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不同类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挖掘青贮玉米品种高产潜力性状的途径,为青贮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试验以粮饲兼用型玉米、优质青贮玉米、多分蘖型青贮玉米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产量形成特点和干物质积累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1-4].[结果](1)青贮玉米品种与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随着生长发育进程均呈S形曲线变化.生育期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无分蘖型青贮玉米品种>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有分蘖型玉米品种.(2)干物质和鲜重的积累速率:粮饲兼用型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峰值出现在出苗后的92~111 d,为灌浆期;鲜重积累速率峰值则出现在苗后57~ 72 d,为大喇叭口期.无分蘖型青贮玉米品种干物质与鲜重的积累量及积累速率峰值均出现在苗后92~ 111 d,为灌浆期.分蘖型青贮玉米品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苗后111~128 d,鲜重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苗后57~ 72 d.(3)干物质在各器官中分配量大小因玉米品种类型不同而异,青贮玉米科多4号因生育期较长,在新疆石河子地区雌穗基本不能成熟,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和茎秆中;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干物质则主要分配在雌穗中.[结论]从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看出:对三种类型玉米的干物质生产情况比较,全生育期均以无分蘖青贮玉米品种的新饲玉10号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粮饲兼用型SC - 704次之,多分蘖青贮玉米科多4号最低.从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看出: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为雌穗>茎秆>叶片>苞叶>叶鞘.  相似文献   

2.
对两种不同用途饲用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各器官的分配研究发现,青贮型玉米科多8号的干物质生 产主要集中在吐丝以前,茎叶鞘中的物质分配较多,约占总量的59%;粮饲兼用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 在吐丝以后,穗子中的干物质分配较多,约占总量的50%。可见,青贮型玉米科多8号主要注重前期茎叶鞘等 茎秆产量的生长,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主要注重后期籽粒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分蘖对春播玉米长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5,(6):700-704
2011—2012年连续2 a,以分蘖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为研究对象,通过保留与去掉分蘖2种处理,研究分蘖对玉米株高、穗位、茎粗、干物质积累、穗粒数、穗粒质量、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分蘖对玉米主茎株高与穗位没有影响,也没使主茎变细;若保留的分蘖萎蔫,对植株干物质、主茎果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穗粒质量无显著影响,若保留的分蘖正常发育,则植株干物质、主茎果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穗粒质量显著高于去掉分蘖和分蘖枯萎玉米;分蘖叶片产生的有机物可向主茎果穗转移,保留分蘖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去掉分蘖玉米。  相似文献   

4.
超高产玉米灌浆速率与干物质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2个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为试材,以长城799和通吉100普通玉米品种为对照,测定不同生育时期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产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速率高值持续期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和最终积累量都表现出先玉335高于郑单958高于长城799和通吉100;超高产玉米品种的苞叶和茎鞘中干物质向籽粒运转率较高,茎鞘中积累的干物质对玉米籽粒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合理施用氮肥,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屯玉99(高氮高效型)、潞玉19(低氮高效型)和先玉335(双高效型)3个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N0)、80(N1)、160(N2)、240(N3)kg/hm24个不同施氮水平,测定授粉后玉米不同部位籽粒的干、鲜质量,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授粉后时间(d)与籽粒干质量、含水率及灌浆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施氮水平下,不同玉米品种不同部位籽粒干质量增长速率峰值拐点出现的时间不同,屯玉99、潞玉19、先玉335分别在N3、N1、N2处理下拐点出现时间最早,且屯玉99拐点出现的最早时间早于潞玉19、先玉335,干物质积累增速最快。屯玉99和先玉335分别在N3、N2处理下籽粒含水率下降最快,而潞玉19在N1处理下籽粒含水率下降最迅速。屯玉99和潞玉19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出现时间集中在授粉后25~30 d,而先玉335籽粒灌浆速率峰值集中在授粉后20~25 d。顶部籽粒和中下部籽粒的干质量、含水率和灌浆速率均存在差异,而不同氮效率玉米籽粒干质量和灌浆速率的最佳施氮水平与产量最高的施氮水平保持一致。3个玉米品种产量形成都与其氮效率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灌浆脱水及产量品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灌浆脱水及产量品质特性,为黑龙江省选择熟期适宜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选用晚熟品种(‘先玉335’和‘鑫鑫2号’)、中晚熟品种(‘绥玉23’和‘吉单27’)作为试验材料,在哈尔滨地区(第一积温带)展开试验,对其籽粒灌浆速率、含水量、脱水速率、产量及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的品种籽粒灌浆特性不同,中晚熟品种‘绥玉23’和‘吉单27’灌浆启动快、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早于晚熟品种‘先玉335’和‘鑫鑫2号’。各品种的脱水特征亦有不同,相比‘先玉335’‘鑫鑫2号’2个品种,‘绥玉23’‘吉单27’前期脱水速率更大,脱水快,收获时含水量更低。中晚熟品种与晚熟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品质差异显著,中晚熟品种籽粒体积质量和淀粉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晚熟品种,品质相对更好。为保证玉米正常成熟,降低籽粒含水量,提高产量和品质,在哈尔滨地区种植中晚熟品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不同产量水平玉米干物质积累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立普  刘巍巍  曹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93-16795
[目的]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产量水平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设计对照、平产处理和高产处理,其产量水平分别为7051、9681和11803kg/hm2。分别于8个生育期(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和成熟期)采样,用烘箱干燥法测定干物质积累量。[结果]不同产量水平玉米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Y)依出苗后各采样期的天数(X)的增长为不对称的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Y=K/1+e(a-bX)加以描述,可根据该方程求得其最大增长速率及其出现日期。在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方面,不同产量水平玉米叶片、茎秆干物质积累速度均呈现出前期慢、中期快、后期慢的积累规律;而籽粒干物质积累速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玉米的叶片、茎秆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是高产处理〉平产处理〉不施肥处理。[结论]该研究为指导吉林省玉米的高产生产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金凯2号’玉米为材料,研究了6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36 000(JK-A)、42 000(JK-B)、48 000(JK-C)、54 000(JK-D)、60 000(JK-E)、66 000(JK-F)株/hm26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相关系数达0.99以上.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单粒质量的影响主要是渐增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快增期灌浆速率所致,而灌浆持续期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籽粒充实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粒质量和产量高低,以先玉335和郑单958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并分析灌浆速率(平均)与茎秆糖分的关系。就不同粒位籽粒灌浆速率而言,上部最低,峰值时,上部与中部、下部差异最大,中部、下部差异较小,峰值前下部高于中部,峰值后下部稍低于中部。灌浆速率基本都表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但也存在基因型差异。不同粒位籽粒含水量都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中部、下部差异较小;随着灌浆期的延长,籽粒含水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茎秆糖分与灌浆速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随着灌浆速率提高,茎秆糖分呈下降趋势;茎秆糖消耗量最大时,灌浆速率基本上处于峰值。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为给河北省有限光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夏玉米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郑单958’、‘农大108’、‘DH-3719’3个不同生育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夏玉米植株形态指标、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提早播种,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株高、穗位高降低,茎秆变粗。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明显,播期每提前1 d,灌浆时间延长0.74 d,千粒重增加10%~14.8%,产量增加9%~13.9%。在河北省光热资源条件下,夏玉米播期不应晚于6月15日,灌浆时间应保证在50 d以上。  相似文献   

11.
许强  黄辉  许飚 《农业科学研究》2005,26(4):72-74,77
通过对宁夏玉米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存在问题以及市场前景和竞争力分析,提出了“大力发展玉米产业,全面促进玉米经济”的设想,并就此设想提出了7条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1996~1998年,通过在抗病虫鉴定圃人工接种虫的方法,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吉林省中部地区累计131份玉米生产骨干品种和后备品种进行对玉米苗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叶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综合抗性总体表现较差。相对表现较好的品种有四密21号、四密25号、四单152、四单151、吉单321、西单2号、丹703、中单321、吉单209。针对这些品种的抗性特点,提出合理推广使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甜玉米和糯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对甜、糯玉米生育后期的叶片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类型的叶片平均光合速率和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速率存在类型间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生育时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糯玉米叶片比甜玉米叶片具有明显的光合优势。  相似文献   

14.
普通玉米与糯玉米籽粒灌浆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普通玉米与糯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差异。[方法]以3个糯玉米品种和1个普通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分析一系列籽粒灌浆参数与授粉后天数的关系,比较普通玉米与糯玉米的籽粒灌浆特性。 [结果]玉米鲜重与授粉后天数呈二次曲线关系,变化趋势因品种而异,成熟的糯玉米比普通玉米轻。干重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呈“S”型曲线增长,符合自然生长模式y=k/(1+e^a-bx)。籽粒含水率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均呈直线下降趋势,3个糯玉米品种比普通玉米灌浆中期籽粒含水率下降快。[结论]由方程参数、“S”型曲线以及灌浆速率曲线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与普通玉米相比,3个糯玉米品种具有籽粒灌浆持续时间短、籽粒干重快速增长持续时间短、最大灌浆速率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甜、糯玉米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土壤环境;应用生育期适中、高产优质、农艺性状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甜、糯玉米品种;施足有机肥,适量施用氮、磷、钾等化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协调运用生物、农业、物理措施辅以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进行综合防治;通过适时播种.隔离种植.合理密植.精细管理,适时采收等配套措施,实现甜、糯玉米无公害生产。  相似文献   

16.
以糯玉米品种TNX0807和普通玉米品种TN0846为研究对象,对鲜重、干重、籽粒含水率和灌浆速度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籽粒鲜重与授粉后的天数呈二次曲线关系,成熟的糯玉米籽粒鲜重较普通玉米小;二者的干重均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呈曲线y=kJ(1+e^a-bx)规律增长。经曲线参数、籽粒干重增长规律和灌浆速度曲线分析表明,糯玉米品种表现出比普通玉米籽粒灌浆持续时间短、籽粒干重快速增长持续时间短、最大灌浆速度小等特点。籽粒含水誊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均呈直线下降趋势,糯玉米品种与普通玉米比较,前者在灌浆中期的籽粒脱水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7.
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品质形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高油玉米(HE-2)和普通玉米(浚单20号)子粒品质形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普通玉米子粒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高油玉米,叶片和子粒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酸性磷酸酯酶(ACP)活性也均低于高油玉米,而普通玉米子粒中转化酶活性和淀粉含量显著高于高油玉米.  相似文献   

18.
以8个早熟高淀粉玉米自交系和8个同型普通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4组配,得到28个高淀粉玉米和28个普通玉米杂交组合.经遗传分析,除株高、穗位高外,高淀粉玉米的形态发育与普通玉米相近,从而说明在黑龙江省选育高淀粉玉米种质及杂交种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刘有军  王汉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94-6395,6412
为了利用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及其与普通玉米杂交的杂种优势效应来改善普通玉米籽粒的品质。通过花期观察,筛选出与高油115花期相遇的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富农99-8、豫玉22、农大108和9905-1,分析它们与高油115杂交后杂交当代籽粒的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高油115杂交后,普通玉米的平均含油量增加了1.35%,郑单958增加最多,为2.34%;籽粒赖氨酸平均含量提高了0.036%,郑单958提高最多,为0.05%;蛋白质含量也普遍提高。郑单958×高油115是甘肃省遗传效应"三利用"的最佳组合。用高油玉米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能有效提高杂交当代籽粒的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20.
玉米氮营养基因型差异与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玉米不同氮营养基因型根系特性、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营养生理基础,筛选指标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