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武夷山何时有茶?如从“武夷茶”三字考证,则至唐朝的史书中也很少看见。武夷茶始于唐朝之说,值得研究。按中国茶叶二世纪由西南向东南推进,武夷山早该有茶了。据史书记载,武夷茶在六朝时已颇有名气,得行家尝识,只不过当时不是以“武夷茶”为名,而是以其别称。  相似文献   

2.
建茶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至今,建茶的产销伊始所据历史文字记载大多仅限于唐朝陆羽的《茶经》。而其产区,是仅指今之建瓯,或者还包括其它县(市)?似有考究之必要。本文摘引《四库全书》有关条目和考究“建安”、“建溪”等带“建”字的名词,试阐述建茶伊始及其产地,请多指正。一、建茶起始...  相似文献   

3.
福建在唐、宋时代武夷茶已见称于海内。唐郑谷《谢尚书惠腊面茶》:“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宋范仲淹《斗茶歌》:“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都描绘当时武夷茶之盛况。元代于武夷山四曲建御茶园,武夷茶之名更著。武夷山水诡奇壮丽,历代名人墨客所吟咏,名山名茶广为流传,崇安茶市亦应运而兴。但因所产不足供天下之需,商贾多运他乡之茶,以充武夷茶。故有“药不到樟树不灵,茶不到星村不香”(星村在武夷山东南为茶叶集散地)之俗谚。 崇安茶市的形成,有其历史的社会经济基  相似文献   

4.
武夷岩茶是茶界普遍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在2002年8月国家批准确认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感官标准中,“岩韵”是否明显成了品质优次的重要标准之一。但长期以来,如何认定、表述“岩韵”,很不一致,已成了非说不可的问题,就此谈点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①。茶在道教末正式形成之前,便已和神仙结了缘。如茶的发现,相传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遇茶而解之”。道家发现武夷茶云:“武夷真是神仙地,又产灵芝又产茶”②。茶被视为仙人所发现的神物仙品,他们称茶为“灵芽”或“仙草”。《云笈七签·洞天福地》列武夷为道教第十六真升元化玄洞天。据《神仙传》载:“昔有神仙降此曰:予武夷君也,统录地仙,受绾于此”。《武夷茶》开宗明义地指出:“相传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这位神人便是“飘然自号武夷君”的山神③。《武夷真君仙茶道秘笈…  相似文献   

6.
毛明周  骆耀平  吴昔今  胡伟平 《茶叶》2005,31(2):113-114
白玉仙茶——千年珍稀古茶,相传唐朝惠明和尚建寺时,神仙所赐,每年3~5月,茶芽洁白如玉,滋味特别甘甜鲜醇。当地畲族村民还有一个美妙传说,说该茶是神仙赐给惠明寺开基和尚普度众生,为当地百姓医治百病的仙茶,故称“惠明白茶”。2003年,茶界泰斗、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祖生给该茶正式题名为“白玉仙茶”。  相似文献   

7.
武夷岩茶文化所含内容极为广泛,本文仅能扼要地述说如下:1武夷茶包含武夷岩茶,但武夷岩茶虽是武夷茶中的主要部分,而不能概括统称为武夷茶,武夷茶历史悠久,南北朝(公元479-502年)的南朝“齐”时,浦城令江淹赞武夷山为“碧水丹山”称山上所产的“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至爱。已有文字记述。至唐元和(公元806-820)年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贱用之“,至同代光启年间(公元885-886年)进士、郑谷之徐寅腊石茶诗云“武夷初暖日初园、采摘…  相似文献   

8.
东汉时的《列仙传》称武夷山为仙家之第十六洞府,而传说中的武夷统治者真人刘少公则是带领武夷先民开山种茶的所谓“武夷茶神”。可见,武夷茶的历史与道教的兴起,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9.
顾渚,地名也。紫笋茶,以其色紫而形似笋得名。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已成为有名的贡品茶。据唐朝陆羽著的《茶经》(公元780年)中提到:“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唐朝时由陆羽等人的推崇,成为皇朝的贡品。元代《牟(山献)陵阳集》中有旬“唐中叶以后,顾渚茶岁造万八千斤,谓之贡焙”。可见当时顾渚茶不仅质量高  相似文献   

10.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11.
泉州清源茶     
泉州清源山传说宋朝就有种茶,然而见诸文献,则以明代记述较多。许次纾《茶疏》(1599)“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谢肇制《五杂俎》“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与角胜”。此后在其所著  相似文献   

12.
湘西是比较集中的土家族聚居地。这里山峦迭嶂 ,环境宜茶 ,是茶树原产地向东扩散的关键性过渡地带。茶叶作为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长期的演化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土家茶文化。湘西茶叶自古有名。《桐君录》载 :“酉阳产茶。”说明在东汉时湘西就有产茶的记载。《荆州土地记》载 :“武陵七县通出茶 ,最好。”《永顺县志》载 :“唐代溪州以茅茶入贡 ,其为生产地可知”。《通典》 (杜佑 )记载 :“永顺、龙山、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说明在南北朝时期湘西就产好茶 ,唐朝时期即有名茶入贡。《古丈坪厅志》载 :“湖南以茶富。……茶之利大…  相似文献   

13.
武夷品俊寰球同珍 --为武夷山首届世界遗产节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志 《福建茶叶》2001,(2):47-48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双绝于人寰.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今福建建瓯市)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羈利通天下”②,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③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是中国茶叶输入欧州最早的茶类,欧人称颂"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武夷茶订学名为"Thea  相似文献   

14.
延平即南平,旧称津县,南唐时改为剑浦,元大德六年(1302)改为南平县。《宋史》记载的元丰年间(1078一1085),贡茶产地是剑浦等五个县。 元朝在武夷山设御茶园,福建贡茶主要在武夷制造。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延平府志》记载:“南平茶出半岩者极佳。”明朝的王应山在他的《闽大记》中也说:“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宋时制造充贡,延平半岩次之。”因为南平半岩茶极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唐朝时著名的贡茶—“顾渚·紫笋茶”,向为人们所传颂。查考有关史料,它与陆羽《茶经》有密切关系。现特根据史料作如下探讨。一、顾渚紫笋茶的产生来由“顾渚·紫笋茶”的名字,在唐·陆羽  相似文献   

16.
巩志 《福建茶叶》2002,(3):49-49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幼聪颖,是位不寻常的才子。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四年后,补放江南任县令。因父丧辞官,“年甫四十即告归”,致仕后居江宁小仓山,构筑随园“以书籍诗文为事,备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者数十年”。他生性不喜酒,不学仙、不信佛,唯极喜饮茶,晚年厚爱武夷茶,他的武夷《赏茶》和(试茗》一文一诗与武夷茶结下不解之缘。袁枚辞官归里后,立意周游名山大川,饱览世界奇异风物,遍尝天下名茶。登临黄山、游历天台、…  相似文献   

17.
初探近代闽江茶叶贸易对福州港兴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其中武夷茶又是茶中精品,“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明代,“(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降至清代,武夷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进一步走向鼎盛。  相似文献   

18.
品茗杂说     
秦威 《福建茶叶》2000,(4):48-49
1 茶之精神古今中外的茶人对茶都一些十分独到的认识 ,形成的别具特色的茶之理念 ,或称之为茶礼、或称之为茶道。唐朝的陆羽写了一本《茶经》 ,书中提到了茶的精神 :精、俭。“精”是专精 ;“俭”是简约。唐朝时喝“煮茶” ,用风炉来煮水。陆羽在风炉上铸了六个字“伊公羹、陆氏茶”。伊尹是商汤时代的宰相 ,他本是以做羹汤的道理 ,建议治国之道 ,伊尹用鼎的功夫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陆羽希望通过泡茶 ,对社会有帮助。宋代的徽宗皇帝痴迷于茶 ,以“国不可一日无君 ,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传世 ,宋徽宗著有《大观茶论》 ,序中写道 :“茶之为物 …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2011,(9):29-29
8月19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了“璀璨武夷星,印象大红袍”发布会,印象大红袍正式与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签约品牌授权,将《印象大红袍》品牌授权武夷星茶业,联合推出印象大红袍专属茶品牌。  相似文献   

20.
福建乌龙茶是福建出口的乌龙茶产品的总称,包括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以及以品种名称命名的福建所有乌龙茶。我省最早出口的茶叶称武夷茶,至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随着武夷茶大量出口,才有乌龙茶之名。乌龙茶名称的前身称“乌余”,又称“青茶”。“青茶”原先是指乌龙茶的在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