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氮肥用量与运筹比例对机插水稻产量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与运筹比例对机插水稻武育粳3号产量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机插水稻氮肥用量以纯氮20kg/667m2为宜,运筹比例采用基肥:分蘖肥:穗肥为1∶2∶2处理产量最高;穗肥施用应因苗制宜,基蘖肥较多、群体较大、长势较好的选择在倒3 1(促花肥与保花肥使用倒数叶龄,下同)叶龄期施用,基蘖肥较少、群体较小、长势较差的选择在倒4 2或倒5 3叶龄期施用,以提高施氮安全性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高原地区机插籼稻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的最佳比例,以川谷优7329为材料,在施氮量为150kg/hm~2和105 kg/hm~2水平下,研究了4种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比例(10∶0,7∶3,5∶5,3∶7)对机插籼稻产量与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水稻产量由高到低为5∶510∶07∶33∶7。在相同比例下增加施氮量可以增加机插籼稻抽穗期高效叶片的长度,提高茎蘖数和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但降低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粒叶比。尿素所占比例越高成穗率越低,5∶5的处理水稻表观输出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高原地区机插籼稻最佳氮肥施用量为105 kg/hm~2,缓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配施比例为5∶5。  相似文献   

3.
进行了超级稻两优616施氮量与氮肥施用比例、插植规格和调控技术试验,认为两优616插植规格以16.7 cm×30.0 cm和20.0 cm×26.7 cm,施肥水平以施纯氮180~210 kg/hm~2,氮肥按照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为60∶20∶10∶10和60∶0∶25∶15的比例施肥最佳。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不施或少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结合烤田调控或"九二○"化控("九二○"用量15g/hm~2,加水750 L/hm~2,即20 mg/L)产量均能显著提高。总结出两优616的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4.
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系杂交籼稻品种渝香203和渝优7109为材料,设置常规施氮模式CF(基肥∶分蘖肥∶穗肥=7∶3∶0)、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1(基肥∶分蘖肥∶穗肥=7∶0∶3)、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_2(基肥∶分蘖肥∶穗肥=3∶3∶4)以及不施肥的对照处理(CK),研究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籼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比较,常规施氮和氮肥后移处理增加了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与CF处理比较,AF_2处理略微增加了水稻产量,增幅为2.9%~8.7%。穗部性状方面,与常规施氮处理比较,氮素后移处理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差异不显著,但AF_2处理的穗长和单穗干重明显增加,AF_2处理单穗干重低于5 g的穗子比例明显减少,而大于5 g的穗子比例显著增加。此外,AF_2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CF处理显著增加,后期生长优势明显。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后移的AF_2处理有利于大穗形成,同时个体穗部性状得到改善,花后群体生长优势明显,但因有效穗数不足而较常规施氮模式CF的增产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
机插稻科学高效施用氮肥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机插稻氮肥不同施肥量,前后期不同比例施肥,分蘖肥和穗肥施用时期等试验,揭示了机插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最适用量,分蘖肥和穗肥最适试用时期,基蘖肥和穗肥的最佳比例等技术关键。明确机插稻在实行群体质量栽培时,应采用"前控、中稳、后增"的施肥技术,其运筹要点为少施基肥、施足促蘖肥、增施穗肥。  相似文献   

6.
漳州香蕉氮钾肥适宜用量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漳州香蕉氮肥用量普遍超量和钾肥用量超量与不足并存的施肥现状,通过4个田间试验研究氮钾肥适宜施用量及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产蕉园或中低产蕉园增施适量氮肥、高产蕉园增施适量钾肥等措施都具有显著增产效果,但在中低产蕉园,在施用中量至高量氮肥时增施钾肥才有显著增产作用。氮钾肥适宜施用量和比例,有利于改善果实农艺性状,并提高香蕉果实固形物、可溶糖和维生素C含量。高产蕉园氮钾肥经济施肥量分别为N 691 kg/hm2和K2O 1 154 kg/hm2,氮钾比例为1∶1.67;中低产蕉园则分别为N 631 kg/hm2,K2O 877 kg/hm2,氮钾比例为1∶1.39。高产蕉园的钾肥需求比例明显高于中低产蕉园。  相似文献   

7.
氮肥运筹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04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0、200、270、340kg/hm2)和3种施肥策略(即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15∶30∶40∶15、25∶40∶30∶5、40∶15∶35∶10),研究施氮量和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探明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施氮量和施肥策略。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270kg/hm2施氮水平具有最高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籽粒产量达到9657.7kg/hm2。施氮量显著影响水稻茎蘖数、有效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影响显著,以施肥策略S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氮肥后移有助于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形成高产。对水稻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模式而言,270kg/hm2的施氮水平和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的氮肥运筹模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机插单季晚粳稻氮肥施用及丛栽苗数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机插单季晚粳稻秀水114进行施氮量、氮肥施用比例及丛栽苗数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与秀水114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正相关;施氮比例显著影响秀水114抽穗期、株高、成穗率、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丛插苗数对其最高苗数、成穗率、穗总粒数、结实率和纹枯病指数有影响。秀水114要获得高产,其适宜施氮量为纯N 20.7 kg/667 m2,施氮比例(基肥∶苗肥∶秆肥∶穗肥)为1∶5∶0∶4或3∶3∶2∶2,丛插苗数2~5本(基本苗3.2~7.9万/667 m2)。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南方晚粳稻适宜的氮肥运筹,设计3个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N210(210 kg/hm~2)、N255(255 kg/hm~2)及N300(300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为5∶2∶3,并在N255施氮水平下设置4种不同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分别为BR6(6∶2∶2)、BR5(5∶2∶3)、BR4(4∶2∶4)及BR3(3∶2∶5),研究氮肥运筹对晚粳稻产量、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晚粳稻产量先增后降,与N255处理相比,N300及N210处理分别降低1.8%~2.0%和6.0%~7.2%。随施氮量增加,晚粳稻氮素总积累量增加,抽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及该阶段占总氮素积累量的比例、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均降低。随基肥施氮比例降低,晚粳稻产量、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均先增后降,镇稻11号和甬优2640分别在BR5和BR4处理时最高,但两品种在这2个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随基肥施氮比例降低,晚粳稻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抽穗期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及该阶段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均增加。在江西等双季稻区,建议施氮量以25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以(5∶2∶3)~(4∶2∶4)为宜,具体因品种特性而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机插株距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运筹方式,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在机插行距均为30 cm下,设株距16 cm、18 cm、20 cm;并设4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运筹模式:1)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2)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追肥施24 kg/hm~2常规氮肥;3)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和5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4)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追肥为30kg/hm~2常规氮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结果】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叶面积指数(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及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的效应明显高于机插株距。3种株距下,随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及常规氮肥后移量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的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株距为16 cm时,群体茎蘖数显著增大,形成的有效穗多,对养分的竞争性增强,光合特性减弱,未能形成大穗,虽然结实率高但每穗粒数较少,产量较低;株距为20cm,由于密度降低,群体茎蘖数显著减少,形成的有效穗少,后期对养分的吸收充足,光合特性增强,形成了足够的大穗,每穗实粒数显著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小,因此未能高产;而株距为18 cm时,在足够群体茎蘖数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穗较多,后期能有效吸收养分,光合特性增强,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增大。相关分析表明,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下,尤以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率、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和齐穗期有效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株距为18 cm,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作为基肥施用,30 kg/hm~2常规氮肥作为追肥在倒4叶期施用,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高产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11 681.56 kg/hm~2。  相似文献   

11.
针对吉林省优质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优质品种产量低、抗病性差、优质不优价等诸多问题,从品种选择、育苗技术、插秧技术、本田施肥等技术环节阐述了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用高稳系数(HSC)法鉴定和筛选甜菜优良单胚二倍体亲本,结果表明:二倍体亲本兰26、兰50产质量好,稳定性强;兰25可作为高糖、高抗病的二倍体亲本材料。用HSC法评判甜菜品系的高产稳产性结果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高标准规范秧田地的设计、规划及建设情况,指出了建设高标准规范秧田地对水稻生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春夏玉米套作高产优质高效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春夏玉米套作在土壤氮素平衡、子粒产量、营养产量及纯收入等方面的表现,并提出了春夏套作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要点。与单作相比,套作增加了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合理施氮可以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春夏玉米套作,每公顷产量可达18 000kg,纯收入达20000元,同时可以生产近20 000kg秸秆作饲料,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了人畜争粮争地的矛盾,而且提高了农民收入,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统一,在黄淮海地区有很大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应用水稻优良品种,采取园田育秧、合理稀植、配方施肥、本田旱耙旋耕、三旱整地、对病虫害采取统防统治等综合技术措施,使水稻产量达到9000kg/hm2,节本增效1675元/hm2。该项技术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适宜种植甜菜的生态区,通过选择甜菜丸粒化单粒种,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依据不同栽培管理阶段特点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实现甜菜单产97.5~105.0t/hm2、含糖率15%以上的目标,从而构建甜菜丸粒化单粒种高密高产高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富含叶酸水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酸缺乏是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水稻是世界第一大主粮,也是我国大部分人日常能量摄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水稻籽粒中叶酸含量极低,因此,通过提高水稻的叶酸含量将有助于解决我国以及全球许多以水稻为主粮的国家和地区的叶酸缺乏问题。本文介绍了叶酸的结构、在生物中的生理功能及叶酸缺乏带来的影响,阐述了叶酸在植物体内生物合成的途径,以及目前水稻叶酸强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秦巴高海拔春玉米山区2个海拔条件下(海拔分别1 300 m和1 050 m进行氮磷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试验,建立了高海拔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产量和效益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多目标解析,明确了氮磷2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大小,确定了不同地点春玉米最高产量施肥量、经济施肥量、合理施肥区、最佳配比、高产施肥模式、高效低耗施肥模式和高产高效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东北高纬度地区亚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阐述了东北高寒地区种植亚麻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茬、整地、种子处理、除草剂的选用等。适时播种,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选用优良种子和合理的种植密度,利用机械收获是丰产、丰收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东北高寒地区种植亚麻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茬、整地、种子处理、除草剂的选用等.适时播种,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选用优良种子和合理的种植密度,利用机械收获是丰产、丰收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