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两年来,我们对剑麻纤维形态特征、成份分析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一、剑麻纤维形态和特征镜检实验,在1975年定植、1979年收的剑麻株上麻叶中部取样8—10cm,切片时,一般采用双面刀片,刀口要和材料放平,动作平稳,使切片厚薄均匀一致。由于叶片大,不易切成一个完整的片子,切片之前,可将观察叶片材料纵切成二到  相似文献   

2.
龙舌兰麻杂种11648(以下简称11648麻)对各种肥料效应极敏感,是一种耗肥量大和高产稳产的硬质纤维作物。为了达到高产、经济效益高的目的,我们于1979年建立了一个不同肥料用量的试验区,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龙舌兰麻杂种11648(以下简称11648麻)对各种肥料效应极敏感,是一种耗肥量大和高产稳产的硬质纤维作物。为了达到高产、经济效益高的目的,我们于1979年建立了一个不同肥料用量的试验区,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红麻韧皮部束纤维抗拉强度测定的样品准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5种处理方法分离红麻韧皮部束纤维层,测定各层束纤维的直径d及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Fmax,计算束纤维的极限抗拉强度σ。结果表明,采用亚氯酸钠-冰醋酸和草酸铵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分离红麻韧皮部束纤维层,而且对束纤维的强度影响较小,可以作为红麻韧皮部束纤维抗拉强度测定的样品准备方法,对准确测定和研究红麻束纤维抗拉强度及其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红麻韧皮部束纤维抗拉强度的分布规律,将红麻大小植株不同高度、不同层次的韧皮部束纤维进行分离并测定抗拉强度。结果表明,红麻韧皮部束纤维抗拉强度随着植株大小、植株高度及束纤维不同层次的变化在横向和纵向分布上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推测与红麻纤维发育期间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亚氯酸钠-冰醋酸和草酸铵处理,将不同部位的红麻韧皮部束纤维进行分层,并测定各束纤维层的纤维细胞长度,探讨红麻韧皮部纤维细胞长度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红麻韧皮部束纤维抗拉强度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红麻韧皮部束纤维抗拉强度的分布规律,将红麻大小植株不同高度、不同层次的韧皮部束纤维进行分离并测定抗拉强度.结果表明,红麻韧皮部束纤维抗拉强度随着植株大小、植株高度及束纤维不同层次的变化在横向和纵向分布上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推测与红麻纤维发育期间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东方红农场,种植H·11648剑麻面积三万多亩,近三年平均收获面积为24585亩,年产鲜叶片11.71万吨,亩产鲜叶片4.76吨,其中有10个生产队平均亩产超5吨,亩产达6.5吨至7吨以上的有63个家庭农场.该场剑麻获得高产,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坚持按高标准种植.起畦种植,畦高20厘米,畦面呈龟背形.选用高70厘米、重6公斤以上无病虫害的壮苗.重施基肥,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5种处理方法分离红麻韧皮部束纤维层,测定各层束纤维的直径d及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Fmax,计算束纤维的极限抗拉强度σ.结果表明,采用亚氯酸钠-冰醋酸和草酸铵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分离红麻韧皮部束纤维层,而且对束纤维的强度影响较小,可以作为红麻韧皮部束纤维抗拉强度测定的样品准备方法,对准确测定和研究红麻束纤维抗拉强度及其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一个含有1400多套观察数据,采样点覆盖全国主要植麻区的剑麻营养诊断数据库.随着分界水平的提高,高产群组叶片P、Ca含量提高而K、Mg含量降低,N含量也略有下降但变幅不大。当分界水平较低时,对N诊断准确性较高,但对P漏诊较多,对NPK同时诊断的效果也较差。当分界产量≥1.75公斤/3片叶(相当于鲜叶产量达105吨/公顷以上),对N单独诊断准确性稍差,但对P及NPK同时诊断的效果较好。不同产量分界水平对K单独诊断的差异不大。传统临界值法因对P、K漏诊多,其诊断效果不及DRIS。  相似文献   

12.
采样方法的研究表明:(1)一片叶中养分含量的纵向分布差异显著,而横向分布则无明显差异,可纵剖取半叶作样品。(2)麻株中不同龄的叶片养分含量不同,N、P、K含量越老越低,Ca、Mg含量则相反,可采接近平均值的第36—40片叶作样品。(3)不同龄麻株的养分差异不显著。(4)一天中叶片养分含量自上午8时至12时变化甚微,可作采样时间,(5)一年中养分含量没有季节性的规律性变化,建议在6~7月采样。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一个含有1400多套观察数据,采样点覆盖全国主要植麻区的剑麻营养诊断数据库。随着分界水平的提高,高产群组叶片P、Ca含量提高而K、Mg含量降低,N含量也略有下降但变幅不大。当分界水平粒地,对N诊断准确性较高,但对P漏诊较多,对NPK同时诊断的效果也较差,当分界产量≥1.75公斤/3片叶,对N单独诊断准确性稍差,但对P及NPK同时诊断的效果较好。不同产是分界水平对K单独诊断的差异不大,传统临界  相似文献   

14.
15.
刈叶制度是否合理,关系到杂种11648能否高产稳产的问题.生产实践证明:开刈过早、过迟或强度过大,对麻株的生长发育和纤维的产量质量均有不良影响.合理刈叶就是要做到开刈适时,刈叶周期和刈叶强度适宜,使麻株体内养分能够相对平衡,能够正常生长发育,能够稳产高产.什么时候开刈才算适时呢?总的来说,应根据叶片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在叶片较长,纤维率较高,拉力较强,既有一定产量,又能保证麻株正常生长发育的适当时机开刈.根据试验数据和生产实践经验,高产麻园一般在植后两周年,长叶一百片,叶长一米左右开刈为宜.开刈过早,麻株长不大,叶片短,产量低,质量差.开刈过迟,产叶数减少,枯叶多,产量也不高.我省的杂种11648在正常管理下植后两周年开割看来是适时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麻业》1986,(1):41-43
五十年代,华南地区以种番麻(Agaveamericana L)为主,单产低,质量差,亩产纤维只有15~20公斤;六十年代换种剑麻(Agave sisalana pess),虽然产量和质量都有提高(亩产纤维30~50公斤),但其耐寒力差,每年冬春都有不同程度的寒害。1963年,我们从东非引进了龙舌兰  相似文献   

17.
H.11648麻珠芽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H.11648麻珠芽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在MS+6-BA5mg/L+NAA0.3mg/L+白糖3%+琼脂0.65%培养基中,诱导产生不定芽,其诱导率为72%,不定芽在MS+6-BA3mg/L+NAA0.1mg/L+白糖5%+琼脂0.8%培养基中,诱导产生丛芽,其诱导倍数是1.57,对丛芽进行继代培养、实现丛芽平均每代的增殖率228%。用MS+NAA1.0mg/L+IBA0.3mg/L+活性炭0.2%+白糖3%培养基诱导生根,其生根率为82%;将生根苗移至菇渣5:塘泥3:表土1:河沙1配方基质的苗床假植,移栽平均成活率为84%。该项技术的研究成功,为今后剑麻种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开展剑麻的生物工程育种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H.11648麻珠芽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11648麻珠芽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在MS+6-BA5mg/L+NAA0.3mg/L+白糖3%+琼脂0.65%培养基中,诱导产生不定芽,其诱导率为72%,不定芽在MS+ 6-BA3mg/L+ NAA0.1mg/L+白糖 5%+琼脂0.8%培养基中,诱导产生丛芽,其诱导倍数是1.57,对丛芽进行继代培养、实现丛芽平均每代的增殖率228%.用MS+ NAA1.0mg/L+ IBA0.3mg/L+活性炭0.2%+白糖3%培养基诱导生根,其生根率为82%;将生根苗移至菇渣5塘泥3表土1河沙1配方基质的苗床假植,移栽平均成活率为84%.该项技术的研究成功,为今后剑麻种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开展剑麻的生物工程育种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剑麻H.11648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剑麻H.11648的开花过程、花器形态发育规律及花粉粒形态的观测来研究其开花的生物学特性,并为龙舌兰科植物的植物学和系统繁育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麻作》1986,(1):41-43,9
五十年代,华南地区以种番麻(AgaueamericanaL)为主,单产低,质量差,亩产纤维只有15-20公斤;六十年代换种剑麻(Agave sisalana pess),虽然产量和质量都有提高(亩产纤维30-50公斤),但其耐寒力差,每年冬春都有不同程度的寒害。1963年,我们从东非引进了龙舌兰麻杂种第1168号(Agave hybs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