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探究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民勤县梭梭人工林群落的生态特征,对石羊河林业总场义粮滩分场不同林龄的梭梭人工林的长势、林下植被进行了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2004年和2011年营造的梭梭至今生长良好,目前植株高度和冠幅均大于1 m和1 m~2,当年新生枝条长度均大于20 cm;目前两年造林梭梭保存率分别为85%和73%;经过自然更新,现有密度均有所提高,林下生长有不同优势种的植物。由于林龄不同,导致两种林地梭梭生长、植被盖度和多样性以及天然更新梭梭植株数量均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玫瑰在重金属铅胁迫条件下的适应反应,揭示其抗重金属铅的能力,对不同含量铅胁迫对玫瑰1a生植株生长、叶片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玫瑰对铅富集与转移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胁迫强度下,随胁迫时间延长,各指标出现不同变化规律,同一时间内,铅胁迫低于800 mg·kg~(-1)时,促进玫瑰生长,高于800 mg·kg~(-1)时,抑制其生长;随铅含量增加,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玫瑰叶片色素含量随铅含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转折点出现在800 mg·kg~(-1)处理水平上;玫瑰体内铅含量随土壤中铅含量升高而逐渐增加,铅在玫瑰体内分布特征为根茎叶,根中铅含量远高于茎和叶。通过对玫瑰在不同重金属铅胁迫条件下生长及生理特性的研究发现,玫瑰在铅含量小于800 mg·kg~(-1)时能够正常生长,可以作为修复土壤铅污染的备选种植植物。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栽植密度对文冠果生长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向植株地径、冠幅差异极显著。阳坡植株地径和冠幅大于阴坡。阳坡植株种子产量稍高于阴坡,差异不显著。不同坡位的地径、冠幅、种长差异显著。种子产量达到极显著差异。随坡位的升高,土层厚度的减少,生长呈减弱的趋势。坡度30°的植株的生长性状和种子产量高于坡度30°的植株。不同密度下树高、地径、冠幅均达到极显著差异,随密度增大而递增。生长指标是1 m×4 m的株行距最差,4 m×4 m的密度生长势最好。种子产量则是4 m×4 m和3 m×4 m的产量明显高于1 m×4 m的产量。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大沙鼠危害及取食对荒漠梭梭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沙鼠是中国西北荒漠区梭梭林主要有害生物.采用调查法和模拟修剪法研究了甘肃民勤县梭梭固沙林大沙鼠取食对梭梭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沙鼠主要危害2~3 a生梭梭枝条.大沙鼠轻度取食不影响梭梭正常生长,反而促使分枝增加、树冠冠幅加大,有利于梭梭林防护效能的发挥;高强度的危害影响梭梭的高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吉木萨尔县和玛纳斯县的天然梭梭荒漠林的更新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尺度的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准格尔盆地南缘天然梭梭更新幼苗的格局分布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县梭梭幼苗格局聚集强度较大,且在0-10m连续尺度上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距离增加先增强后减弱;玛纳斯县的梭梭幼苗格局在0-7.2m的连续尺度上都是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尺度变大而降低;样地中梭梭幼苗数量吉木萨尔县是玛纳斯县的10倍以上。结合气象数据得知梭梭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的关键因素是11月、12月及来年4月、5月的降水量,且降水量在15mm以上有利于梭梭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6.
选择祁连山西水林区排露沟流域(北坡)中山带海拔2 900~3 300 m分布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以海拔2 900 m为基点,沿海拔梯度每升高100 m等高线设置3个调查样地,共设置了15个调查样地,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下的青海云杉生长发育与气候土壤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海拔梯度的增加,青海云杉胸径和树高大小先减小后增加而后又逐渐减小,在海拔3 200 m以上,青海云杉生长受到环境胁迫;林木冠幅大小随海拔梯度的增加而增加,郁闭度大小则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先是逐渐缓慢增大而后迅速减小;在海拔梯度逐渐增加的基础上,非更新苗密度不断减小,而更新苗密度先是减小后增加而后又逐渐减小,在海拔3 200 m以上青海云杉更新苗受到环境胁迫作用亦明显。  相似文献   

7.
人工梭梭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1~10龄梭梭人工林进行生长状况调查,分析了梭梭各生长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梭梭冠幅、树高、地径以指数方程增长,当年生长量以二项式函数变化,地上生物量以幂函数增加;树高、地径和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梭梭枝条当年生长量在第4年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对地处四川盆周西缘山地的彭州市林场天台山林区的退化天然阔叶林中的红桦、房县槭、卵叶槭、野樱桃、稠李、灯台、椴树、五角枫和花楸等主9种主要乔木树种进行了树冠调查,并选择其平均木进行树干和枝解析,测定各单木树冠特征,包括全树高、平均冠幅、冠长、冠长率、一级枝数、二级枝条数、一级枝条着生密度、一级枝条年生长数、树冠曲线、树冠体积(大小)、树冠密度等。通过SPSS拟合其树冠曲线,利用V=∫baπf2(h)d(h)求得树冠体积,定义并计算了9个树种的树冠密度(枝密度)。研究结果表明:(1)阔叶树树冠曲线表现出稳定的抛物线特征;(2)各阔叶树树冠体积变化较大,符合其各自生物学特征;(3)阔叶树枝密度能反映其树冠生长状态,可作为树冠特征指标使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枝条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枝条发育的影响规律,为米老排修枝培育无节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8年生米老排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一级枝条的数量、基径、长度、分枝角、分枝高和方位角等观测数据,分析5种造林密度对米老排林分9 m以下枝条发育以及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米老排枯枝层的高度随密度的增大而增高,枝条总量和枯枝数量受密度影响不显著,林分枯枝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活枝量与密度呈负相关;米老排树干9 m以下枝条基径、枝长和分枝角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水平方向上,同一密度,不同方位的枝条基径、枝长、分枝角和数量均随方位角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光照条件较好的方位区间(0~90°或316~360°)内达到最大值;垂直方向上,枝条基径、长度、数量随相对位置的升高先逐渐增大,之后无显著变化。[结论]造林密度对米老排枝条大小的影响显著,高密度(2 500株·hm~(-2))可以抑制枝条的生长;建议根据培育目的选择合适的造林密度,并采用目标材种培育技术,在幼龄期对优势木及亚优势木进行人工修枝,提高木材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磷水平对‘贵农5号’刺梨实生苗生长、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刺梨应对低磷胁迫的适应策略,为喀斯特地区低磷土壤刺梨的磷养分管理和生长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质培养方法,设5、25、45、65和85 mg·L-1有效磷含量的5个供磷水平处理,对不同处理的生长和根系形态指标及叶、根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解析不同磷水平下根系形态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1) 45 mg·L-1磷水平下实生苗生长的最好,整株生物量、主根长度、总根尖数和根的总长度、总体积、总表面积、平均直径、侧根长度和数量、一级侧根密度均最大,根和叶中的GA1+3含量最高,ABA含量最低。2)供磷水平低于或高于45 mg·L-1后,植株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明显减小,GA1+3含量降低,ABA含量增大,上述根系形态指标变小。在5 mg·L-1的低磷胁迫下,植株根冠比、2级、3级侧根密度和根毛的密度及长度达到最大。3)根和叶中的IAA及ZR含量随磷水平的降低而增大。4)不同磷水平下植株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大小与根和叶中的IAA和ZR含量间均表现出极显著(P<0. 01)的一元二次非线性回归关系,与GA1+3和ABA的含量分别呈极显著(P<0. 01)正相关和极显著(P<0. 01)负相关。供磷水平过低、过高对植株生长的抑制是IAA、ZR、GA1+3、ABA含量改变后协同作用的结果。低磷水平下根的生长抑制与叶和根中的IAA、ZR和ABA含量增大和GA1+3含量降低有关,高浓度的GA1+3和低浓度的ABA能促进主根的伸长和侧根的形成,而高浓度的IAA和ZR对根毛的形成及伸长和增加根毛的密度有促进作用。【结论】45 mg·L-1磷水平下刺梨实生苗生长和根系发育最好,主根长度、总根尖数和根的总长度、总体积、总表面积、平均直径、侧根长度和数量、一级侧根密度最大。降低或提高磷水平后植株生长受到抑制,上述根系形态指标随之变小。低磷胁迫下刺梨实生苗根冠比和2、3级侧根密度、根毛密度及长度明显增大。供磷水平变化导致刺梨实生苗叶和根中IAA、ZR、GA1+3、ABA的含量发生改变,并共同对植株生长和根系形态变化产生协同调控作用。根冠比的增大,2、3级侧根密度和根毛密度及长度的增加是刺梨实生苗应对低磷胁迫采取的适应策略,根和叶中高水平的ZR和IAA发挥重要的促进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3种沙漠植物地上部分形结构与生物量的自相似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自相似原理,分别研究极干旱地区塔克拉玛干腹地和吐鲁番盆地地下水浇灌区柽柳、梭梭和沙拐枣植株的地上分形结构与各自地上部生物量的关系.通过分析3种植物的枝长、冠幅和体积与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的统计自相似性,发现在统计拟合精度上自相似模型不如BP神经网络模型,但分析植株生长的地域性差异时,缺少像分形维数这样的定量化描述.  相似文献   

12.
2016年8月,对‘丽玫’小叶蚊母树Distylium buxifolium‘Limei’当年生叶片特征、气孔密度及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春、夏各梢段叶片均从基部到顶部逐渐变小,尤其春梢顶部的叶片长、宽、叶面积、单叶质量均显著小于其它位置的叶片;叶色参数、气孔密度及大小总体差异不大。夏梢叶片在叶片长度、宽度、叶面积、气孔密度这些指标上与春梢叶片相差不大。试验显示,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11.67~15.01μmol·m-2·s~(-1),光补偿点7.50~17.50μmol·m-2·s~(-1),光饱和点1 104~1 419μmol·m-2·s~(-1),节间长度11.33~19.46 mm,说明‘丽玫’不仅耐修剪,而且具有良好的耐荫性和耐强光能力,对生长环境适应性强,是一种优良的园林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13.
梭梭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与绿洲过渡带维持脆弱生态的优良树种,对退化梭梭林进行有效的更新复壮是保持其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而平茬复壮就是其中一种主要方法。以奇台县西北湾乡荒漠人工梭梭林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样地试验和观测,系统研究不同平茬时间、平茬高度和平茬强度等不同处理方式下,研究区人工梭梭林木的枝条特征(枝长和枝粗)和成枝能力(新生枝条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平茬时间、强度和高度处理下梭梭成枝能力与枝长、枝粗的影响结果有所差异;就维持过渡带生态的作用而言,冬季处理的梭梭复壮效果要优于春季,100%平茬强度和60 cm平茬高度对梭梭更新复壮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为研究区,研究了麦草沙障、沙柳沙障和梭梭林3种治理措施下风速廓线、粗糙度、风沙流结构及输沙率等指标的变化,以期筛选不同治理措施下防风固沙效果的优劣性,为进一步完善当地防沙护岸和防沙治沙工程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梭梭林地和设置沙障后的近地表(0~30 cm)粗糙度较流动沙丘明显增加,风速明显降低,且沙障的风速廓线随高度均遵循对数分布规律。铺设沙障后或营造梭梭固沙林,输沙率相比流沙均有明显降低,相同风速下铺设沙柳沙障后输沙率为流沙的2.2%~38.2%,铺设麦草沙障后输沙率为流沙的13.3%~35.8%,梭梭林地输沙率为流沙的4.2%~27.6%。随风速的增加,流动沙丘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逐渐减小,麦草沙障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逐渐增大,沙柳沙障和梭梭林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采取措施后下垫面均能很好地控制近地表的流沙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发育期分枝成株野核桃冠幅及胸径、树高对其影响程度,为建立更佳冠幅预测模型及目标树经营提供理论依据,达到优化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的目的。【方法】对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不同坡向分枝成株野核桃生长进程中幼苗期、小树期、中龄期、老龄期的胸径、树高与冠幅关系进行通径分析。【结果】1)分枝成株野核桃的胸径在中龄期前生长缓慢,中龄期后生长较快,阳坡(3.6 cm·a-1)平均生长速率大于阴坡(3.3 cm·a-1);树高、冠幅在中龄期前生长较快,中龄期后生长缓慢,阳坡平均树高、冠幅生长速率(0.7、0.3 m·a-1)小于阴坡(0.9、0.4 m·a-1)。2)阳坡和阴坡分枝成株野核桃的胸径、树高、冠幅均随发育期增大而增大,同一坡向不同发育期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差异显著(P <0.05)。3)阳坡和阴坡同一发育期分枝成株野核桃冠幅级组成结构相似,幼苗期、小树期、中龄期、老龄期的冠幅均分别集中分布于0.1~0.5、0.1~2.0、2.0~4.5、3.0~4.0 m。4)阳坡分枝成株野核桃的胸径仅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群落对近地层风沙活动的影响,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方法】在乌兰布和沙区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选取油蒿半固定沙丘(盖度约20%)、白刺半固定沙丘(盖度约30%)、油蒿固定沙丘(盖度约40%)、白刺固定沙丘(盖度约40%)、流动沙丘(CK)5种典型下垫面,运用风蚀钎和风沙流采集系统,实时监测5种下垫面的风蚀动态,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土壤风蚀量、风蚀物的垂向分布及粒度组成的差异性。【结果】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下垫面同期土壤风蚀深度为: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当风速达到4.1 m·s~(-1)时,流动沙丘即可观察到沙粒蠕动,当风速达5.1 m·s~(-1)时积沙仪可收集到风蚀物。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的风速分别达到6.3,6.5,6.8,7.9 m·s~(-1)时方可发生风蚀;5种下垫面0~100 cm垂直断面上,67.6%~90.0%的风蚀输沙均分布于30 cm高度范围之内,挟沙气流中输沙率随高度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随风速增大呈幂函数规律递增,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呈单峰态分布,峰值处在250~100μm之间,0~20 cm高度层峰值与其余各层的峰值范围差异明显且偏向粒径趋大的方向;自下而上,极细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增趋势,中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减趋势。【结论】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风蚀程度显著减轻,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年风蚀深度依次降低。盖度为40%的油蒿、白刺群落,其地表风蚀深度仅为流动沙丘同期风蚀深度的1.73%~1.52%,0~100 cm高度范围内的输沙率仅为流动沙丘输沙率的6.6%~5.1%。在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主要通过覆盖地表、提高下垫面的粗糙度和拦截沙粒的运动来缓解气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因此,在防沙治沙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植被防风抗蚀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7.
对嫁接改造后3 a生植株的生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采用不同乡土杨梅树种作砧木嫁接,成活后嫁接枝长、冠幅生长速率不同.大树杨梅其接穗基径与嫁接枝长、冠幅生长呈指数函数关系变化,接穗基径为5.1~6.0 cm时,树冠的增幅较快;矮杨梅其接穗基径与嫁接枝长、冠幅生长之间都呈线性关系变化,随接穗基径的增大,嫁接枝长、冠幅生长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8.
森林土壤碳库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受到众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2 m×2 m、2 m×3 m和4 m×2 m)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人工林(2015年4月种植)土壤有机碳及相关环境因子的测定,研究种植密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小于2017年,但其空间变异高于2017年。2017年种植密度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2019年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种植密度减小呈增大趋势,且种植密度间差异显著。2017年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019年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林木冠幅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林木幼小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抚育施肥的影响,而林分进入快速生长期后,种植密度通过影响林木生长、林木冠幅和土壤呼吸等因子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低密度种植会提高单木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9.
测量及分析红椎等5种广西珍贵乡土树种4年生幼树光合参数和生长特性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光合参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各树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范围分别为4.81~12.13 umol·m~(-2)·s~(-1)、0.02~0.08 mol·m~(-2)·s~(-1)、348.55~498.48 umol·mol~(-1)、0.89~1.96 mmol·m~(-2)·s~(-1),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差异规律相同,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差异规律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差异规律相近似,表现为红椎各参数值最高,火力楠、红花荷次之,降香黄檀和格木各参数值均较低;除水分利用率外,树高与净光合速率等光合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胸径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冠幅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认为各珍贵乡土树种间光合能力差异明显,红椎光合能力强,火力楠、红花荷光合能力次于红椎,格木、降香黄檀光合能力相对最弱。光合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5种珍贵乡土树种生长,光合能力强的树种生长表现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元江干热河谷——红河州个旧市保和乡6年生吉贝人工林结实特征和果实性状进行调查,探讨地形与初值密度对吉贝生长、结实和果实性状特征的影响,以及土壤和叶片养分与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1)6年生吉贝初果期树高和冠幅分别在3.5~6.5 m和2.5~6.0 m之间,胸径8.74~17.01 cm在之间;结实株平均结实量为17.09个,平均单果纤维产量11.03 g;(2)山沟内的吉贝树高、胸径和冠幅显著(P0.05)高于台地,植株结实量和单株最大结实量优于台地,并且结实量在山沟样方(4 m×4 m)中最高;地形对果实纵径、果重以及纤维产量变化的影响显著;(3)密度影响分枝数和轮生枝台数的产生,树高、胸径和冠幅与分枝数呈负相关关系;随初植密度增加,结实量没有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但是高密度定植时果实横径差异极显著,不利于纤维产量的增加。从地形与密度因子来看,山沟4 m×4 m、台地4 m×3 m定植时有利生长和结实,结实率分别为72.58%和22.45%;(4)结实植株土壤速效氮和叶片氮含量高于未结实植株,氮供应与结实存在一定关系,氮缺乏可能导致吉贝不能结实,并且结实对土壤中K的消耗比较明显,结实与未结实株土壤全K含量差值为4.834 9 g/kg,对P的消耗则相对较弱,其差值较小;(5)果实横径的增加有利纤维产量的增长,当果实长度超过20 cm则有减少的趋势,种子数量与纤维产量成反比关系。对单株而言果实平均纵径超过15.7 cm、平均单果重超过45.43 g的植株有利于提高纤维产量。单果纤维产量的影响因子中土壤全P速效P速效N胸径侧枝台数树高,并对单果纤维产量的增加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