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冰雹的调查资料 ,统计分析了雅安地区冰雹发生的时间变化规律 ,地理分布及区域性特点 ,以及降雹与气温、风速、降水量的相关性 ,为进一步做好冰雹天气的预报服务和人工消雹防雹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方晓红 《农林科学实验》2013,(23):258-259,261
利用巴彦淖尔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28次(2009--2013年)降雹天气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归纳出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冰雹云的预警指标,并结合实际出现的降雹天气,总结了对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经验。发现冰雹云在平显上存在钩状回波、V型缺口、三体散射现象,中心强度一般在45-65dBZ,每块对流单体的面积一般在100-200km,冰雹云回波顶高(15dBZ)一般在10~16km,回波顶温度小于-40℃;由于地形的作用,表现为带状回波,或是离散多单体的强对流回波,有时排列成弧形。通过对冰雹云的判别总结出了相应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了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冰雹云的监测与识别、预报降雹的群众经验、人工消雹,采取有利的农业技术措施,改变当地的气候环境,采用人工和躲避等预防冰雹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8-2017年近10年白城地区5个县(市、区)的民政部门提供的冰雹灾害资料及5个气象站的冰雹资料,对白城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物理量及冰雹路径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分布上,冰雹年平均7.7次,2012年以来有增多的趋势,6月出现的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40%,主要降雹时段是13-17时。空间分布上,冰雹基本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主要的降雹路径分三个方向共5条,主要以西南-东北及偏北-偏南的方向为主。根据冰雹路径和重点作物区,调整作业站布局,科学指挥作业,提出人工防雹对策,对白城地区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0~2014年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的降雹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降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冰雹集中出现在4月下旬~10月上旬,5月上旬~7月上旬和9月中旬冰雹发生最为频繁,降雹持续时间多在10 min以内,集中发生在白天时段;黑龙江省冰雹多发生在大、小兴安岭山麓、小兴安岭山脉迎风坡、松花江和兴凯湖沿岸;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省降雹呈现显著减少趋势;1991年为全省雹日变化的转折点,1991年以后全省站点降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以冰雹易发区降雹减少最多。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防雹作业,建议加强冰雹及灾情的收集工作,提高冰雹预报和预警指挥能力,积极开展防雹效果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1~2009年沈阳市苏家屯区气象局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0年该区冰雹发生时间、出现次数及路径等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雹云的识别方法及雹云出现时风、压、温、湿等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并提出了人工防雹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对冰雹云识别效果,对贵州春季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偏振雷达降水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线偏振雷达能够从水平反射率因子识别出冰雹云,在有效探测范围内能够获取冰雹粒子真实回波信息。偏振雷达的降水类型识别能够正确识别冰雹,同时识别到冰雹落区与实际降雹落区基本一致。在人工防雹作业时,可以利用双线偏振雷达识别冰雹云,获得科学作业时机和作业部位。  相似文献   

8.
根据天气雷达探测冰雹云的各种指标,探讨在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时,如何识别早期雹云,进而选择最佳作业时机和作业部位,预防和减少冰雹灾害,降低或避免雹灾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9.
樊明月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445-9447,9451
利用完全弹性三维冰雹云模式,模拟研究了山东沾化2008年6月25日的一次冰雹过程,分析该地区冰雹形成的物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对雹云进行催化试验并研究催化防雹机制.结果表明,冰雹主要是以冻滴为核心增长的,催化使冻滴浓度增加,粒子质量减小,向雹转化的比例降低,致使冰雹的质量和浓度减小,从而达到防雹目的.  相似文献   

10.
冰雹云雷达识别方法及防雹作业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甘肃省10余年的人工防雹经验以及成果,总共归纳了2种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利用冰雹云的回波形态对冰雹云进行识别。结合冰雹云的具体数值模拟冰雹云的结果,总结了具有累积区的冰雹云、超级单体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具体方法以及工作经验,对于各地的人工防雹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5年4月29日贵州一次冰雹过程的天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作业信息资料等,分析了不同降雹类型回波的形态特征及组合反射率(CR)、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参数特征,总结出此次降雹过程中多单体演变引起降雹的规律,结合实际作业情况分析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超过20个单体相继生成和消亡引起降雹的过程,降雹单体呈现一定规律,即多个对流单体中某个单体的加强和减弱能引起降雹,多个单体合并加强也能引起降雹;单体回波加强或减弱引起降雹的过程中,VIL值均较大,说明之前虽降雹,但能量未完全释放,再加上回波减弱时VIL值仍然出现跃增,说明有很好的水汽补充条件,这可能是多个对流单体中某些单体在加强-减弱-再加强过程中引起降雹的原因.这些特征及规律对今后冰雹监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An interdisciplinary assessment of hail suppression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has shown it to be currently scientifically uncertain but a potentially beneficial future technology. An established suppression technology would be widely adopted in the Great Plains, providing benefits to agriculture and secondarily to the American consumer. Development of a reliable technology will require a sizable longterm federal commitment to atmospheric and social research. Subcritical funding would be a mistake. Orderly future usage of hail suppression, with its scientific complexiti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 will necessitat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al regulations, evaluation procedures, interstate arrangements, and means for compensating those who lose from modification.  相似文献   

13.
利用呼和浩特地区1969~2000年32年的1375条降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多年降雹频率年、月变化和降雹的发生时段、持续时间、雹径尺度、受灾等特征,并且对1985~2000年15年的3000多条高炮防雹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雹持续时间多数是小于5min的短时降雹,以直径1~5mm的小雹为主,最容易发生降雹的时段为16:00~17:00。高炮防雹作业有效地降低了冰雹事件的发生,减少了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15.
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葛徽衍  郭建茂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85-12386,12391
采用陕西渭南市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降雹资料、冰雹灾害资料和经济发展资料,基于ARCGIS平台,从冰雹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进行分析,形成了渭南市冰雹风险灾害区划。结果表明,渭南市冰雹灾害高敏感区在南北两端山地,冰雹灾害高危险区在白水和澄城,冰雹灾害的高易损区在澄城、合阳及韩城的西南部;渭南市冰雹灾害的防御能力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白水、富平和澄城的防灾减灾能力强;冰雹灾害的高风险区在澄城、合阳、白水和韩城的西南部、富平的北部。  相似文献   

16.
17.
一次强冰雹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仁亮  王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53-16354,1636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沈阳多普勒雷达,从天气背景、温度对数压力图和雷达反射因子演变特征方面,对2009年7月22日辽宁省昌图县北部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天气发生在东北低涡后部,冷涡旋转东移触发低空切变线形成。冰雹发生前,大气有不稳定能量,低空切变线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表明,强对流天气是对流单体,发展强盛时有钩状结构,强回波区为55~70dBz。  相似文献   

18.
姜莹  朱睿 《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12,19
分析玉溪市雹灾的发生规律,以为科学开展防雹作业提供重要依据。对回波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回波的发展规律,提取降雹时的临界参数。指挥人员可以根据降雹的临界参数值指挥作业,保证在作业时以最少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好的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19.
A major objective in the remote sensing of convective storms by radar is the clear and reliabl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regions of hail and regions of rainfall.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Z(DR)) radar technique to the problem of hail detection. The procedure is based on the markedly different polarization-dependent backscatter characteristics of rain and hail. Field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Colorado during the spring of 1983 provide significant evidence of hail detection with this new radar tech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