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为了探讨光伏发电和农作物生产耦合系统的可行性和合适途径,本研究测定了光伏板对田间光照条件和甘薯生长的影响。试验以木板模拟光伏板,选择平均高度1.6 m、坡度22°、宽3 m、长9 m的标准组件参数,以无光伏板为对照,供试甘薯品种为"心香""浙薯13"和"浙薯77"。结果表明:在晴天天气条件下,光伏板下的光照强度为80~400μmol/(m~2·s),高于供试甘薯品种的光补偿点,略低于"心香"和"浙薯13"的光饱和点;在多云天气条件下田间光伏板下的光照强度变化与晴天相似;雨天的光照强度总体上略高于甘薯的光补偿点。与对照相比,光伏板遮阴处理的甘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下降,胞间CO_2浓度显著增加;植株单株总叶面积显著下降,"心香""浙薯13""浙薯77"分别下降18.94%、45.54%和56.26%,单位面积叶片质量也明显下降;3个甘薯品种的干物质积累趋势与对照一致,但总量显著下降,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下降39.25%、33.70%和23.60%,总产以品种"心香"最高。本研究表明,设置光伏板对田间光照强度和甘薯生长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极显著增加,生产上可以通过增加种植密度、适当增施肥料等减少作物减产。综上表明,光伏发电和农作物生产耦合系统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间作玉米对丹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间作玉米对丹参生长的影响,为有效解决粮药之间的争地矛盾,缓解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丹参采用大垄双行种植,以不同的间作玉米行距(60、120、180、240 cm)为试验因素,以丹参单作为对照,比较间作玉米对丹参株高、冠幅、生物量、经济产量、根长、根粗、根条数等的影响。[结果]在丹参田间作玉米对丹参的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具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更加明显。[结论]玉米行距为180~200 cm,株距为25 cm,丹参能够正常生长,获得理想产量和间作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施用生防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移栽处理为对照,采用小区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用放线菌剂蘸根处理后,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产量、品质及抗根结线虫侵染的影响。【结果】①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及产量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小区试验中,与对照相比,放线菌剂稀释10倍、100倍处理丹参茎叶鲜质量分别增加了29.7%,35.5%,丹参根鲜质量分别增加了44.0%,39.6%,根干质量分别增加了26.3%,33.3%。在大田试验中,与对照相比,放线菌剂蘸根处理丹参单株根鲜质量、干质量分别提高了10.1%,8.2%,丹参产量提高了7.2%,增产2 022.0 kg/hm2。②放线菌剂蘸根接种可大幅度提高丹参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在小区试验中,放线菌剂稀释100倍处理丹参根内丹参酮ⅡA、丹酚酸B及丹参素含量和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5.0%,102.6%和110.0%及348.7%,230.6%和242.6%。在大田试验中,放线菌剂蘸根处理丹参根内丹酚酸B、丹参素含量和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9.4%,20.8%及27.1%,28.5%。③放线菌剂接种对丹参根结线虫侵染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使大田根结线虫侵染率降低50%。【结论】生防放线菌剂蘸根处理后能明显促进丹参生长,提高丹参产量和品质及抗虫能力。  相似文献   

4.
杏-丹参林药复合系统中丹参光合和蒸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该文以杏-丹参林药复合系统中药用植物丹参为研究对象,利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其光合和蒸腾作用,其目的是探讨林药复合系统中药材的生理生态特征,为发展果药复合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杏-丹参复合系统中,杏树行中间测点的光照强度日变化规律与对照一致,都是单峰曲线,但是峰值低于对照.树行的东西冠下测点的日变化规律是对称的,前者上午出现峰值,后者下午出现峰值.树行中间、东林冠下和西林冠下日平均光照强度比对照分别减小25.6%、68.5%、62.6%;统计分析表明各测点光照强度达显著差异.②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得到丹参叶片的光饱和点约为236.4 μmol/(m2·s),光补偿点约为15.88 μmol/(m2·s),表观光量子效率为0.056 1 mol/mol.丹参叶片CO2补偿点为30 μmol/mol, CO2饱和点为800 μmol/mol,叶片的羧化效率为0.075 2,说明丹参为C3植物.③杏-丹参林药复合系统中丹参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降低,且各测定点间差异显著,日变化曲线规律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A型栽培架进行连续密集摆放,监测了不同摆放方位小白菜的生长情况及其在不同生育期时冠层光照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A型立体栽培架密集摆放方式,对东西方向各列小白菜产量无显著性影响,对南北方向各行小白菜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南向北第4行的产量显著降低(P0.05);在生育前期(移栽后第15天)南侧光照强度峰值显著高于北侧(P0.01),而在生育后期(移栽后第20~30天)南侧光强峰值显著低于北侧(P0.01);这种生育前期形成的南侧对北侧的光照遮挡,造成了南北侧植株生长的差异,并加重了生育后期南侧对北侧以及上层对下层的光照遮挡。因此,A型架南北方向的密集摆放不宜超过5行;还应考虑在生育中期以后对A型栽培架的中下层植株进行补光,使冠层的光照强度大于30 klx。  相似文献   

6.
采用A型栽培架进行连续密集摆放,监测了不同摆放方位小白菜的生长情况及其在不同生育期时冠层光照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A型立体栽培架密集摆放方式,对东西方向各列小白菜产量无显著性影响,对南北方向各行小白菜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南向北第4行的产量显著降低(P<0.05);在生育前期(移栽后第15天)南侧光照强度峰值显著高于北侧(P<0.01),而在生育后期(移栽后第20~30天)南侧光强峰值显著低于北侧(P<0.01);这种生育前期形成的南侧对北侧的光照遮挡,造成了南北侧植株生长的差异,并加重了生育后期南侧对北侧以及上层对下层的光照遮挡。因此,A型架南北方向的密集摆放不宜超过5行;还应考虑在生育中期以后对A型栽培架的中下层植株进行补光,使冠层的光照强度大于30 klx。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光伏电板布设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选取2016年人工种植的位于光伏电板板前沿、板后沿、板下三种典型部位的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叶片性状及茎叶养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沙打旺株高均呈板下>板前沿>板后沿>对照,最大值板下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070%、8750%、9997%;②板下的比叶面积由18845 cm2·g-1增加至22024 cm2·g-1,而对照的比叶面积由13886 cm2·g-1减少至10214 cm2·g-1,光伏电板的布设使得沙打旺叶片表现出逐渐变长变薄变大的适应趋势;③光伏电板周边位置沙打旺的N含量与粗蛋白含量均大于对照,而P含量则在板下有明显增加,由008%增加至019%,说明光伏电板可以促进N、粗蛋白及P含量积累;④各位置地上生物量鲜重显著高于对照。因此,光伏电板的布设可以显著促进沙打旺更好地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农桐间作光合有效辐射传输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桐间作系统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规律因距树行的距离和泡桐生长季节不同而异,按树冠透光率的变化分为无遮荫影响,轻微遮荫影响和严重遮荫影响3个时期而在严重遮荫期内,根据PAR时,空分布,又可将遮荫影响分为3个带;无显著遮荫带,轻微遮荫带和严重遮荫带;  相似文献   

9.
对林木遮荫油菜花角期田间光照变化观测。结果显示,遮荫使田间光照平均被削弱45%—47%,光强降低2.73万Lx-2.8万Lx,大于光饱和点日照时数减少2.5h-3.4h。光照不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遮荫对胖大海(Sterculia lychnophora Hance)幼苗生长特点的影响,为其育苗、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平均直径为51~60 cm的胖大海母树的种子为材料,于2015年设全光照(对照)、25%遮荫、50%遮荫、75%遮荫和95%遮荫共5个光照梯度处理,研究遮荫对胖大海幼苗生长量、高径比、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建立遮荫与各生长指标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遮荫对胖大海幼苗的生长量、高径比、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50%~75%遮荫处理时幼苗地径和苗高生长较好,高径比合适,且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50%遮荫处理时鲜、干物质积累较高;叶绿素总含量和叶绿素b随光照的减弱而增加,叶绿素a/b值变小,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胖大海幼苗具有耐荫性,适度的遮荫处理对胖大海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光照过强或过弱均会抑制胖大海幼苗的生长。在胖大海人工栽培时,应对幼苗进行50%~75%强度的遮荫处理,以期提高胖大海幼苗质量。  相似文献   

11.
张红瑞  高致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11-6812
[目的]为了探讨控制生殖生长对丹参根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单株根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2004年9月-2005年12月的田间试验中,采取全部摘除花序处理控制丹参根的生殖生长,每10 d摘一次。不作任何处理的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摘除花序后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Α和丹酚酸Β含量以及单株干鲜重。[结果]除7月外,其余各月控制生殖生长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A、丹酚酸B的含量,单株鲜重和折干率均比对照显著增加。11月摘花序后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A、丹酚酸B的含量、单株鲜重和折干率分别比对照增加提高28.12%、15.49%、9.78%、22.82%和34.12%。[结论]该研究为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垄作措施对土壤部分物理性状和烤烟生长及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垄作措施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差异显著。在各处理中宽垄揭膜处理对保持垄体水分最明显,相同时期最高差值比对照高16.52%;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则以高垄揭膜处理较为显著,高于对照的最大差值为14.74%。最终对烤烟的经济指标和产值的影响则是高垄不揭膜处理最显著,比对照提高26.92%;其次为宽垄不揭膜,揭膜处理的高垄和宽垄反而不及不揭膜所对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以杨树-小麦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10―2012年对不同林龄杨树林网内11个测点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光量分布和透光率变化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光合有效辐射随着离林带距离的增加逐渐增大。与对照相比,离林带15 m范围内各测点光合有效辐射显著降低,而15 m外的各测点则无显著变化。随杨树林龄的增加,15 m范围内各测点透光率显著降低,15 m范围外各测点透光率则无显著变化。当d/h(测点离林带的距离与林带树高的比值)为0.1、0.5和1.0时,其透光率分别为41.95%、74.97%和93.00%,受遮荫率则分别为58.05%、25.03%和7.00%。采用理查德方程可有效拟合各测点透光率与其d/h值之间的关系,据此可预测林网内不同位点的透光率。  相似文献   

14.
<正>大豆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的一项新技术,选择适宜的覆膜栽培品种是这项技术的关键。大豆大垄行间覆膜可使土壤温度提高3-5℃,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墒情,促使大豆早发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提高产量和增进品质,并能促早熟,免受早霜危害,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2010年各农场科技园区进行了大豆大垄行间覆膜栽培不同品种的对比试验,为大豆覆膜栽培选出适宜的高产品种,使我场的大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适宜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生长的光照条件,以3年生胡枝子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遮荫处理(0、30%、60%、90%),研究了遮荫对胡枝子形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测定了各处理下形态特征、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参数等变化。结果表明,遮荫使胡枝子的株高和比叶重显著减小,而使叶面积显著增大;胡枝子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a+b含量随遮荫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尤其在90%遮荫处理下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9.72%、121.05%、82.31%,而叶绿素a/b含量明显减小;随遮荫程度加深,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逐渐减小,而胞间CO_2(Ci)逐渐增大;在全光照和30%遮荫条件下,胡枝子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而在60%和90%遮荫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随遮荫度的上升,叶片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及表观量子效率(AQY)均呈现下降趋势,但AQY在0.02~0.05,表明弱光对胡枝子胁迫较轻。胡枝子适宜在遮荫度为30%及以下的条件中生长。  相似文献   

16.
以野生黄精鲜根为试材,研究驯化栽培中光照及水分对其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比全光照栽培利于株高生长,二者达极显著差异;灌溉措施仅在5月对株高影响显著,后期灌溉对株高影响不大。综合试验结果得出较优栽培措施:遮荫条件下,前期视垄表20 cm深墒情达20%以下及时灌溉,后期雨季无需灌溉,适当控水。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遮荫处理(30%遮荫、50%遮荫、80%遮荫、全光照),比较分析盆栽芒萁冬季光合参数的日变化特征和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芒萁冬季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型;(2)不同处理下,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三者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相关性;(3)遮荫处理下Pn高于全光照(对照),峰值最高,为6.05μmolm-2·s-1,是对照的2.87倍,Tr和Gs明显高于对照,而胞间CO2浓度(Ci)低于对照;(4)不同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大小表现为30%遮荫>50%遮荫>80%遮荫>全光,表明遮荫处理提高了芒萁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阜新地区农田防护林胁地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阜新地区农田防护林胁地影响调查,分析不同胁地类型对占地的影响、保护沟对林带胁地影响、林带方向对胁地程度的差异等问题,提出阜新地区林带净胁地率在2%;林带方向对于胁地程度影响显著,林带为西、南侧的胁地距离比较东、北侧的胁地距离比下降17%;林带两侧需挖侧沟断根,沟深要超过80 c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模拟林内光气候状况,探讨防护林林下的遮荫胁地效应。【方法】在精确计算实验区太阳视运动轨迹的基础上,采用椭球体模型,用光量子计测量了36个试验点的太阳辐射强度值,并统计了林下太阳辐射强度的日分布。建立了毛白杨树冠投影模型,模拟了树荫的年内投影变化以及林下光气候状况。【结果】试验区树荫运动轨迹呈蝶形弧带变化,树高影响投影外弧线位置,枝下高影响投影内弧线位置;在树体东、西侧1倍树高、北侧0.6倍树高范围内,透光率小于90%,在该区域发生林木遮荫胁地效应,距树底点较近区域的胁地效应较强。遮荫面积在树体东、西侧最大,南侧最小。【结论】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防护林带应尽量以东西走向成行种植,南北成行种植时,树底点与农作物应相隔一定距离,以减小胁地效应;对现存的防护林带,应及时、适当地修剪防护林带的下部枝条,减少遮荫胁地面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固定道结合垄面不同覆盖处理土壤水分分布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道内的机械压实增加了土壤表层0~15 cm紧实度,对15 cm以下土层影响较小,从而在固定道表层形成了一个隔水层,减少了水分在道内下渗的可能性,增加了水分向垄体侧渗的几率;固定道耕作无覆盖(CT)处理土壤水分含量明显低于固定道耕作结合地膜覆盖(CTP)和固定道结合秸杆覆盖(CTS),表层含水量常低于10%,CT处理和CTP处理灌水后在垄中分别形成约40 cm和20 cm的水分亏缺带,而CTS处理土壤内水分则通过再分布使垄中水分得以补偿;CTS处理灌水后水分在土壤中逐步均一分布,CTP处理和CT处理土壤内较长一段时间表现为垄中含水量低于垄缘;由于不同的覆盖状况以及垄面水分的分布不同导致各处理及同处理行间产量存在差异,各处理产量高低顺序为CTP>CTS>CT,CTP比CT增产19.62%,CTS比CT增产17.82%;CTP处理与CTS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CT处理中间行产量比次边行和最边行分别低59.72%和28.63%;CTS处理行间产量差异不显著;CTP处理行间产量差异不如CT明显,而且各行产量均高于对应CT处理各行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