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新台糖22号茎尖脱毒健康组培杯苗为材料,设每667m2种植1300株(处理A)、1600株(处理B)、1900株(处理C)、2100株(处理D)、2400株(处理E)5个种植密度,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对分蘖苗数、成茎率、株高、茎径、产蔗量、总芽数等性状的影响。分蘖苗数、分蘖苗成茎率均以处理A最多,每株达6.64条和56.33%,每株组培苗的分蘖苗数和成茎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株高以处理B最高,达219.2m,其次为处理A、C,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茎径以处理A最粗(2.48cm),其次为处理B(2.43cm),茎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有效茎、产蔗量、芽数等性状表现相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有效茎、产蔗量、芽数以处理C最多,分别达每667m25581条、5633.6和103566个芽,其次为处理B,最少为处理A;脱毒健康组培杯苗每667m2种植1600~1900株为宜,单位面积可获得较高的蔗产量和总芽数。  相似文献   

2.
Biolog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预处理方法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测定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主要方法之一的biolog法,由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辨力强、获得数据量丰富,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但文献中报道的有关实验预处理方法却不尽相同。为了筛选最佳的预处理方法,通过比较文献中3种较为常用的方法,研究不同预处理对biolog法测定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WCD值总体变化趋势B方法优于A、C;微生物对六类碳源的利用率中B方法对大部分碳源利用较高,且结果较稳定;两种处理的Simpson指数、Shannon丰富度指数及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均BCA,而Mc Intosh指数、Shannon均匀度结果不太稳定,但经方差分析,其差异不显著,且B方法的方差最小;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B方法优于A与C。总之,在250 r/min的转速下震荡30 min,并于28℃条件下培养接种平板的处理(B法)效果较好,其测定结果重现性好,且操作简便快捷,是比较理想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艳  肖洋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2):20-25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谷稗的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朝牧一号'稗子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施肥方式(A有机肥、B有机肥+无机肥、C无机肥、D不施肥)。收集样品后,用烘干恒重的方法测得谷稗生物量的数据。结果表明,处理C的生物量为871 g/m2,比A、B和D处理分别增加了27.2%、11.9%、56.6%;处理C的粗蛋白含量为10.38%,分别比处理A、B和D增加了19.8%、2.9%、13.2%;B处理的谷稗粗脂肪含量为1.29%,比D处理减少了60.3%;D处理的谷稗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最低,分别为35.11%和66.11%。在4种施肥方式中,以有机肥+无机肥处理的综合表现较好。本研究结果为东北黑土区高产优质谷稗栽培技术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蔗田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以及甘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设甘蔗连作(A)、青饲玉米–青饲玉米–甘蔗轮作(B)和花生–花生–甘蔗轮作(C)3个种植模式,分别测定了连作和轮作前后蔗田耕作层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活性,调查了甘蔗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并分析了不同模式下作物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A处理相比,B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和细菌数,而C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水解性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蔗糖酶、酸性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明显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下降了2.47×104个/g。2种轮作模式甘蔗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均优于连作,B处理和C处理的出苗率、分蘖率、产量和糖分比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与相关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轮作使甘蔗生产提质增效,可能由于轮作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活性,进一步改善了蔗区酸性土壤的pH值,加速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甘蔗的生长发育,缓解连作障碍,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对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测定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超声波和加热回流的方法提取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其含量。【结果】超声波方法提取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比用加热回流方法提取的样品含量高,其中A样品中药品含量测定差异明显。【结论】在提取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时,超声波提取方法优于加热回流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干燥处理对马齿苋总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热风干燥法、真空微波干燥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处理马齿苋,测定马齿苋粉甲醇提取液的总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DPPH·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马齿苋粉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得的马齿苋干粉样品中总酚含量显著高于真空微波与热风干燥样品;不同的干燥方法对马齿苋粉的抗氧化性有明显影响,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得的马齿苋粉甲醇提取液的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DPPH·与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高于真空微波和热风干燥法制得的马齿苋粉(P0.05),但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与真空微波干燥样品对O_2~-·的清除率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产品品质与加工成本,采用真空微波干燥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湖泊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是阻碍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关键,弄清楚影响湖泊磷释放过程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对于控制湖泊富营养化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沉积物中磷存在的主要形态、分类以及生物有效性,重点阐述了影响内源磷释放的环境因素,分析了当前沉积物内源磷释放过程及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湖泊内源磷释放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关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欧李叶片中多酚的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以欧李叶片为试验材料,多酚提取率为评价指标,探讨欧李叶片多酚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以丙酮为提取剂,选定浸提时间、溶剂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为考察的4个因素,以L9(34)正交试验设计,采用常规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研究提取欧李叶片中多酚的最佳条件。【结果】利用常规法从欧李叶片中提取多酚各因素对多酚提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固液比>提取剂浓度,得出最优方案为A1B3C3D3,与试验中最佳处理组合A1B3C3D3相一致;利用微波法从欧李叶片中提取多酚各因素对提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提取剂浓度>固液比>辐射时间>辐射功率,得出最优方案为A1B2C3D2,与试验中最佳处理组合A1B2C2D2不一致。【结论】欧李叶片中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70%丙酮溶液,固液比1︰450,浸提时间1.5 h,浸提温度70℃。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机插对中稻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共设6个不同基本苗机插处理,分别为A(每穴2苗)、B(每穴3苗)、C(每穴4苗)、D(每穴5苗)、E(每穴6苗)、F(每穴7苗).结果表明,在D处理条件下,中稻1号的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及每穗粒数的增加;中稻1号不同基本苗机插12d后(6月30日)初始分蘖,至7月25日,处理C、D、E、F分蘖达高峰期,处理A、B分蘖高峰期晚5d.相同机插时间下,适龄移栽的中稻1号D、E、F处理在移栽至拔节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均高于A和B处理.拔节(7月20)至抽穗阶段(8月15)的E和F处理群体生长下降速率均高于D处理.中稻1号每穴不同基本苗机插10叶前发生分蘖均能成稳,分蘖时间跨度小,成穗质量相对较好,结实率高.另外,D处理的成穗数最高,达到358.68万穗/hm2,成穗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D>E>F>C>B>A.综上所得,中稻1号机插最适每穴基本苗数为5苗.  相似文献   

10.
以新鲜新疆甜瓜为试材,研究真空冷冻干燥对甜瓜干的酸度、糖度、维C含量的影响。甜瓜切成不同厚度(3,5,7 mm)放入真空冷冻干燥箱内(-30℃),真空度为90 Pa,干燥时间为23 h,厚度越厚,则营养指标越高;甜瓜切成厚度7 mm,分别在蒸馏水、维C水、柠檬酸水中浸泡2 min,取出甜瓜片,放入真空冷冻干燥箱内,未经前处理的瓜干各项营养指标比经前处理的瓜干各项营养指标较高。  相似文献   

11.
Experiments on the features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phosphorus is carried out with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 in a new artificial lake. In addition,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sediment phosphorus, such as pH, temperature, dissolved oxygen and light, are exam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norganic phosphorus is the most component in total phosphorus, while active phosphorus is between 12.0% and 15.1%. The mas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active phosphorus in descending order is as follows: slow flow area, lake outlet, lake centre, lake entrance, stagnation zone. Also, organic phosphorus in total phosphorus is in the range of 3.4% to 8.5% and its mas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descending order is listed as follows: lake outlet, lake centre, stagnation zone, slow flow area, lake entrance. At the same time, sediment phosphorus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s firstly released, followed by adsorption;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pH is beneficial to the release of sediment phosphorus; at lower dissolved oxygen, the release of sediment phosphorus is largely improved; and the release of phosphorus in the absence of ligh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light.  相似文献   

12.
通过A、B、C、D 4株解磷解钾芽孢杆菌间互作效应研究,找出最佳菌株组合,为复合菌肥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分光光度计等方法分别测定了上述4株芽孢杆菌单独和混合培养菌株的溶磷、解钾能力与培养液pH和有机酸总量变化及其彼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无机磷发酵培养液上清液中,菌株混合培养的各处理可溶性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单菌株处理,并且各处理的可溶性磷含量与pH成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有机酸总量成明显的正相关;在有机磷发酵培养液上清液中,各处理的可溶性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可溶性磷含量与pH、有机酸总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钾矿石发酵培养液上清液中,各处理均具有一定的溶钾能力,并且可溶性钾含量与其pH、有机酸总量之间、有机酸总量与pH之间均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各处理可溶性钾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菌株混合培养,尤其是三菌和四菌株组合处理能显著提高可溶性磷含量,但并不完全表现为加成效应;综合各处理的特性,第13处理组组合菌株间协同效应较强,有望成为最佳菌株组合。  相似文献   

13.
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根区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地土壤养分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对土壤改良提供思路。以‘夏黑’葡萄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不同梯度竹炭和有机肥配施,对‘夏黑’葡萄园土壤性质和酶活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高于底层(20~40 cm)土壤。与单施有机肥相比,竹炭与低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竹炭与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了土壤蔗糖酶活性;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是B0M类;B3L、B3M和B6M类;B6L类;B0H和B6H类;B0L和B3H类。总体看来,短期内6%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提升效果最佳,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其长期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为验证耗氧有机物影响沉积物中生物活性磷的赋存形态的假说。[方法]以葡萄糖代替耗氧有机物,将沉积物暴露于耗氧有机物30天。[结果表明] 不充气时,葡萄糖浓度0、2、4、8 mg/L下的表层沉积物Ex-P含量为0.02±0.01、0.02±0.01、0.03±0.01、0.02±0.01 μmol/g;充气时,相应葡萄糖浓度下的表层沉积物Ex-P含量为0.03±0.00、0.03±0.01、0.03±0.01和0.06±0.02μmol/g,葡萄糖浓度8mg/L下的Ex-P含量高于葡萄糖浓度0mg/L下的(P< 5%)。不充气时,葡萄糖浓度0、2、4和8mg/L 下的表层沉积物IP含量为0.96±0.42、0.74±0.29、0.97±0.78和0.88±0.22μmol/g;充气时,相应葡萄糖浓度下的表层沉积物IP含量为0.37±0.10、0.46±0.16、0.41±0.06和0.69±0.05μmol/g,葡萄糖浓度8mg/L下的IP含量高于葡萄糖浓度0mg/L下的(P< 5%)。[结论]耗氧有机物对沉积物中生物活性磷有双重阈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滤食性动物放流对西五里湖的生态修复作用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生物操纵原理,以TP、TN、NO3--N、NO2--N、NH4+-N、CODMn、Chla、SD等为主要水质指标,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研究了滤食性生物螺(C. cathayensis)、蚌(Hyriopsis cuming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ys nobilis)放流对西五里湖湖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放流后,西五里湖水体透明度有显著升高趋势,平均提高了26.8%,其中最大值达60cm,比放流前提高了91.7%;TP含量呈下降趋势,8次监测中有6次的测定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水质要求,占总监测次数的75%;虽然8次监测中的TN含量均属劣Ⅴ类,但其含量与放流前相比有降低趋势;同时,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也从放流前西五里湖高于东五里湖,转变成放流后东五里湖高于西五里湖。说明向富营养化湖泊放流滤食性生物对提高水体透明度、降氮、除磷具有良好效果,能够使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得以减轻。  相似文献   

16.
长期施肥对设施土壤磷素积累及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长期定位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保护地土壤磷素积累及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肥的土壤其全磷、速效磷和有机磷的含量明显高于不施磷肥的土壤,且在同一条件下,施加有机肥能提高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的含量。四种处理土壤全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AP>BP>A>B,速效磷和有机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AP>A>BP>B。有机肥能明显促进土壤磷素的释放,四种处理土壤磷素累积释放量的大小顺序为:AP>BP>A>B。抛物线扩散公式能很好地拟和土壤磷素释放特征。  相似文献   

17.
胶东半岛蓝莓主产区土壤理化性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蓝莓土壤的肥力状况,采用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对青岛沃林农业公司蓝莓生产基地60个土样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样本中,仅有20%的土壤pH处于最适蓝莓生长的范围内;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仅为13.649g/kg,有机质含量>10 g/kg的土壤样品仅占20%左右。此外,不同种植基地间土壤的养分含量差异很大,变异系数很高,尤其是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效硼的含量,样本间的变异系数均大于50%,说明基地间的养分含量不平衡,波动幅度很大。以上分析认为,对蓝莓主产区的土壤pH有必要进行调节,同时如何提高种植基地的有机质含量及提高土壤供肥能力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长期施肥下黄壤无机磷组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长期施肥对黄壤中不同组分磷累积、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的含量均较不施肥处理有明显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显著减少,施肥主要增加了Ca_2-P、Ca_8-P、Fe-P、Al-P含量,而对Ca_(10)-P、O-P含量影响较小。Ca_2-P、Ca_8-P、Fe-P、Al-P、Ca_(10)-P、O-P以表聚为主,同一土层上表现为O-PFe-PAl-P、Ca_(10)-PCa_2-PCa_8-P。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呈现垂直分布规律,在0~100 cm土层中无机磷形态以O-P、Fe-P为主,且该比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从长远来看,有机无机配施促使无机磷组分在土壤剖面的移动得以放缓,还不足以影响到地下水质量,更有利于黄壤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攀枝花市米易县植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长期植烟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攀枝花市米易县植烟区域第二次土壤普查与现今植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演变特征,为区域植烟土壤生态退化阻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长期植烟引起土壤有机碳的大量消耗,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该区域植烟土壤C/N、C/P、C/K分别下降23.69%、23.63%和7.16%,这与全N、P、K不同程度富集有关; N/P较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15.98%,是由于磷更容易被土壤固定,增幅相对较大;(2)米易县植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N/P、N/K、P/K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重要因素,应重视植烟土壤有机碳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