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弃地是一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景观类型。分析了废弃地的危害,提出了治理的新思路。结合实际项目论述了废弃地治理的对策,探索了废弃地治理的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废弃地更新发展概况的分析,总结提炼出城市废弃地概念、类型及特征,并对城市废弃地的更新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希望为中国今后的城市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前城市工业废弃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已形成严重危害,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和重建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工业废弃地的产生、特征及对环境景观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对工业废弃地生态景观修复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以唐山植物园规划为例,提出了工业废弃地生态景观修复的景观设计方法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桂东北水岩坝曾是全国有名的钨锡矿集散地,矿产的停采带来大面积的废弃地,废弃地的治理成为当地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确定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方法,对尾矿库区废弃地进行布点取样调查.结果发现,尾矿库区废弃地重金属砷严重超标,存在非常严重的生态风险,砷形态主要集中在生物有效性强的易溶态和铝结合态.尾矿库区废弃地成为一个潜在的重金属污染源,重金属砷污染治理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5.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发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在后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用景观的方式对城市工业废弃地进行更新改造刻不容缓,中国的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应运而生。笔者阐述了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发展的西方模式、中国发展的现状,并针对中国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误区以及民族性欠缺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采矿业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矿业废弃地生态系统是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生态重建难度很大。影响矿业废弃地生态重建的主要因子为降水量和矿业废弃地表层物质组成。目前人类尚不能随意调控降水量,而地表物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为改造。根据矿业废弃地地表组成物质特点,将矿业废弃地分为土状基质矿业废弃地和岩状基质矿业废弃地,岩状基质矿业废弃地又可根据其风化特性分为岩状易风化基质和岩状难风化基质矿业废弃地。根据不同类型矿业废弃地表层物质特点,提出三类矿业废弃地生态重建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欧美国家城市废弃地改造发展的阶段及各时期代表性实践案例,搜集了欧美国家城市废弃地改造的模式,总结了欧美国家废弃地改造的经验及存在问题。结合我国废弃地改造利用情况,对我国城市废弃地改造过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科学评价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进而确定不同废弃地间植被恢复的优先顺序,根据土壤、地形、气候、废弃地现状各方面因素对植被恢复难易程度的影响,建立了各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将三标度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一灰色关联优势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模型。对辽宁阜新市矿区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模型能够为确定矿区植被恢复的难易程度以及优先顺序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对矿区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是目前解决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积极开展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至关重要。回顾了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述了国外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特点和我国在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方向和特点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江洪  向良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30-19132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毕节地区铅锌矿废弃地苔藓植物在废弃地的重金属修复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毕节地区铅锌矿废弃地苔藓植物进行全面调查、标本采集和初步鉴定,并与铜矿、金矿、汞矿区苔藓植物进行比较。[结果]铅锌矿废弃地有苔藓植物4科、14属、30种,有丛藓科和真藓科2个优势科。与铜矿、金矿、汞矿区苔藓植物相比,铅锌矿废弃地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最低,为-0.958 0,种相似性指数也最低,为13.56%,铅锌矿废弃地苔藓植物生活型以矮丛集型为主。在4个矿区中,有5种广泛分布的苔藓植物种类,分别是北地扭口藓、双色真藓、银藓、卵蒴丝瓜藓、硬叶对齿藓。[结论]这些种类为进一步利用苔藓植物研究铅锌矿废弃地植被修复提供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廖富林  李丽卡  谢国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3014-3015,3020
[目的]研究南美蟛蜞菊在稀土矿中的生长情况,为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南美蟛蜞菊为材料,采用先在实验室盆栽扦插后在稀土矿废弃地进行栽培的方式,研究南美蟛蜞菊在普通土壤和稀土矿废弃地的生长差异。[结果]南美蟛蜞菊在稀土矿废弃地里能正常生长,其茎段拥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能力,在种植前期保证充沛的浇水量能够让蟛蜞菊快速生长。[结论]南美蟛蜞菊在稀土矿废弃地有良好的生长适应性,适宜在稀土矿废弃地上栽培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采矿废弃地由于具有物理结构不良、重金属含量过高、极端p H值等众多危害环境的极端理化性质特点,使得其对环境的危害持久而严重。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方法的分析,以新邵县高家坳金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植被快速恢复的研究试验,并对植被恢复的短期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金矿废弃地及中国南方同类矿山的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有限认识给矿区废弃地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选择黑龙江省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宾西示范林场退矿还林地和退矿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植被恢复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有一定影响;植被恢复明显增加了矿区废弃地土壤的碳、氮储量,降低了磷储量;磷亏缺是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限制因子;土壤含水量是控制矿区废弃地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土壤基质改良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矿山废弃地开发利用造成的土壤复垦问题和矿山整体环境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我国矿山废弃地土壤存在的复垦问题,重点分析目前我国矿山废弃地现状,简要综述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技术方法,介绍现行矿山土壤复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改良技术方法,特别是土壤基质改良技术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与发展,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州露天矿废弃地植被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宝勇  李艳军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2):1304-1306
通过对阜新海州露天矿废弃地上植被生长状况进行调查,依据海州露天矿废弃地的复垦年限及植物生长状况,将废弃地划分为4个类型,并提出适合该区生长的植物种类与优化配置模式,对海州露天矿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辽西半干旱区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目在对矿业废弃地分布、规模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废弃地成因将其划分为弃石(土)场废弃地、挖损废弃地、尾矿废弃地3种类型。在对各类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养分、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为生态林恢复技术、景观重建技术、经济林果营造技术、复耕技术。且各项复垦技术产出物的金属含量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食物金属元素的限量卫生标准,其产出物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有毒物质不会通过食物链转移和富集。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广东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的植被和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64种,隶属于30科59属.主要包括禾本科(10种)、菊科(7种)、豆科(5种).全部定居植物中,1~2年生草本植物29种,多年生草本植物13种,木本植物18种,藤本植物4种.风播种子和果实是废弃地上植物繁殖体的主要来源.废弃地植物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单种斑块和小群落,这些小群落组成、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总体水平偏低.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猪屎豆Crotalaris mucronata、艾蒿Artemisia argyi等可在煤矿废弃地上成功定居,并成为这些植被中的优势种,可作为废弃地植被恢复治理的优先选用物种.群落存在着由草丛向灌草丛、灌木林演替的趋势;随着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废弃地的坡向和坡度也是影响植物定居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废弃地改造与复建是现代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的一大重要课题。以新乡凤凰山废弃地的保护与生态恢复为研究内容,用SWOT方法进行现状分析,提出凤凰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初步景观规划,根据不同特色将项目区规划为11个分区,同时提出通过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进行生态恢复。为其他地区的废弃地景观保护与复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对矿区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该研究以粤北南岭某金属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形测绘、野外调查等方法了解其环境现状,分析了当前矿业废弃地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矿业废弃地,构建了"原状基质改良-直接立体植被配置"的技术模式,提出了包括地形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和设施配套等关键技术,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生态修复效益.研究结果可为粤北南岭及同类型矿业废弃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武淑文  杨迎冬  黄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93-12994,12998
通过对城市污泥和尾矿废弃地理化性质以及重金属含量的分析,结合污泥土地利用的有利因素和限制性因素,讨论城市污泥用于尾矿废弃地土壤改良的可行性,提出城市污泥可以作为提高尾矿废弃地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植被恢复生长的土壤改良剂,从而实现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