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逐渐出现"空心化"和"老龄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制约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优化农村组织结构,合村并镇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势所趋.在推动合村并镇的过程中,要重视农村的新问题,关注农民的新需求.以精准施策、分类指导的政策体系,以城乡融合、逆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以盘活资产...  相似文献   

2.
人才、土地、资金等发展关键要素的单向从农村流入城市,造成了城乡发展失衡、农村长期"失血""贫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依靠谁来干、土地资源怎么用、真金白银哪里来的关键问题,破除制约"人、地、钱"要素供给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二元"藩篱,推动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平等流动和交换,促进城乡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3.
城乡平衡发展是新时代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要求,乡村旅游是增进城乡平衡的主要路径.本研究从满足城乡双向需求的新视角下,构建了"大城市-小村镇"乡村旅游发展的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了乡村旅游提质扩容的新路径.研究发现:城乡平衡发展是提升乡村旅游质量的关键,满足"大城市"与"小乡镇"双向需求是保障演化朝向均衡点的最优情景;引入...  相似文献   

4.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实施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建设方面的理论中国化的体现和我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方案。现阶段,西藏存在城乡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产业融合不充分等主要问题,阻碍着西藏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高质量融合,阻挡着西藏人民提高生产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幸福的步伐。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研究人员要把握事实、利用理论、广泛实践,在重新定位“乡”与“城”之间的关系、利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审读西藏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基础上,通过资源创新配置、产业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等途径探讨西藏城乡高水平发展的路径,为西藏提供更多的发展视角、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促使城乡各种经济资源和要素合理有效流动,提高城乡协同度和融合度。通过对西部地区兰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分析,为破解兰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提供战略措施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与城乡融合发展有着广泛的实践联系与内在的逻辑联系。城乡产业的深度融合、城乡人才的有序流动、城乡文化的交融互鉴、城乡生态的协同优化与城乡基层组织的联合聚力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支撑与保障。现今,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融合在总体向好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城乡产业衔接紧密性、城乡人才要素流动性、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性、城乡生态资源互补性、城乡基层组织联动性方面有待提高。应着重通过健全城乡产业衔接共建机制、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城乡生态资源互补机制与城乡基层组织协同共治机制等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路径指引。  相似文献   

7.
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分析了当前四川省城乡要素融合的现存问题:城乡人口流动机制不健全、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巨大。提出四川省城乡要素融合的实现路径:健全城乡要素融合机制,引导城乡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为四川省城乡要素融合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于城乡资源、城乡产业、城乡科技和城乡收入的严重失调,其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途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推进一些基础性的制度变革,尤其是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使农民获得土地收益权和财产权。因此,农村土地制度管理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近日,有关权威人士向媒体透露,城乡统筹将是下一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主线。  相似文献   

10.
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自由流动。然而,当前城乡资源要素合理自由流动却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具体表现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仍未消除,城乡二元土地产权制度仍未打破,城乡公共服务配置不合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差距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11.
都市农业区发展特征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对策措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都市农业区与城区的差异表现更为突出,为此乡村振兴的需求也较为迫切。基于都市农业区农业和农村的特征分析,本文探讨都市农业区乡村振兴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都市农业区发展生产型农业劣势明显、乡村社会治理复杂性强、可选农业类型少、农民增收压力大。同时,这一区域也有土地流转率高、农业多功能化发展环境好、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等优势。为此,从突破都市型农业发展劣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市与乡村建设差距这些目标出发,应进一步从科学规划设计、体制机制建设、农业发展方向、社会保障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都市农业区乡村振兴实现的对策措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顶层部署,从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技术方法等层面综合统一落实,发挥政府、村民、农业从业者、社会等各类主体的作用,通过实践破解关键难题,才能突破性的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山东的城乡统筹状况总体上趋于恶化,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通过协整实证分析表明,山东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并不会自动导致城乡差距的缩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相反,经济发展从中长期看还会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3.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城市、市民对农业、农村、农民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一体化的有机统一.通过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有机统一,讨论了增强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的政策建议,展示了桥头堡战略下城乡发展一体化“蝴蝶效应”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城乡统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这都为城乡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和道路.梳理现有文献基础上,选取了城镇化水平、二元对比差异度、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度、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4组"城乡配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市涪陵区2000—2016年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与重庆市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元对比差异度较高,城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因地制宜,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着眼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强基固本,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这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促农增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首要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与根本所在。通过总结湖南省最近几年来农业高速发展的经验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度的数学模型,对"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的农业发展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进行指导,提出调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增大农村固定资产的受益面积是促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问题成为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议题,而户籍制度改革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进展较慢、外来人口获取城镇公共服务较难、福利与户籍挂钩。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有:部分农民担心进城可能面临原有福利的损失、部分城市居民担心自己的福利水平会因为外来人口落户而下降、地方政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扩大城市公共服务覆盖面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鉴于此,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财产权益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程宏如  吕立志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883-2886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因而必须通过教育投入、技术培训、健康投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路径,把农村人力资源从准备性和渗透性的、潜在的或停滞的生产力要素转变为直接的、现实的、可持续的、流动的人力资本,不断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力资本增殖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8.
张霞  张小力  夏显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206-13210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做出的战略决策。村干部是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的核心,也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措施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村干部进行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调查,分析村干部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知状况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城乡发展差距是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文章在论述和评析各个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城乡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农村自我积累发展机制,并提出相关建立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