析了不同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的优缺点、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其利用、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玉米产量育种综合选择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生态类型区连续5年的试验材料,按照改进列联表的计算程序,参考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的平均表现及当前的育种目标,建立起一套玉米组合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模式。检验结果这种方法在玉米育种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农业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直接从热带种质选育自交系与温带种质自交系杂交,将温、热带种质的优点结合到杂交一代的西南玉米育种新思路,从Suwan-1群体中成功选育了自交系S37(苏37),构建了"温带种质自交系×热带种质自交系"的杂优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西南玉米育种的成功经验,经过研究和发展,又提出将西南玉米育种用种质划分为Reid(瑞德)、Non-Reid(非瑞德)和Tropical(热带)3个类群,其两两组配,可构成"Reid×Non-Reid(浅丘、河谷组配模式)、Reid×Tropical和Non-Reid×Tropical(深丘、山区组配模式)"三角形杂优组配模式。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西南玉米育种中热带种质利用、杂种优势群划分及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